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本課是很好的讀書訓練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典範,在瞭解爬山虎怎樣向上爬等相關段落上,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説、演、畫、議等方式,使學生課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顯,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整堂課中,我覺得讓學生拿起畫筆,表現爬山虎爬的過程及一順兒朝下的葉子,這是個亮點。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參與欲很強,而且一些平時不太表現的學生,也用其無聲語言—————畫,向大家展示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來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而動手畫一畫這一環節正是最好的表現形式之一。與之同時我還指名一些學生進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動作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但遺憾的是,對於學生進行培養觀察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思想教育落實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本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師的這節課簡單實用,沒有花架子。所謂“大道至簡”,這種簡簡單單直奔目標的教法,這需要經過多少年的教學實踐才能沉澱出來啊!回味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閲讀是個性化行為,孔老師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孔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後畫出來。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3

10.12日週一上午第一節課,我和一班的學生們一起完成了四年級第10課《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首先,設置懸念: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激發出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在閲讀中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來解讀課文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之處: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三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本課的難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通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再是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着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在學生精讀課文後,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畫一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反覆的讀、講、演、説之後再讓學生背誦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看着板書提示,很多學生當堂就能夠背下來了。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最後是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的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5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藴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6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後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願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通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覆朗讀反覆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説一説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牆。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着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着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閲讀促寫作,以閲讀扶寫作。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構緊密,內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學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繫。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麼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於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7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採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後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彙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瞭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着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係,我又採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並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於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着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並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為什麼能畫對,然後大加讚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於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採取了讀書表演彙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並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後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8

《爬山虎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事物。

一、課前觀察,奠定基礎

小學部的辦公樓和大學南區家屬區樓邊上都有爬山虎,為上好這一課,提供了實物觀察的便利。課前佈置學生去觀察,在課上我們交流了觀察的結果,有的説:“我發現到爬山虎新長出的葉子和長成的葉子顏色不一樣。”有的説:“爬山虎的葉子真和課本上説的一樣,一順兒朝下,沒有重疊,,密的不留一點縫隙。”有的説:“我發現爬山虎的的腳就和葉聖陶爺爺説的一樣,牢牢的吸在牆上,不用勁真的拉不下來。”還有的説:“我還發現爬山虎的種子了。”……學生説起來滔滔不絕,好像要把自己觀察的都統統告訴我。學生的學習興趣極高,學習本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點段,品析交流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讓學生找到爬山虎爬牆的過程的語句,然後圈畫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這幾個詞作者用得非常精準,但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讓學生體會這幾個動作是按一定順序寫的,不能隨意調換;由於我不會繪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爬牆的過程,我和學生一起運用肢體動作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三、學文品句,學習寫作方法

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作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這一課上的非常成功,學生對爬山虎的瞭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讀的少些,對於連貫的動作描寫沒有進行語言點訓練。今後還要加強訓練。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9

課堂上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請學生回答,第一位學生回答錯了,馬上請第二位,第二位回答錯了,立刻請第三位。……直到回答對了為止。一旦學生回答正確,老師立即予以肯定並長噓一口氣:總算完成任務了。接着提出第二個問題……周而復始,循環往復。試想,這樣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再給回答錯誤的學生一次機會呢?讓學生再想想,再想想……

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我問學生:“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請找出書上的句子讀一讀。”王竹漢站起來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我用小黑板出示這句話説:“這句話很難讀懂,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看誰能真正讀懂。我請讀懂的同學到黑板上來畫出爬山虎的腳。”我在黑板上畫了爬山虎的一根莖和一片葉子。不一會,許多同學紛紛舉手,要求上黑板畫爬山虎的腳。

我請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講台,拿起粉紅色的粉筆畫起來。他把爬山虎的腳畫在遠離葉柄的莖的一頭。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説:“你再讀讀這句話,看看畫得對不對?”他又讀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説:“喔,我知道了!”他這次把爬山虎的腳畫在葉柄的根部,與葉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畫錯了,“反面”這個次沒有讀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他看一看,再畫,轉念一想,不行。語言文字應該靠學生讀懂,而不是靠實物或圖片看懂。讀物或圖片的出現要選準時機。

我對朱成説:“你讀的還不仔細,再讀讀。”這次,朱成一字一頓地讀。過了一會兒,他擦掉前兩次畫的腳,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腳畫在葉柄的根部,在葉子的另一面。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

這時,我拿出爬山虎的實物,讓學生看看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裏。學生證實後都滿意地笑了,為自己讀懂課文而高興。朱成的笑從心底溢到了臉上。

再給學生一次機會,學生才能在機會中有所獲,有所悟!讓學生再想想,再想想……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這節課主要出現的問題有很多:

1、沒有考慮高年級學生的能力,在備課時我只是單純的按照上學期生本課堂的第一課時的模式來上課,忽略了課程標準對高年級的要求,在識字寫字這一部分佔用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生拖泥帶水地解決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的我沒有及時地給予引導,課堂調度不合理,顯得課堂內容空洞並且不紮實。

2、老師的課堂語言沒有規範起來,對學生的要求不明確,提出的問題模糊不清,導致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在課堂上配合我的要求。

3、沒有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來備課上課,也就是説沒有吃透課程標準對語文定義,沒有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運用語言。同時,四年級的學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解決生字詞,所以課程標準提出高年級的教學重點不是生字詞,而是理解和感悟,可是我在上課時長時間糾結於字詞部分,所以這堂課已經完全不適用於高年級了。

4、課堂不夠高效。現在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由於自己備課不夠深入,所以導致學生的參與度雖然很高,可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卻沒有達到,學生為了表現自己而回答問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課堂的思考當中。

5、備課還是沒有很細緻,只考慮了備教材而忽略了備學生,導致沒有高度達成教學目標,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由於對生本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所以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該做的工作沒有做好,使這節課成了一堂浮於表面的形式課。

基於以上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應當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細心研究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把握應當達成的教學目標,紮實地讓學生學到知識,鍛鍊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交流的能力,讓課堂真正活起來,把語文教學的感、悟、思真正落到實處。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1

《爬山虎的腳》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屬於小學語文教材中年級片段訓練選用的傳統教材。

“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是小學中年級過渡期讀寫訓練的關鍵項目。《爬山虎的腳》在教材中肩負着這一訓練項目的首要任務。教學中一定要憑藉課文使學生明白,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很神奇這個意思是怎樣選擇材料、安排順序,又是怎樣把每一個材料寫清楚寫具體的。才能使學生既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又學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但是,課文中有關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一段描寫,我在教學中感覺到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甚至產生誤解。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起初我在備課時也有些發矇,僅僅看這些文字描述,實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樣爬牆的,因為爬山虎畢竟不是動物,而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感覺它就像動物一樣邁着步子往上爬。總覺不妥。於是就仔細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一“直”一“彎”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牆上做試驗,這一試讓我恍然頓悟,隨着手指的變曲,胳膊便被自然帶動向上升。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帶動嫩莖爬牆的。我連續作了幾個“直──彎──拉”的動作,感覺這就是動物在爬牆。於是,我的大腦中出現了電影裏的慢鏡頭。植物的生長本來就是緩慢的,非生物研究者的長期守候,平常人是難以發現它的生長動態的。爬山虎的爬行和動物的爬行原理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慢與快。琢磨來琢磨去,我就這樣理解了葉老的那一段文字。

課堂上,我估計這一段的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果不出所料,我引導學生在細讀這段文字之後,想像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學生們直搖頭。沒辦法,爬山虎是一種供觀賞的植物,西北農村是很少種植的,孩子們即便是有人見過,也是偶爾入城從機關大院看到那滿牆的葉子,並沒有注意到它的腳,所以缺少認知條件。於是我用手臂在黑板上做了演示,學生也模仿着做,一雙雙皺起的眉頭舒展了。顯然他們也頓悟了,領會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直”一“彎”地將嫩莖“拉一把”的,我看見學生們的手在牆上、桌子上慢慢地連續“爬”着,神情興奮,顯然,學生的理解跟我一樣:爬山虎的腳爬牆時跟動物爬行時相似。

幸虧這是一堂公開課,全校老師都來聽。一下課,兩位同事就來提意見,説爬山虎的腳不是像動物一樣往上爬,而是爬一腳就牢牢地巴住牆,等長出新的腳然後再爬一下,每隻腳只爬一下,便巴在牆上不動了。我很懊悔,責備自己沒有提前去請教自然老師,犯了知識性的錯誤。我再次琢磨那一段文字,覺得如果補上一句就清楚了: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就變成了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然後抽出新的莖,長出新的葉片新的腳。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lm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