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望洞庭》語文教案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望洞庭》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望洞庭》語文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望洞庭》語文教案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望洞庭》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習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重難點】

學習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古詩朗誦音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詩句接龍

2.揭題釋題

板書:望洞庭,師指導書寫“庭”,齊讀詩題,介紹洞庭湖。

二、閲讀理解古詩

1.一讀,讀準

⑴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⑵檢查字音,指名讀,指名評價,再讀,師評價,齊讀。

2.二讀,讀好----讀出節奏

⑴自由練讀,邊讀邊試着在書上畫斜線。出示節奏,指生讀出詩的節奏。

⑵聽範讀。自由地練習。指生讀,評價。齊讀。

3.三讀,讀懂----理解詩意

⑴交流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結合註釋;聯繫插圖;串聯詞意;發揮想象;反覆讀詩。

⑵自讀自悟,四個交流,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饋,按詩句的順序,可以先讀出詩句,然後説説這句詩是什麼意思?你是用了什麼方法?

⑷齊讀古詩。

4.四讀,讀美----讀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麗,但是詩人卻只用了精煉的語句,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輕聲讀全詩,邊讀邊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兩相和

湖光、秋月,怎樣的湖光?怎樣的秋月?用四字詞語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個“和”字表現出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和諧之美。(板書:和)

讀出這寧靜和諧之美。(齊讀)

②潭面無風鏡未磨

在這湖光秋月寧靜和諧的氛圍中,詩人靜靜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麼呢?他是怎樣寫的?這裏詩人把什麼比作什麼?詩人為什麼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銅鏡呢?

詩人劉禹錫對景物的觀察是多麼的細緻啊,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在生活中做一個善於觀察的人。(板書:觀察)(指生讀,師評價)

讀出洞庭湖的朦朧美。(齊讀)

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襯,顯出一種和諧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湖水與月光相互映襯,顯得非常和諧。湖上一點風都沒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經打磨的銅鏡。請把這美麗的景色一起讀出來吧。(兩句詩連起來,全班齊讀)

③遙望洞庭山水翠

在這朦朧的月色中,詩人眺望遠處,還看見了什麼景色呢?在這句詩中詩人着重寫了什麼景物?(板書:山水)這裏的山水有什麼特點?(翠)

讀出和諧之美。(指名讀、小組賽讀)

④白銀盤裏一青螺

作者看到這樣的山水又聯想到了什麼呢?這句詩妙在哪?詩人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

詩人想象豐富,比喻恰當,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像詩人一樣放飛想象的翅膀。(板書:想象)

讀出喜愛、讚美之情。(齊讀)

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讓人愛不釋手。一起來讀讀吧!(兩句詩齊讀)

⑵小結全詩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底。讓我們再一起讀讀這首山水小詩,感受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吧!(齊讀)

5.五讀,讀熟----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欣賞有名的詩人為我國的名勝寫下的`經典名篇。

2.佈置作業:

(1)小小朗誦家:請大家將《望洞庭》背給父母、同學聽聽;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出來;(選做)

(3)小小畫家:在你的畫紙上畫一畫《望洞庭》所描繪的美景吧。(選做)

板書:

望洞庭

觀察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望洞庭》語文教案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藉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蒐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説。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嶽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説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瞭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説説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麼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濛濛,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藉課文插圖,敍説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説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説,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説,其餘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説。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裏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裏放着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裏一青螺。 白銀盤裏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説説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彙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幹

曾於方外見麻姑,

聞説君山自古無。

元是崑崙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後,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説紛紜,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説。

4.指名講述課前蒐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説。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脱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峯,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教學反思

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編輯推薦:小學1-6年級各個版本語文教案彙總

提醒:

新學期軍訓、分班卷、課本同步試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x4l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