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1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曆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衞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説明兩漢與匈奴的關係。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衞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衞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係的事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2

《遠古的傳説》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説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係的傳説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説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説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瞭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並瞭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説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説。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説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説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説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着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説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説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説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説(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後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説

1.簡要講: 黃帝以後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後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於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説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後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説。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説。然後問,禹治水為 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説説。

(四)情感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14課範文3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於這些,學生由於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於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於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佈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係,讓學生動手製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於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於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後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後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dvxe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