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桃花心木教案設計參考

桃花心木教案設計參考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教案設計參考

桃花心木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種桃花心木樹苗人的種樹之道,比育人之理。文章藴涵道理深刻。説明育人同植樹一樣,同樣應該在不確定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人的自我生長能力。並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育人道理的認識。

 【設計理念】

《桃花心木》選編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閲讀,領會作者的見解,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閲讀的能力,並聯系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閲讀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在學習中,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的教學,要把大膽提問,感悟人生哲理,引導學生髮表見解作為重點。

【教學流程】

 一、讀課文整體感知,感知澆水事實

1、初讀課文,思考並回答課文預習提示的問題: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課文,畫出給樹苗澆水的句子。想一想,種樹人是怎樣給樹苗澆水的?

設計意圖:從整體入手,以讀為主感知課文,感知課文所營造的意境。通過閲讀提示可以讓學生明確閲讀的目標、閲讀的重點,養成邊讀想、邊批註的閲讀習慣。

二、再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

師: 種樹人來的天數並沒有規律,澆水的量也不一定,看到這裏,你有什麼問題?

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師:(可以參與小組的討論。)

生:種樹人到底什麼時候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該不會枯萎吧?

師:這些問題是和作者一樣的。除了這些問題還有什麼問題呢?繼續看課文再次提出問題。把你的問題放到你的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

生:(在小組內進行激烈的爭論。)

師:(參與幾個小組的討論。)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你還有哪些問題不理解,請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生:“不確定的生活”指什麼?

“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是怎樣的人?我不太理解。

生:“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我不理接這句話的意思?

板書:

環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

師:這句話我也不明白。怎麼辦?這樣吧我先把他寫到黑板上。

生:“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我不明白?

板書:

養分轉化為能量?

生:為什麼説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再枯萎了?這個問題好。寫到黑板上來。

板書:

為什麼不再來,不再枯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角色,時而是課堂的組織者,組織學生如何學習,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時而是學生交流的參與者,處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能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一種寬鬆熱烈的氛圍之中學習。有些問題教師即使會,也不講,而是點播、誘導,教師只好自己裝着不懂,把問題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之中解決。

生:“百年的基業”是什麼意思?“不確定的自然”指什麼?

師:這兩個問題誰能用書中語言來解決。

生:“汲水”是什麼意思?

師:這個我知道。就是吸水的意思。

設計意圖:暗示學生你提的問題很簡單,沒有多少價值,也沒有寫出來的必要。這樣即不丟學生的面子,教師又能靈活地駕馭着課堂。如果學生提出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在課堂討論,就不能訓練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學生的討論也是毫無意義的。教師直接告訴還能節省課堂的時間,儘快地進入下一步的教學環節。

生:我還有一個問題,種樹的人常來澆水,怎麼又説又是隔三天,隔五天呢,矛盾嘛?

師:“常來”與“隔三天,隔五天”矛盾?這麼多的問題我真的是解決不了,還得*大家的智慧,請同學們圍繞着黑板上的問題,再讀書,再討論。

(四人一個小組,邊讀書邊討論,教師參與小組的討論。)

通過思考,引導學生體會種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那漫漫的歲月中,不可能得到像種菜或種稻那樣能夠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界中,只有依*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從而明白:“萬物競天,適者生存”的道理。

設計意圖:教學的過程是不斷生成的過程,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幾次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學習。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

1、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

比如:有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一個詞不理解,但是,這個詞又沒有向全體學生解釋的必要,教師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告訴他這個詞的意思。再比如:課文中含義較深刻的句子,學生無論如何也是解決不了的,教師就要給予一定的提示或引導。

2、可以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節教師預定好的教案:

如: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的理解非常的古怪,與課文的內容差距較大,並且是教師備課時預料不到的,教師就要及時的想出對策,怎樣組織學生討論?

3、跟據不同的學生情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學習:

比如:在第二次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讀書時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的參與可以及時的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知道學生可能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如果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怎樣才能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三、創設情境,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在交流與傾聽中感悟澆水的道理

師:把自己想象成種樹人和作者,把你心中的疑問向種樹人問,種樹人儘量用自己的理解來回答。

師:同座位的兩位同學任選其中的一角色,進行口語交際,注意説話的語氣。

學生練習,選擇其中幾組進行表演,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設計意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經常地跟別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語,那麼,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就直接關係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又因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展語言的黃金時期,那麼,儘快培養學生清楚、準確地運用語言,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標對口語交際總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聽、不會説、不會口語交際的人,在這樣的社會裏,怎麼能夠生存下去。新課標適應這個變化,把聽和説整合為一個整體,使聽和説的目的性更強,並落實到口語交際上。在這兒設計這一環節目的就是將課堂變成了“舞台”,變成了一個活的情境,通過生生互動,建立了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生而言,這樣的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

 四、聯繫生活實際悟人生哲理

1、再讀課文思考:

種樹人和育人之間有什麼聯繫?這篇課文想説明什麼道理?聯繫課文中寫作者見解的語句説一説。

2、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師可以適當點撥:如《紅燈記》中鐵梅的成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還有名人少年時代的故事。如:毛澤東青年時代不帶一分錢,搞社會調查。還有剛學的《烏塔》中的烏塔14歲,獨自一人有歐洲等。

你有沒有想法呢?可以圍繞幾個話題説:

⑴ 對於目前老師、家長的教育培養方式,你是否滿意?有什麼建議?

⑵ 你對你現在學習和生活自理情況有什麼想法。

⑶ 在你成長的道路上,你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3、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喜歡的方式寫一寫自己的感悟:

設計意圖:課標指出:“要重視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注重對學生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獲得思想的啟迪,形成正確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聯繫實際,啟迪他們將怎樣生活。比如:一些家長過分第疼愛子女,連一些小事也要包辦代替,這樣使子女只知享樂,不知艱苦奮鬥的子弟,沒有生存的本領,讓學生聯繫實際,想自己以後該怎麼學習和生活,形成積極的人生觀。

課標還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最後這一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這一課的看法,這樣貼近學生實際,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寫作和評價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drljd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