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蘇教版二年級《一株紫丁香》教案反思

蘇教版二年級《一株紫丁香》教案反思

我所在的低年級組圍繞着專題“在閲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朗讀的方法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進行了課例研討,課例的名字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一株紫丁香》。課例的執教者是我。研討點是:整體上如何設計問題情境,以讀代講,用朗讀穿起整節課,局部上如何設計方法策略,指導學生讀中感知,提高朗讀能力。課例研討的形式是磨課,即由我針對這節課上兩次,經歷初步教學設計——討論、修正——第一次課堂實踐——再次討論、修正——第二次課堂實踐——反思、提煉成果的過程。

蘇教版二年級《一株紫丁香》教案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思考的東西很多,每一步對於我這個青年教師都極具價值,尤其是兩次課堂實踐,失敗——反思——再實踐的過程,讓我忍不住反覆品味。

一、實踐失敗的第一次

經過了自己鑽研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法、教法,研磨專題,制定教學設計,教研組討論修正,再次完善教學設計後,我進行了第一次課堂實踐。可是,這堂課卻以失敗告終,以專題的落實來看,整堂課學生都在讀,可是從學生的狀態來看,明顯未進入到情境中去,朗讀的不夠,也不透,學生不能從這樣的讀中整體感知課文的情感。這使得我們對於預設的教學設計產生了疑問:

一,問題情境創設的是否合適?是否緊密落實到課堂上?

二,對重點語段的朗讀指導層次性預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實際?

三,對關鍵詞語理解的指導策略有效嗎?是否影響學生理解造成朗讀不透?

第一個問題,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否合適是否緊密落實

預設的問題情境是,孩子們怎樣送的紫丁香,又為什麼要送老師紫丁香的。這是依據教材的特點而預設的,一株小小的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是對老師的問候和感激,這兩個問題能幫助孩子釐清詩歌的脈絡,整體感知文本

具體在導入環節體現: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優美的散文詩,一株紫丁香。你喜歡嗎?老師記得呀,這不是一株普通的紫丁香,它是一株栽在老師窗前的紫丁香,你知道是誰栽種的它嗎?那麼孩子們是怎樣栽種的紫丁香?又為什麼要給老師栽種一株紫丁香呢?(板書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齊讀課題。我們認為這個情境是合適的,體現了對課文的整體建構。

預設中各個小節是用教師的過渡語挨個進入的,比如,第1小節最後部分……3、讀的真不錯,老師的小院安安靜靜的,有了紫丁香,我彷彿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飄進老師的屋子,你們説這小院美不美?我們一起美美的讀一讀這一小節。

第2小節:

大家都把小院的美給讀出來了,我們希望栽下這株紫丁香,好讓綠色的枝葉伸進老師的窗口和老師作伴,孩子們是這樣想的`,他們就對老師説:老師,老師,就讓它綠色的枝葉,伸進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學完四個小節,教師在整體回顧,點出第二個問題。

從教學實際來看,這樣並列的處理各個自然段,很羅嗦,授課內容沒有完成,教師沒有機會整體回顧第二個問題,整體建構就不明顯,使得孩子們缺乏了對為什麼要送老師紫丁香這個問題的整體理解。我們認為,可以在指導朗讀完第一小節後,帶着第二個問題朗讀剩下4個小節,在學生對此問題的感悟中,隨機指導朗讀各個小節,依據學生的興趣進行自然段學習,最後在迴歸主問題,既尊重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又能節約課堂時間,對課文整體建構,感悟昇華。因此設計可以修改為:

3、讀的真不錯,我彷佛能看到幾個乖巧的小朋友將紫丁香悄悄的種在老師的小院裏。那孩子們為什麼要送老師一株紫丁香呢?請你自己讀一讀第2到5小節,找出這樣的句子來吧。

第二個問題,對重點語段的朗讀指導層次性預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實際?

以第一小節為例,預設的層次性為:通過問題讀文(讀準內容、指生讀)—理解關鍵詞語(踮起腳尖兒,做動作體驗,理解輕輕悄悄不想打擾別人的感情,把握音量,讀準語調語速,指生讀)——通過評價,在指導生讀——通過模仿讀,抓住關鍵詞語,生自己練讀——展示讀——語言感染,美美的讀。這樣的預設是有層次性的,學生在讀時確實有差異,而教師就是要通過指導,讓學生由一個朗讀的低層次性進入到高層次中,提高朗讀能力,體現感情朗讀。

至於課堂效果不明顯,我們分析認為,在於教師的評讀上,體現為評讀的很單一,“好,不太好,真棒,很不錯,好像還差了一點。”學生好不知道好在哪兒,不好也不知道如何改進。我們認為,可以用兒童化的語言,預設時就考慮到評讀這一點,將這樣的評讀語言寫出來。

如指導“踮起腳尖兒,走進安靜的小院”評讀語言預設,讀的好時,可以評讀:腳步真輕呀,小院還是安靜的。老師都不知道你們來了!讀的差強人意時,可以評讀:不夠輕呀,小院的安靜都被你打破啦!誰有信心在讀一讀,安靜的輕輕的悄悄的感覺?

指導“夜夜做伴”師,評讀語言可以這樣預設,讀的好時,評讀:你讀的真好,我能感受到你真的希望紫丁香和老師夜夜做伴!讓老師不孤單,還有誰是這樣想的?你們起立一起來讀。不好時,可以這樣改進:也許你心裏是希望紫丁香和老師夜夜做伴的,只是要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哦!語氣是和老師説話那樣的,還要讀好關鍵詞夜夜哦!誰能幫他讀出他希望夜夜和老師做伴的心願?

第三個問題,對關鍵詞語理解的指導策略有效嗎?是否影響學生理解造成朗讀不透?

對於重點詞句“掛牽”的理解,預設的策略是同義詞轉換,啟發回憶,結合生活説,體驗式理解的策略。設計為:“他們真是懂得感恩的孩子。感謝老師時時刻刻把我們掛牽。那麼,掛牽是什麼意思呢?你能聯繫你的生活想一想,舉一個掛牽的小例子嗎?比如當放假時,老師很掛牽你們有沒有長高,長大,這就是一種――掛牽。當你上學的時候,媽媽會掛牽你在學校有沒有好好學習,這也是一種——掛牽。那你能體會到別人對你的掛牽嗎?引導學生仿照例句,用"當______時,誰掛牽我什麼。和那你掛牽過別人嗎?用,當誰_____,我掛牽他什麼。進行説話訓練。”[

這個部分,很多學生把掛牽理解成了關心、關愛,舉的例子有“我沒帶橡皮時,劉智博借我橡皮,這是劉智博對我的掛牽。”“老師幫我改作業本,這是老師對我的掛牽。”這説明,這個策略的設計是有效的,學生能理解到掛牽的意思,體味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可是學生僅僅體會到這個程度是不夠的,掛牽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兩個人不在一起時候的想念,理解到這,才能明白教師對孩子們是每時每刻都關心的。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認識情況,並進一步運用策略,幫助其理解。可以在預設時點上一句“當別人不在你身邊,你對別人的想念,才是掛牽。你能在舉一個你掛牽別人的例子嗎?”

此外,我們也認為,在運用指導策略時,問題設置一定要精準,比如理解第3小節時有這樣的一個環節,“為疲倦的時候,真希望有人給老師唱支歌呀!閉上眼睛,你聽,綠葉兒在風裏沙沙地響。多動聽呀,紫丁香在為老師唱歌呢。真好聽呀!就像,春蠶吃桑葉的聲音,就像,夜晚下小雨的聲音。孩子們,你們聽到了嗎?如果你是綠葉兒,你的聲音這麼動聽,你會為老師唱什麼歌呀?孩子們:好聽的歌,動聽的歌,美麗的歌。

好聽的歌,動聽的歌,這種回答就不夠,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説一説對老師的感受,表達感情,可是,在課堂上,學生的表達很侷限,沒有在創設的感情氛圍裏表達出心底對老師的感情。可是學生的回答很侷限,究其原因,應該是問題設置不夠精準,學生思路沒有打開,可以改成,“如果你是綠葉,你會為老師唱些什麼呀?”將問題具體化。

二、收穫成果的第二次

針對着第一次教學實踐和課後修改,我在另一個班級又上了此課。跟第一次相比,整節課成功了許多,存在的問題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改進。整體來看,教學環節落實完整,孩子們帶着兩個主問題學習了詩歌,在各小節的感情朗讀後,又回到了第二個大問題,進行感情昇華,最後又進行了美讀,表演讀,孩子們都在音樂情境的感染下,陶醉了走進裏文本,在真摯優美的朗讀聲裏,孩子們的情感和詩歌的情感融為了一起。具體來説,對關鍵詞語的朗讀,孩子們的體悟讓人感動,比如“你想為老師唱些什麼呀?”孩子們説,“老師,您辛苦了“老師,您太累了,喝點水吧!”“老師,我愛你……”“你掛牽過誰呢?媽媽生病了,我上學的時候掛牽媽媽”“放暑假的時候,我掛牽老師。”孩子們對這個詞語理解的多好呀,極大的幫助了孩子們之後的感情朗讀。這些都充分説明了修改後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對孩子們朗讀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對孩子們整體感知文本是有幫助的。

總之,這次課例研磨,無論對於專題研究還是對於我這個青年教師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在這個過程中,專題研究經歷了理論到實踐在迴歸理論的過程,達成的共識非常深入,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很有價值。而我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刻的瞭解了教學預設的重要性,沒有教學預設,就沒有課堂生成;沒有教學預設的細緻,就沒有課堂上精彩紛呈的演繹,只有在教學預設下下足功夫,才能在課堂上順勢而導,幫助學生提升朗讀能力,獲得真實的閲讀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484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