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2021中秋節教案

2021中秋節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中秋節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2021中秋節教案

中秋節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風俗。

2、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通過給月亮設計衣服,體驗節日的快樂。

3、體驗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一幅中秋節夜景圖 四張月亮逐漸變圓的圖片 蠟筆 35張月亮圖樣的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中秋節夜景圖,讓幼兒觀察。

提問:圖上有什麼?你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日嗎?

二、向幼兒介紹中秋節。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中秋節這一天,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吃月餅,也可以玩花燈、放焰火,一家人團團圓圓,真快樂,所以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又香又甜的月餅也被人們做成圓圓的,像月亮一樣,"月餅"古代也被人們叫做"團圓餅",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糧食豐收了,水果豐收了,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

三、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瞭解月亮是不斷變化的。

討論為什麼月亮姑娘的衣服總是穿不下?

四、你願意為月亮姑娘設計一套合適的衣裳嗎?教師講解要領。

五、幼兒為月亮姑娘設計漂亮的衣服。(在已畫好的月亮上,通過點、圓、線等形式進行裝飾,並塗色)

六、教師巡迴指導。

月亮姑娘做衣裳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雲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後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像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釦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像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説:"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像一隻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歎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説:"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上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教學反思

從本次活動的整個開展情況來看,對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中秋很感興趣,瞭解了中秋要團圓,並能夠教育幼兒在節日時獻給爸爸媽媽自己製作的禮物。

中秋節教案2

活動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對中秋節的活動產生興趣。

2、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3、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4、瞭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衞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5、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活動難點難點:

難點:

中秋節的傳説和民俗

難點:

中班第一學期幼兒、剛剛擺脱稚嫩的小班弟弟妹妹角色、對於社會傳統節日關注不多、缺乏相關經驗、對於中秋節的傳説和民俗認知少。

幼兒預期表現:

1、活動前先由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中秋節相關的信息、幼兒有了經驗鋪墊、活動就更有參與性。

2、自主閲讀、提供閲讀空間。

活動過程:

一、關於中秋傳説的交流和分享

幼兒自由講述自己所瞭解到的中秋節相關信息。

二、教師講述《嫦娥奔月》

提問:

1、嫦娥怎麼會飛到月亮上去的?這是哪一天?

2、后羿聽到這個消息後、做了什麼?

3、從這以後、后羿是怎麼寄託對嫦娥的思念的?

4、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三、幼兒閲讀小圖書第17-22頁

四、邊聽故事錄音、邊閲讀完整故事。

中秋節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2、能力目標

瞭解人們過中秋節的各種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知道中秋節是盼望閤家團圓的日子,激發學生對在這個日子仍堅守自己工作崗位的人們的敬佩之情。

教學重點

瞭解人們過中秋節的各種方式,知道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對在這個日子仍堅守自己工作崗位的人們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學安排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知道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是個團圓的日子。

二、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説

1、説説自己家的中秋節是怎樣度過的。

2、聽一聽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三、過中秋節的風俗

1、欣賞圖片瞭解中秋節。(與課本圖片結合)

2、朗讀兒歌知道中秋節。

八月十五賞月節,擺上果餅來拜月。

八月十五團圓節,親人團聚像過年。

八月十五豐收節,敲鑼打鼓慶豐年。

八月十五中秋節,傳統節日記心間。

(兩個環節穿插、進行)

四、向八月十五堅守崗位的勞動者致敬

1、欣賞圖片,瞭解有許多人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團圓,犧牲了自己的利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用自己與親人的分離贏得了更多人的快樂和幸福。

2、激發學生對這些勞動者的敬佩和感激。

五、課堂小結(機動)

1、複習課堂上學習的兒歌,加深對中秋節的印象。

2、欣賞歌曲《中秋大團圓》。

教學反思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時間持續短,認識事物時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製作了視頻、圖片、歌曲等多媒體課件,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觀地讓學生在無意中獲得了有關中秋節的知識,受到尊重、熱愛勞動者的教育。

2、課堂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生活》生活化的特點,時時處處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學生上課時有話説,新知識的接受和內化也迅速。一上課,我就播放了一首大家可能在嬰兒時期坐搖搖車就到處能聽到的旋律《爺爺為我打月餅》,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我讓學生回憶剛過完的中秋節自己家裏是怎樣過的,自然過渡到中秋節的習俗;我讓中秋節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休息的學生説説為什麼、自己的心情,進而讓小朋友們知道許多勞動者為了更多人的幸福放棄了休息,他們是值得尊敬的,要感謝他們。

3、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又不會寫字,為了讓課堂內容在學生心裏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把教學內容編寫成兩句兩句朗朗上口的童謠,先教師領讀,再讓學生讀,這樣的內容反覆出現;出示節日勞動者堅守崗位的'圖片以後,也是每出示一個圖片就讓學生跟着老師道聲感謝,這樣,整節課迴環往復,課堂既有詩的節奏和韻律美,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4、上課時,兼顧了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品德的形成。一年級學生正是對課堂紀律初步認識感知、初步形成習慣的時期,我在課堂上很注意這方面的引導,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示意舉手回答時,有的學生總是爭先恐後亂回答,這時,我總是要指出“你看------同學真守紀律、舉手發言,讓他來説吧”,這樣,整整一節課秩序井然,學生的良好習慣得到有效的培養。

5、對教學內容、文本內容的處理做到了詳略得當。對學生一看就懂的內容,看看就可以,對學生看了説了也不懂的內容,就重點講解重點突破。比如,學生對課本圖片上出現的“糧倉”就比較陌生,我就找了一些特寫圖,加上老師的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二)教學的不足之處及改進辦法

1、課堂上注重了嚴謹、有序,但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嚴謹有餘而活潑不足。雖説學生整節課秩序都很好,但如果再加上一些活潑有趣的活動,學生學的會更輕鬆,例如,課中就可以加個活動,讓學生站起來,拍手讀兒歌,既活動身體,又活躍氣氛。

2、由於是一年級學生,我感覺他們的認識水平、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要差一些,所以課堂上預設的環節要多一些,留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的空間不夠多,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以後要儘量相信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為學生的探究、學習、交流討論創造更廣闊的空間,營造寬鬆的氛圍。

3、教師上課時的激情不夠充沛,不能很好地感染學生。以後要在上課時要融入更多的熱情,打造精彩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7xvv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