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8篇)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8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2、反覆讀課文,結合掛圖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自讀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描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2、檢查反饋:

(1)讀了這一段,你有什麼收穫?

(2)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的?

腳的樣子、腳的形狀、腳的顏色

(3)提問:你平時注意過爬山虎有腳嗎?那麼作者是怎麼知道的?這一段哪一個詞語説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嗎?

(4)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快快學習第四自然段。

3、學生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要求分組學習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哪一些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1)找出寫爬山虎爬的句子來;(2)找出表示爬的動詞;(3)自己試着演示爬的過程。

4、檢查提問: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什麼?

(1)指名演示爬,問: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你們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麼爬的嗎?

(2)學生找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

(3)提問:爬山虎是不是隻往上爬?你是怎麼知道的?

(4)小結: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往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才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看”。

過渡: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怎麼樣呢?

5、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

【學法指導】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

6、檢查反饋: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

從“沒觸着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知道腳與牆有着密切的關係。

(2)提問: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説明了這種關係呢?

第一自然段。

(3)總結提問: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7、試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遷移運用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

顏色:嫩紅

觸——巴——拉、貼

作業佈置

必做【同步達標】:

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選做【創造實踐】:

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爬山虎的腳》教案2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敍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説,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佈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後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麼樣在牆上爬的,我製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説説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説説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板書設計: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觸着牆←—→沒觸着牆的。

《爬山虎的腳》教案3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敍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閲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閲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説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也可製作演示的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第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由學生自由彙報)

1、應注意正確書寫的字有:隙、漾、莖、逐、瞧。

2、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將預習中畫出的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來討論。着重討論空隙、漾、均勻、重疊、蛟龍、蝸牛、休想等詞語。

4、預習中還遇到哪些問題?(有些問題同學之間當時能解決就解決,有些可放在學習課文時再解決。)

三、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讀讀課文,想想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爬山虎的?(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爬山虎腳的特點等。)

2、理清文章脈絡。(第一自然段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和樣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腳的特點。)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共兩句話,第一句講學校裏的'爬山虎,第二句講家裏的爬山虎。)

3、這段中的哪個字最能體現爬山虎的特點?(爬)

4、齊讀第一自然段。

五、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着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一、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説一説。

2、屏幕(或黑板)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説説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詳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二、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向上爬的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觸巴拉貼

3、在四人學習小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理解變與彎與貼的因果關係。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説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⑴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教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⑵評議剛才同學的演示。

⑶再讓學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⑷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説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牆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⑹熟讀課文,試着將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變成什麼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四、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説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聽寫詞語

六、拓展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説説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3、實地觀察爬山虎(如有條件),瞭解爬山虎的其他特點。

4、思考人類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腳攀爬的原理;或我們人類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

《爬山虎的腳》教案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説説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説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説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如何爬的,那麼沒觸着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着牆:(板書)萎了

觸着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説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案6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虎的腳》教案7

教材分析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5.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生字中存在着“觸着牆”的“着”有個別學生讀錯,重點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通過學習學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腳,莖,葉子,之間的相互聯繫。

教學目標

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瞭解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瞭解本課的敍述順序,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在往上爬的過程中傾注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有沒有見過不會走路的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腳》。

二、理解課題,瞭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誰?(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中國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②、讀課題,想一想,這個課題圍繞什麼來寫?讀了課題你想説點什麼?

③、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三、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説説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説説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爬山虎的腳》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由於大多數學生對爬山虎這一植物沒有過直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爬山虎實物,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台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感受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祕,還欣賞了變化多端的火燒雲。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觀賞一種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後説説通過初讀課文對爬山虎都有哪些瞭解。

生自由讀文後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種植物而不是動物。

②爬山虎有腳。

③爬山虎是靠腳向上爬的。……

2.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學習生字

①開火車讀生字表中的生字,口頭組詞。(師生共同糾正易讀錯的字音:“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裏應讀作chóng;“觸着牆”的“着”不讀zhe,應讀zháo)

②分析字形結構,抽生説每個字的特點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組討論生字易錯的地方及如何記憶字形。

④交流討論結果:“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裏面沒有一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隙”字右邊上面的小字沒有勾。

2。出示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①抽生讀

②開火車讀

③齊讀

(詞語的理解在分析課文中解決。)

四、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1.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兩個部分?

生自讀課文,交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放多媒體課件(一牆的爬山虎隨風擺動的畫面),請學生欣賞,並用自己的話説説看到了什麼?(生自由發言)

3.剛才你看到的畫面上是怎樣描述的?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自己讀這一段話,看有什麼感受。(美)

5.自己再一邊讀,一邊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

6.再放多媒體課件,男女生分組讀,一組讀另一組就看畫面,圖文結合來體會葉子的動態美。

7.作者怎麼把葉子寫得這麼美呢?(認真觀察)

8.再放剛才的課件,提問:光光的牆上為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節課再解決。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欣賞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均勻地鋪在牆上,風一吹過美麗極了,那麼光光的牆上為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認識爬山虎的腳

拿出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學生觀察,指導從腳的樣子,形狀,色三個方面去觀察。

1.交流觀察的結果。(只要學生認真觀察,這個結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為實物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2.書上又是怎樣描寫它的腳的呢?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出有關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3.自己讀這些句子,讀懂了用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教師巡視指導,並選擇一份畫得較好的用實物展示台展示出來)

4.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而且還藏在葉子的下面,為什麼作者還是描寫得如此細緻呢?

(因為作者對爬山虎的腳進行了十分仔細的觀察)哪個詞説明了作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呢?(注意)

三、瞭解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腳,那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那它究竟是怎樣爬的呢?

1.分小組學習4自然段,自學要求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來;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

③在小組裏演示一下它是怎樣向上爬的。

(生分組學習討論,師指導)

2.彙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觸、巴、拉、貼(板書)

③抽小組演示爬的過程,師生共同評價,糾正。(要讓學生明白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這一段,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

4.齊讀勾畫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隻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因為前面二自然段説是一牆的葉子。)

5.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請生自讀5自然段,看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感受?生自讀這一段。

彙報自讀情況:

①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談(師注意引導:“……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③帶着對爬山虎的腳的這種精神再讀最後一段。

四、總結寫作方法

通過本文的學習,總結應該如何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的方法。(結合具體的語句)

1.觀察要細緻,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觀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堅持長期觀察,而不是一時。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腳 爬觸→巴→拉、貼(牢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m7yy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