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關於《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

關於《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

《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1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説説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

2、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兩次)

3、分別是什麼時間?(一年前,一年後)

(二)第一次

自然段)

1、自由讀,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討論(學生可相互解答,教師只作點撥)。

3、指導朗讀。

4、重點指導第3自然段,體會帶點詞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開了。説着,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説明竺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習慣地問説明竺可楨在堅持長期物候觀測的日子裏養成了主動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6、四人小組練讀。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

7、指名練讀。

(三)第二次(學習第6———15自然段)

1、師述:一年前,孩子對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答不上來,帶着竺爺爺的囑託,一年後,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簡潔優美的文筆,描繪了一幅春景圖,誰來讀讀看。

2、指名讀,突出綠、皺、鼓等關鍵詞。

3、齊讀

4、重點放在對話朗讀上

(1)讀第一遍:自由輕聲讀,想想這是誰説的?幫它加個提示語。討論之後,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地問:什麼事情呀?

小孩子()地説: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地問:什麼時候?

小孩子()地説:剛才。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子()地説:是。

(2)讀第二遍:同桌討論,每一句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指名説説,歸納答案: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讀第三遍:根據提示與讀出語氣,指導朗讀。

(4)讀第四遍:指名生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餘讀旁白。(7———14)

5、師述: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不難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王老師不禁要問小孩子為什麼高興?竺爺爺為什麼高興?(小孩子是為自己終於完成了竺爺爺去年交給的任務而高興,竺爺爺是為自己終於弄清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而興奮。)

6、除了對話部分,你還可以從哪裏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讀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

7、鄭重什麼意思?你從鄭重地計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麼?(鄭重的意思是嚴肅認真。從鄭重地計下可以看出竺可楨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

[板書:一絲不苟]師述:是的,一絲不苟,竺爺爺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四、點明中心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

2、自由讀,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3、你怎樣理解精確一詞?(非常準確)能不能結合前文來説説。

4、指導朗讀

5、竺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怎麼得來的,你找到原因了沒有?

6、小結:正如竺爺爺所説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花的規律。[板書:精確觀察]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麼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7、再讀讀竺爺爺的話,加深體會

五、總結遷移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3、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麼?

六、作業蒐集

有關竺可楨爺爺的故事,下一堂課交流。

發動全班蒐集有關科學家的故事,舉行一次名家匯萃的故事會,瞭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以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2

一、圍繞關鍵問題,討論探究。

1、拋出問題:竺爺爺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開的?

2、交流討論:

引導學生品味以下語句,理解竺爺爺是知道的,他是在藉機培養孩子良好的觀察習慣、嚴謹的科學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開了。”説着,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2)“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

(3)“我有用處,明年你可要留心點。”

(4)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練習朗讀,昇華情感。

三、品位語言,練習仿寫

1、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你還發現有哪些好詞佳句值得我們去咀嚼與品位?

2、交流:

(1)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院牆旁的一株杏樹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

(“泛”字用得好,正因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紅”。)

(3)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①這是個排比句,句式整齊,朗讀上口;

②通過寫春風“吹綠柳梢,吹青小草,吹皺河水,吹鼓花苞”將看不見的春風寫活了,既形象,又生動。

③“皺”用得神奇。説到“皺”,人們想到的往往是皺紋、皺眉等,很難將它和美好的春天聯繫到一起,但作者在這裏化腐朽為神奇,不僅寫出了輕風輕撫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讓人頭腦重立即就呈現出了微波粼粼的圖畫。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説成“春風吹大了杏樹的花苞”,就無法讓人體會杏樹那勃勃的生機。)

⑤指導仿寫(課例附後)。

(4)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説杏樹要把杏花充分展現在人們眼前;“捧”字還寫出了杏樹的無私奉獻精神;“捧”字讓人感覺到因為是第一朵,所以顯得特別珍貴。)

3、小結:因為我們都有一雙慧眼,所以對文本的咀嚼越來越有味道了!

四、激發思考興趣。

1、讓你來給文章擬題,你會擬怎樣的題目?

2、課文為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呢?

(“第一朵杏花”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象徵了竺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標誌着小孩子良好觀察習慣的養成。)

五、總結下課

課文講述了竺可楨爺爺指導小孩觀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讚揚了他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也告訴了我們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附:練筆課例(陳永山)

一、引:

師:作者在描寫春天到來時,抓住了哪幾種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樹的花苞”四種景物。

師:春天的景物有許多,作者為什麼選擇寫這四種景物呢?

生:因為春天來了,柳梢發芽了,小草泛綠了,河裏的冰融化了,杏樹要開花了。這四種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來。

師: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幾個動詞?它們好在什麼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綠”“吹皺”“吹鼓”四個動詞。(指導學生討論得出)春天,柳梢長出了嫩芽兒,就像張開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綠色,所以用“吹綠”;春風吹過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紋,所以用“吹皺”;杏樹要開花了,花骨朵兒很飽滿,所以用“吹鼓”。這四個動詞生動、形象,把四種景物寫得活潑可愛。

師:在這段話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點,使用幾個生動、形象的動詞,把春天的景物寫活了。你們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點,照樣子仿説一段話?

二、扶:

師:秋天同別的季節比,有哪些明顯的特徵?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飛走了。

生:樹葉落了,楓葉紅了……

師:根據秋天景物的特點,該使用哪些貼切的動詞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這樣説:秋風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變成了金黃色,所以也可以説:秋風吹黃了稻子。

三、放:

師:同學們,秋天有許多區別於其他季節的景物,下面就請你們各自選擇四種景物,用上幾個貼切形象的動詞仿説一段話,再把它寫下來。除了寫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寫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寫完後先在學習小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見。

學生寫話舉例: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秋風吹黃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樹葉,吹紅了滿山的楓葉。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寒風吹枯了小草,吹凍了小河,吹白了蘆花,吹開了芳香撲鼻的臘梅。

《第一朵杏花》優秀教案3

設計理念:

這是對學生進行科學上的模糊與準確的教育,讀這篇文章,你傳感到這篇文章寫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讀完自會豁然開朗。而我認為,第一課時應該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從自己思考的定位説來設計這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誰能説出模糊的反義詞是什麼?

生:

師:誰能説出大概的反義詞是什麼?

生:

[以讓學生説反義詞來定位這一課,學生是喜歡的,因為學生願意做這個活動,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是活躍的,孩子們是願意把自己頭腦中的思考表現出來的]

師:在第三單元中,全班同學根據範文,模仿寫出一篇觀察植物的文章。這篇文章我已經批完了,同學們也讀過了批改過的文章,你們觀察能力怎麼樣?我想同學們心中有數。我尊重你們的隱私,在這裏我不説每個同學的觀察能力,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一篇特別有意義的觀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書),我們一起來欣賞科學家的觀察吧。

[以欣賞觀察定位此課,可以使學生輕鬆學生,讓他們與自己的觀察對比後,自己就十分清楚自己的觀察是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師:請同學們先自已欣賞一篇吧!

(學生自讀課文)

師:合上書本想一想這一課,然後談談這篇閲讀的感受好嗎?

生:

師:看來大家第一遍閲讀知道了許多東西,其實欣賞科學的觀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讀一遍或者再讀兩遍,會有怎樣的感覺?

(生繼續讀,此時我也與大家一起讀,因為我本人也需要欣賞呀!好的文章誰不喜歡?)

師:請同學再一次談談,看看有什麼新的感受沒有?

生:

[這兩次閲讀可以把孩子定位在一個較高的層次,這也為第二課時的衝動教學打好基礎,當然這也是對孩子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提供材料式説話訓練]

師:我輕輕地放一遍標準的朗讀,哪個同學願意與錄音比讀?

(放光盤中的讀)(一學生同讀,大家共同欣賞兩種讀)

[這是一種朗讀定位,過去我常常讓學生聽後再讀,訓練一段時間後,發覺效果不好,所以想到了用這種複合式讀,效果很好,孩子的辨別能力提高較高]

師:(讀完後)請同學們靜靜傾聽一遍錄音吧!

(重放錄音)(我與師生共同傾聽欣賞)

師:哪位同學願意為大家訴説第一朵杏花?

生:

師:(放一段輕音樂)其他同學閉上眼睛,一個同學在那裏訴説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傾聽,學生的欣賞定位可以達到了第一課時的高潮]

師:讀完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問題?請提出來好嗎?

生:

師:請大家把這些問題寫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課後自己或者與同學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決這些問題?不管找到怎樣的答案,都是你們努力得來的,建議你們最好把尋找的過程作為日記記下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這是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相接的定位,也是讓學生自行發現問題的定位,這也是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寫當天語文方面日記的定位

標籤: 杏花 第一朵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dgp0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