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錦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錦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錦瑟》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錦瑟》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錦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2、領會這首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重點難點:

詩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藝木技巧。

學習方法:

誦讀,理解,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與作者簡介。

1、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描寫音樂的著名詩文:

(1)白居易的《琵琶行》。

(2)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3)蘇軾《赤壁賦》。

(4)劉鶚《明湖居聽書》。

(5)韓愈《聽穎師彈琴》。

(6)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7)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8)李商隱《錦瑟》。

2、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温庭筠合稱為“温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裏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

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3、關於《錦瑟》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於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説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歎:“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説,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歎,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歎,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二、如何理解《錦瑟》的字面意義?

1、理解典故

①莊周夢蝶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卧在牀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説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悽。

③鮫人泣淚

《博物志》裏有海中鮫人泣淚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煙

傳説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温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2、翻譯詩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不知什麼緣故,錦瑟會有五十根弦,我現已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歷歷在目,心情難以平靜。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像莊周那樣,我在清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飛舞的蝴蝶;像古蜀國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託在杜鵑鳥的悲鳴中。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大海茫無際涯,明月照在蒼碧的水面,鮫人的眼淚化成萬千明珠;藍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裏,天晴日暖,生出裊裊輕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種種感慨豈待現在回顧追憶?它發生的當時我已經惘然失意,事後更何從追尋呢?

三、如何理解《錦瑟》的深層意境?

第一聯:起興。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緻繁複,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

中問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歎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第二聯:寄情於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哀怨感傷之情,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捲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於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淒涼中追憶往事。猶如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

第三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裏説,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濛濛,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深埋水底,不能相見,無人賞識。

最後一聯: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痴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裏,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歎: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四、究竟《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是什麼?

李商隱在月夜彈響了他的《錦瑟》。一曲悽婉的千古絕唱傾倒了後世無數的聆聽者,歷來也曾經引起過很多不同的解説和猜測,金人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中便曾説過這首詩是“一篇錦瑟解人難”。

《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對於《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

1、詠瑟詩。有人以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詠“瑟”這種樂器的,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句是分別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調。

2、悼亡詩。認為詩人是在孤獨淒涼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詩。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並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

4、愛情詩。認為《錦瑟》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悽美的歌。

5、傷世詩。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悵觸人生,情懷歷亂”。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詩歌約作於作者晚年,當是他回憶往事,對一生坎坷而發的感慨,儘管描寫委婉,旨意朦朧,但顯然有其寄託。李商隱在詩中隱去了平生所歷具體之事,以緣情造物的寫法,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6、理想詩。認為此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認為:(並不要求學生認同)

這首詩應該是感時傷世詩。《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着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徊、悽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它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含蓄委婉地從多個不同角度抒寫了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

五、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1、比喻象徵,形象鮮明。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錦瑟”“蝴蝶”“杜鵑”“珠”“玉”象徵着美好事物。

2、意藴深厚,朦朧夢幻

《錦瑟》一詩,無論是“錦瑟”,還是“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心知肚明,完全意會,但究其具體,卻雲霧遮目,不甚明瞭。雖不能説李商隱開啟了朦朧詩的先河,但這種藝術嘗試和創新是獨特的,對後世影響很大,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藴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説:“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詞》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祕性的。”

六、背誦詩歌。

《錦瑟》教案 篇2

(一)知識目標:

瞭解李商隱及其詩歌。

(二)能力目標:

鑑賞這首詩,品味詩歌意境,從而領會詩歌美質。

(三)情感目標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各詩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瞭解詩人的不同藝術風格。

(四)重點:

鑑賞本詩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清麗的語言。

(五)難點:

本詩的旨意。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代的詩歌浩如煙海,唐朝的詩人燦若繁星。但其中有一個詩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黨之爭,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這個詩人就是李商隱;他的一首《錦瑟》詩,讓無數人煞費心思, 絞盡腦汁, 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 更深地理解旨意,於是 , 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探討這一首詩。

二、對於李商隱,我們並不陌生,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園》);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其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無題》)。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

三、作者簡介: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他十六歲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二十五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可就在這時,令狐楚染病去世。沒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隱,一時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這個時候,屬於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慕其才,聘請他去府中掌書記,並且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原先李商隱出自令狐楚門下,自然被歸入了牛黨的陣容;現在李商隱又成了李黨的東牀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隱卻如此輕易地“改弦更張”,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他的一生便始終伴隨着牛黨人的咒罵、詆譭、中傷,最終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渦中的溺水者。終年四十六歲,可謂英年早逝。(介紹文學上的貢獻及“牛李黨爭”)

四、朗讀指導:

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

五、典故補解:

1、望帝啼鵑

望帝,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説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名子規,啼聲非常悲悽。

2、良玉生煙

傳説藍田美玉深埋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温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到空中。

六、內容精析(師生互動,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

(一)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1、“無端”是什麼意思?傳達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無緣無故,沒有來由,此有發問之意。瑟弦的多少原本是無從發問之事,於無從發問處發問,正表明情緒的強烈濃重,表明心中某種情緒積累已久、積累已深,迫切需要宣泄。

2、作者強調“一弦一柱”有何用意?

☆“弦”“柱”與“華年”相聯繫,又與上文的“五十”相呼應,表明心中情感的強烈濃重。錦瑟弦多而音繁,則華年事多而情濃。強調“一弦一柱”,則表明每一件事都很值得回憶,每一件事都會引起強烈的感觸。

3、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麼?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明確】詩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這其中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既就錦瑟起興引出年華虛度的傷痛;又是以錦瑟作比,含蓄表達懷抱利器而埋沒於世的悲憤。瑟為錦瑟,製作精良,裝飾華美;人為俊彥,飽讀詩書,志氣凌雲。瑟無端製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將近半百了(李商隱只活到46歲,這裏説“五十”是取其約數)。

4、作者為何由瑟入筆起興? (幻燈片無,另講)

☆或者是因為見到錦瑟而引起追憶;或者是因為聽人彈瑟而觸發感受;或者是因為親自操瑟而引出心事。這裏的不明確是“朦朧”特點的體現,也正是“朦朧”的好處:可以為欣賞者提供更廣闊的欣賞品味的空間。

(二)頸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

1、典故“莊生夢蝶”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①體現世事的變化難測,難於把握。②表明美好夢想的幻滅,迷惑悵惘。曾經的追求終成幻影,曾經的美夢終於成空。……

2、典故“杜鵑傷春”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①聽瑟的感覺:聽到錦瑟音哀曲怨,就如聽到杜鵑鳥送春歸去的悽婉之音。②傷逝與無奈:自己年華已逝,事事成空,今生今世恐怕再無轉機;死掉之後,也只會如望帝一樣留下無限悲悽。③不甘之情:望帝之心通過杜鵑之啼傳達出來;鼓瑟之人一片心思通過音樂傳達出來;我的一片心思則會通過詩作傳達出來。不能將其輕棄。④惋惜之意:可歎望帝一片赤誠卻是如此結局;可歎望帝一份“春心”只能以哀啼相告;可惜我們的心思總是隻能以另一種方式傳達。……

3、這兩句詩體現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情緒?

☆夢幻 美好 迷離 悵惘 // 怨憤 哀怨 淒涼 悲苦 不甘

在頷聯裏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説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峯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

(三)頷聯——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

1、典故“鮫人泣珠”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①鮫人泣淚為珠;鼓瑟者因痛苦心事奏樂:美麗總是與痛苦相連;②月亮、珍珠、淚珠都是圓而亮的,前二者相映,原本美麗異常,加上淚珠,卻構成了一種悽楚之美。③ “滄海”極易令人想起“滄海桑田”的成語,有隱指今昔變化巨大之意;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曾經的痛苦,在今天回憶起來,都成為一種美麗。……

2、典故“良玉生煙”在這裏可作怎樣的理解?

或指美好時光,或指美好夢想,或指美好情緣,或指美好前途:①異常美好卻無從把握,難於得到,甚或連蹤跡都難於尋覓;②就如玉深埋地下卻又露有痕跡一樣,此情深埋心中卻又時有顯露;③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④可以望見卻難以企及。……

3、上下聯各寫出了怎樣的意境?

空曠 寂寥 孤獨 冷清 悽美 //美麗 朦朧 似真似幻 若即若離

(四)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1、“此情”呼應上文何處?

☆“此情”與“思華年”相呼應。

2、“惘然”怎樣解釋?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裏好像失掉了什麼東西的樣子。

3、這句詩可作怎樣的理解?

(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 , 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説的那番感慨哪裏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 , 所以接着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 , 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①説明“此情”存在時間已經很長(扣“藍田日暖玉生煙”一句,彼時見煙即已知玉存在,由此生情)。

②説明對“此情”的無奈:當時面對“此情”就無辦法,今天面對“此情” 必定更加悵惘 , 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七、意旨的幾種觀點:

蘇 軾:詠瑟抒情 朱鶴齡:深悼亡妻 何 焯:自傷身世 程湘蘅:自序其詩

錢鍾書:自寓創作

一般説法: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晚年追敍平生、自傷身世之辭

舉例解説此詩:

1、自傷身世:錦瑟呀,你為什麼偏偏是五十根琴絃呢?聆錦瑟繁弦的一音一節,都讓我回憶起已逝的美好年華。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我曾像莊周夢蝶一樣,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終只能像望帝那樣,把自己無限的悲感和難言的冤憤,託付給送春歸去帶着悽音的杜鵑。我身世悲涼,像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我理想破滅,如藍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為氣煙。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知無窮的悵恨?早在當時我已感到不勝惆悵。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明月生於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於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八、藝術特色:

1、抒情含蓄。中間兩聯追懷往昔,並沒有指實年月日期和涉及具體的人事內容,而是化用了四個典故,營造出“莊生夢蝶”、“杜鵑傷春”、“明珠落淚”、“良玉生煙”四個靜謐、清麗、迷離而含帶悽傷的畫面,以象徵自己的遭際,寓託自己的心境,從而讓讀者去揣測、體認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緒,去尋味、把握隱伏其下的情感內涵。情感內容雖隱約不明,感傷情調卻明顯無疑。

2、對仗工整。本詩所用四個典故,原本風馬牛不相及,詩人立足於自身抒情需要而加以調度驅譴,使其馬牛同欄而聯姻對偶。從旨意看,四句詩既各自獨立,又互相呼應。從形式看,則頷聯以“望帝”對“莊生”、以“春心”對“曉夢”、以“託”對“迷”、以“杜鵑”對“蝴蝶”;頸聯則以“藍田”對“滄海”、以“日暖”對“月明”、以“玉生煙”對“珠有淚”,無論詞性還是詞語結構,都屬對工穩,一絲不苟。尤其是以“藍田”對“滄海”,甚是巧妙。“藍田”本是地名,但作者卻借其字面本義,以“田”對“海”(古人常以此兩者相對,“滄海桑田”即其顯例),以“藍”對“滄”(“滄”字本義是青色),變借對為工對,由此可見李商隱擇字用語的考究。

3、意境朦朧。此詩營造的四個畫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清麗、靜謐,而又如夢似幻,似霧中看花,水中望月。“莊生”句本就是描繪夢境,“望帝”句則是一個近似神話的虛幻傳説,頸聯兩句雖有日月映照,但同時有煙霧瀰漫、水汽蒸騰。畫面的虛幻迷離,抒情的含蓄婉約,典故、象徵、暗喻手法的兼舉並用,使詩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雲裹霧障的意境,也使歷來難以計數的讀者於此探隱索微,留戀忘返,極富吸引力。因而,儘管人們對此詩旨意不甚了了,卻依然為它的情調、畫面、氣氛、意境所吸引,吟誦於口而思索於心。這真是一個有意味的審美現象。

《錦瑟》教案 篇3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資料鏈接1——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你能説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瞭解作者

資源共享:

學生就自己蒐集的關於李商隱的資料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交流結果予以梳理,指導學生學會蒐集信息、篩選信息、整理信息。

資料鏈接2——走近李商隱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 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 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 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 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 解。有《李義山詩集》。

賞析《錦瑟》

資料鏈接3——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活動一: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資料鏈接4——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活動二: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1、學生交流閲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彷彿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可恨可歎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並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麼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參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着“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於夢生蝶翅,己蝶難辯;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後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説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着“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於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託”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鬥。

【參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參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儘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閒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結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2、小結詩歌內容: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導: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惘然)

引導:作者為什麼而“惘然”?(為“此情”。)

引導:“此情”到底是什麼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全班交流,教師引導點評。

(悼亡説、戀情説、自傷身世説……)

●活動三: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引導:現在讓我們藉助一段動畫影片,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資料鏈接5——flasn影片《錦瑟》.

學生觀後結合詩歌及畫面談談這首詩的意境。

引導:這首詩除了具有悽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請同學們從它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再作分析、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談詩的語言特點,感情基調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悽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活動四: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小結並佈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儘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説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作業: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錦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寫意的幾種常用方法;

2、理解內部結構;

3、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教學重點]掌握詩歌的基本的鑑賞方法:品味詩歌的形象。

[教學難點]對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的理解。

[教學方法]譯寫法,點讀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近人梁啟超讀李商隱,值得我等深刻體會。他説:“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祕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解説:凡讀過此詩,並稍稍瞭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於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於令狐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

(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三、對這首詩的多種理解: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儘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鑑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雖題為《錦瑟》,但並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罷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無題詩,解讀極為不易。

四、常見的幾種理解: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 亡妻的深情悼念;

3、 作者的自傷。

五、 分析第一種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對全詩進行大意解説]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它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句各用一事,而銜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詩人用典的工巧。

翻譯出來: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本來,在頷聯裏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説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峯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説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嚐!至於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後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羣山和温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温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於古老的説法(晉陸機《文賦》裏“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説法)。但詩人引用這個説法的意義非同尋常: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説,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説,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儘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於它們的象徵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

翻譯出來:明月生於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

尾聯: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説的那番感慨哪裏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着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翻譯出來: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於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板書設計]

首聯:年已半百,感慨萬千(比喻)

頷聯: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

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典故、傳説)

頸聯:明月生於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

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典故、傳説)

尾聯: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於她的那一刻,

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錦瑟》教案 篇5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瞭解這兩首詩歌的內容,這裏包括所描繪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標:掌握詩歌表達的主要表現手法等,學會鑑賞詩歌中的名句等,背誦這兩首詩歌。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這兩首詩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詩歌表達的主要表現手法等,學會鑑賞詩歌中的名句等,背誦這兩首詩歌。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教師滲透一定的詩歌鑑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從方法中提升能力培養。

教學過程:

一、《登高》

(一)、 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二)、 學生自讀感悟

1、自讀全詩

2、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

後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3、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1)、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人頓生悲情;接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鬱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2)、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明確: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生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4、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1)、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確: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較閲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王維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確: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王維把山間秋天的月夜寫得那麼寧靜而又富有生氣。鬆間明月,石上清泉,晚歸浣女,泛舟漁人等等,都給人帶入詩一般的境界,都描繪得十分生動形象。全詩的語言清麗。詩人把秋天寫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調。而杜詩則相反。(分析略)

5、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國衰國破可恨白髮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6、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鬱之感。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

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悽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

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為後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蕭瑟淒涼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台”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出了詩人的衰歎。“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歎。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讚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還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詩。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詩的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為後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徵,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後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繫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二、《錦瑟》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並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1.資料鏈接——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⑤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你能説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瞭解作者?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 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 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賞析《錦瑟》?

1、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2、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聽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3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1)、學生交流閲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彷彿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可恨可歎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並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麼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參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着“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於夢生蝶翅,己蝶難辨;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後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説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着“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於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託”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鬥?

【參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參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儘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閒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詰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2).小結詩歌內容:?

明確: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

明確:惘然

②:作者為什麼而“惘然”?

明確: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麼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明確:悼亡説、戀情説、自傷身世説……?

4、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現在讓我們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這首詩除了具有悽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

明確: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 悽迷的意境?

? 華美的語言?

5、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儘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説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五)、佈置作業: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附板書: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

後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錦瑟

李商隱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悽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錦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並背誦該詩。

2、品味詩歌的意境,分析藝術特色。

3、探討詩歌的主旨,學習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感情,品味意境

教學難點

主旨分析。

教學方法

誦讀

教學過程

導入

在我國唐代,有一位傑出的詩人,他雖沒有李白杜甫那樣的顯赫,但依然是晚唐詩空上最燦爛耀眼的一顆明星,與杜牧一起被人稱為“小李杜”,他便是李商隱。他的一首《錦瑟》詩,迷倒了所有愛詩的人,讓他們喜吟樂道卻又無人能解,成了一道千古之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錦瑟》,來感受她的神祕和美麗。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終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李商隱的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好用典,有些詩較晦澀。現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讀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先讓學生自有誦讀,獲取對詩歌的初步印象

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

[參考譯文]

錦瑟啊,你為什麼竟然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念青春華年。我心像莊子,在清晨為夢中變成蹁躚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將傷春的心事,寄託給哀鳴的杜鵑,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發生之時,早已惘然。

推選兩名學生朗讀,把握詩歌的情調與韻律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

全班讀。

教師範讀詩歌,從意象入手領悟感情與意境

莊生曉夢迷蝴蝶——詩人幻化為披一身燦爛霞光的蝴蝶,向着冉冉升起的旭日,翩翩飛舞。

望帝春心託杜鵑——望帝國亡身死後,魂化杜鵑,面對流水落花,而啼泣於暮春的寂寥天際。

滄海月明珠有淚——皓月當空,碧波萬里,深邃的海面上,細微的風幾乎吹不動漣漪,讓人分不清月華、珠光和淚水。

藍田日暖玉生煙——陽光普照,萬物增輝,藍田的羣山秀峯間,升騰飄逸着美玉的煙霞。

誦讀詩歌的時候,我們要醖釀我們的感情,馳騁我們的想象,集編劇導演演員於一身,把那些意象轉化成優美的圖畫,生動的視頻。在誦讀中感動於詩人的哀怨感傷和詩歌如夢如幻的美麗。

涵詠詩歌 探究主旨

通過剛才的誦讀,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錦瑟》一詩的迷離悽婉,我們似乎也觸摸到了詩人的哀怨纏綿。那麼是否可以説已經讀懂了這一首詩?現在請同學們再認真誦讀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試分析詩歌情感主旨。補充資料:

第一聯:起興。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緻繁複,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

中間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歎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第二聯:寄情於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哀怨感傷之情,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捲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為,摯愛的妻子早逝於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淒涼中追憶往事。猶如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

第三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裏説,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濛濛,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深埋水底,不能相見,無人賞識。

最後一聯: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痴迷、“春心” 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裏,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歎: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們或許沉湎詩的意境而不能自拔,或許已超然詩人的自身感情而無法自已,“此情”之究竟為何情讓我們説也説不清楚,對於《錦瑟》一詩的主旨意向,向來也是歧見紛紜,莫衷一是:自傷美人遲暮説,悼亡説,豔情説,錦瑟演奏説,傷唐室之殘破説,回顧畢生政治遭遇説等等不一而足。在此我認同是作者自況身世,表現自己懷才見棄的哀怨,以及韶華已逝青春不再的無奈。當然,無論你傾向於哪種理解或做何種認知,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得到詩歌的美,能在誦讀中身心得到愉悦。 (嘗試背誦)

藝術特色

用典工雅 基調哀怨 意境迷離 語言華美

補充資料:除首聯之比興外,本詩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中間兩聯。具體分析,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屬對工穩。本詩所用四個典故,原本風馬牛不相及,詩人立足於自身抒情需要而加以調度驅譴,使其馬牛同欄而聯姻對偶。從旨意看,四句詩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屬呼應。從形式看,則頷聯以“望帝”對“莊生”、以“春心”對“曉夢”、以“託”對“迷”、以“杜鵑”對“蝴蝶”;頸聯則以“藍田”對“滄海”、以“日暖”對“月明”、以“玉生煙”對“珠有淚”,無論詞性還是詞語結構,都屬對工切,一絲不苟。尤其是以“藍田”對“滄海”,洵是巧妙。“藍田”本是地名,但作者卻借其字面本義,以“田”對“海”(古人常以此兩者相對,“滄海桑田”即其顯例),以“藍”對“滄”(“滄”字本義是青色),變借對為工對,由此可見李商隱擇字用語的考究。

二是抒情含蓄。這四句詩追懷往昔,並沒有指實年月日期和涉及具體的人事內容,而是化用了四個典故,營造出“莊生夢蝶”、“杜鵑傷春”、“明珠落淚”、“良玉生煙”四個靜謐、清麗、迷離而含帶悽傷的畫面,以象徵自己的遭際,寓託自己的心境,從而讓讀者去揣測、體認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緒,去尋味、把握隱伏其下的情感內涵。情感內容雖隱約不明,感傷情調卻明顯無疑。詩人意寓於象而情現於辭,以含蓄的筆調抒寫心曲,使詩顯得空靈藴藉。

三是意境朦朧。此詩營造的四個畫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我清麗、靜謐,而又如夢似幻,煙雲迷離。“莊生”句本就是描繪夢境,“望帝”句則是一個近似神話的虛幻傳説,頸聯兩句雖有日月映照,但同時又煙霧瀰漫、水汽蒸騰。畫面的虛幻迷離,抒情的含蓄婉約,典故、象徵、暗喻手法的兼舉並用,使詩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雲裹霧障的意境,也使歷來難以計數的讀者於此探隱索微,留戀忘返,極富吸引力。因而,儘管人們對此詩旨意不甚了了,卻依然為它的情調、畫面、氣氛、意境所吸引,吟誦於口而思索於心。

小結該詩,總結方法

鑑賞詩歌,要以誦讀為基礎,從意象入手,認真揣摩,將意象重新排列組合,合理想象,仔細體會。讀進去,把握詩歌內容,領會作者感情;走出來,分析藝術特色,感受表達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4oe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