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書信 >

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前行書信2016

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前行書信2016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美好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下面是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前行書信,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前行書信一:

8日上午,記者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在這裏展出的“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向人們訴説着那一段紅色回憶,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截至10月7日,展覽共接待觀眾112366人。國慶長假期間,前來參展的觀眾達59131名,其中,駐京部隊以及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等組織所屬機關、街道等169個單位,組織20988名觀眾進行了集體參觀。“與平日相比,假期觀眾明顯呈現出外地觀眾多、零散觀眾多、家庭多、孩子多等特點。前來參觀的既有國內的觀眾,也有來自俄羅斯、美國等國的眾多外國友人。”

“我感到這裏的每一幅油畫、每一件雕塑,都充滿了濃郁的歷史氣息。”在油畫《強渡烏江》旁邊,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的大一新生張靖宗這樣告訴記者。他表示,自己來自遼寧,平時就比較喜歡看一些戰爭故事,“就拿《強渡烏江》這幅油畫來説,我從中看到了紅軍將士不畏天險、勇往直前的激情和熱血,也更激勵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克服各種困難。”

據瞭解,本次展覽共展出文物252件,藝術品45件。每一件寶貴的文物、藝術品的背後,都有其獨特的寓意。“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借展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印,還有軍事博物館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革命軍事委員會印。”作為本次展覽內容設計的參與者,軍事博物館展陳研究部副部長劉中剛表示,“這也是自1958年以來,二者首次聯展於同一主題展的同一展櫃之內。”

走進展廳深處,一處描繪紅軍將士過雪山草地的大型主題景觀,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山東姑娘張明媚告訴記者,在自己的.家鄉萊蕪,有一座萊蕪戰役紀念館,自己曾去參觀過,但這次參觀更覺震撼,“比如這處過雪山草地的主題景觀,不僅實景設置了雪山和草地,還用科技手段設計了雪花漫天的天氣效果,更安置了一些紅軍將士的浮雕,這讓我對紅軍將士所經歷的困難感同身受,也讓我對紅軍將士堅持到底、排除萬難的精神愈加欽佩!”

在插畫《一袋乾糧》前,62歲的退休職工徐永華感慨道:“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他告訴記者,舉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對整個社會,有強烈的教育意義,“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説,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苦難,遇到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這次展覽的意義就在於向社會公眾傳達一種思想——發揚老一輩革命先烈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展廳出口,有一張普通的桌子,上面擺放着幾個供觀眾留言的筆記本。翻開其中一頁,記者看到了一位名為黃靜的教師這樣寫道:“長征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鼓舞着所有中國人前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不忘初心,在新時代、新的長征路上繼續發揚共產黨員應有的擔當,勇往直前。”

  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前行書信二:

烈日當空,炙烤着閩西大地。一路走來,汗水常常順着臉頰滑落,將剛被烤乾的衣服又重新打濕。

長窠頭村的村民都説,鍾宜龍就像一本紅軍歷史百科全書,腦子裏裝着無數的感人故事:有紅軍長征後,養母塗從孜在後方堅持遊擊的往事;有他上山撿紅軍遺骸時,一邊偷偷掉眼淚的故事;還有他領着一幫孩子們上山給紅軍紀念碑上香的事……

重走長征路走得越遠、拜訪的老紅軍、紅軍後代越多,對紅軍長征史的認識愈發深刻:80多年前的歷史,通過一位位白髮蒼蒼老人的口,還原成一對對夫妻的生死離別、一個個家庭的默默奉獻,最後匯成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一頁。

臨別福建之際,站在中復村的公祠前,對着閩西紅軍長征的起點——一塊刻有“零公里處”的石碑,我突然陷入沉思:當年在此出發的人,誰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何時能歸?但他們卻仍義無反顧。

這時,耳邊突然傳來了當年送別的山歌:郎當紅軍莫念家,專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載不算久,打倒反動再回來……回頭一看,穿着一身紅軍軍裝的長汀縣南山鎮文化站站長賴富家正站在公祠前歌唱。

一曲唱畢,全場肅靜。我默默地抬起手,向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的烈士莊重敬禮。

  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前行書信三: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從信陽羅山縣鐵鋪鎮何家衝出發,為了躲避敵軍圍追堵截,沿途經過的地方都是窮鄉僻壤、偏僻閉塞的貧困山區。如今,在黨的好政策的領導下村民們種植的經濟林、藥材,養牛等各種方式,既保住了青山綠水,又實現了脱貧致富奔小康。

高宏周是信陽靈山鎮王大灣村村民,今年56歲。一家4口人,兩個孩子在外地打工,家裏剩自己和老伴靠茶葉、板栗和稻穀生活。

走進高宏周家,記者頓時就被這棟四室一廳的“小別墅”震撼,走進裏面,房間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高宏周説,房子2012年就蓋好了,但去年才開始裝修。

除了孩子在外面打工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因為門前的那條路,“路修不好,裝修起來就不太方便。”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給農村一個美麗的外表,還要提供周到、完善的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實實在在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董橋村村幹部介紹説,村委會積極開展古民居改造、古樹木保護、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廁所改造,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綠化、美化、淨化、亮化。

同時,該村突出特色抓經濟,堅持“生態名村,旅遊富民”開發思路,大力發展山區生態經濟、旅遊經濟、民營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路修好了,房子也住進去了。如今的老高種着40餘棵板栗樹、20畝茶葉和4畝稻田,“一顆板栗樹就能賺100多塊錢,再加上茶葉和稻穀,每年能有1萬5千元左右收入。”

老高的好生活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的好政策,記者瞭解到,為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發展,今年4月份,河南省政府就出台文件支持信陽、駐馬店、南陽等老區打造桐柏—大別山“紅綠”休閒農業旅遊基地。

其中,在打造紅色旅遊品牌方面,文件表示要挖掘和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優化紅色旅遊線路,構建紅色旅遊走廊,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發揮紅色旅遊的教育示範作用,加快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旅遊等融合開發。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當記者結束採訪離開王大灣村時,高宏周指着門口盛開的雞冠花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活就像咱家門口冒起來的這些雞冠花,美了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shuxin/80jx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