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書信 >

寫給所有好心人的一封信

寫給所有好心人的一封信

“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每條魚我們都在乎”。對於我和愛心社的朋友來説,我們的行動只能屬於引子,而孩子們是否能得到關愛,需要更多的人,需要更有力量的社會團體和政府來關注。唯此,才能使得更多的孩子得到確實和久遠的幫助。當愛的漣漪在孩子身邊不斷盪漾開來之時,我們也在不時的遭受着碰壁,深刻的體會到了人微言輕的悲哀。生活提醒我們,理想和現實有着無法跨越的距離。由此,每當一個孩子得到相幫的時候,我們會將好消息互相轉告。對我們而言,好心人給予孩子關愛的同時,更是給予了我們一份鼓勵和支持,點點滴滴的鼓勵會凝聚成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推動着我們不斷向前行走。

寫給所有好心人的一封信

不過,在由衷感激之時,也想説説幾句發自內心的話。就當是我多餘的嘮叨吧。“我要結對一個學習優秀的孩子”“孩子被我幫助了,可我感受不到他們對我的感激”,這是我們從前來幫助孩子的好心人那兒聽到的最多的.言語。其實,從好心人的角度來觀看,這樣的要求無可厚非,而且也得理解和支持。可當親臨走近孩子家境之時,我們無法滿足好心人的要求。殘瓦,破牆,豬圈連着廚房和馬桶,房間裏滿地雞糞,被窩裏跳蚤承歡,屋子裏黴味沖天,青苔滿布,窗户用破舊的塑料紙糊着,燭光般的燈光下,趴在牀上功課。殘缺的家境裏,要麼爸爸殘疾,要麼媽媽患病,要麼就是目不識丁的祖輩。不斷的有人問我們,國家不是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了嗎?是的,國家免除的是學費,但諸多雜七雜八的費用,一年下來也得千把來元,而對於得依靠國家低保户補助的他們來説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滾雪球效應不僅僅適用於富裕者,也適用於貧瘠的家境。緣於貧困,無法按正常的渠道得以娶妻生子,但為了傳宗接代,想方設法花盡家裏的錢財,從更加貧瘠偏遠的山溝買回一個女人當老婆,而領回家後,才知道患有精神疾病無勞動能力,或者就是屬於走婚式的女人,生下孩子就拋家棄子,再轉嫁他人去的,而留下來的信息基本造假,無法追尋,自然孩子也就歸類於黑户口,無名無份,連國家最低的補助都無權享受。文盲的長者,沒有任何技能,若身體尚可,只能四處幹些體力散活來換取些維持家用的補貼,或者日夜在田地裏刨墾,辛苦勞作後換些微薄的錢。若喪失勞動能力者,只得依靠救助生活。儘管努力的將各種開銷精簡,但支出大於收入情境下,貧瘠的愈發陷入貧困。參加各種學習提高班,對於孩子來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而撫養者文化的缺失又無法給孩子相應的家教。得以吃飽,得以長大就已經萬幸了。孩子能否有個好的未來,他們無法設想,也沒有能力設想。“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孩子們來説空洞而又蒼白。當然貧困的家境下也得以培育出學習優秀的孩子,可實在是屬於鳳毛麟角。

殘缺的家境下,不僅僅文化的缺失,更殘缺的是愛的給予。每個孩子享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可這些孩子們,當得到生命之時,往往伴隨着愛的缺失。貧瘠加上殘缺的家境,生活的重荷,旁人的鄙視,撫養者對生活諸多的抱怨和忿恨,無法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給予孩子關愛,反而更多是不聞不問或者責罵。原本該得以撒嬌承歡的孩子,幼小的心靈過早的承擔了殘酷生活下的磨難。愛的荒蕪造就了孩子自卑,自閉,驚恐,孤僻,仇恨,不善言語的性格。我曾經遇見一個極其自閉的孩子,足足花去三個月的時間,才得以開口跟我説第一句話。當我們給予孩子相幫之時,往往只能讓孩子得以繼續完成學業而已,而無法真正觸動孩子心靈深處那份對於愛的渴望。我曾經陪同幾位好心人去探望孩子。好心人往往會攜帶着自家的孩子一同前去。富裕家境下長大的孩子極其需要知曉與他年齡相仿但家境迥異的孩子是如何長成的,自小得學會給予別人關愛,結對需要幫助的孩子也是一種很好學會關愛他人的教育方法。但冒然闖入孩子家的我們,以及現場對自家孩子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對方孩子原本就孤僻與自卑和膽怯的心靈,只能木訥和拘謹的接受着我們短暫的關愛。其實,寒窯破瓦,衣衫襤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荒蕪,愛的殘缺。

對於孩子們,我們能做什麼?用何種心態幫助與面對這些孩子呢?也許我們都得學學在海邊揀魚歸海的孩子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shuxin/44lk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