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認識角評課稿集錦15篇

認識角評課稿集錦15篇

認識角評課稿1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為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通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摺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為什麼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通過調動學生動手摺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祕,並且採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無關,與什麼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範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嚴謹紮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麼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打開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麼畫的。然後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後孩子們才拿起尺子正確規範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紮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後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後,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後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

認識角評課稿2

本節課徐老師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入課題,簡潔、明瞭,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邊、有頂點,巧妙地為探究本課新知作好了鋪墊。我覺得本節課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在這節課中真正是充當了一個引導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時,徐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談話出示木條做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猜猜哪個圖形堅固,然後請兩個同學拉拉試一試,讓學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運用媒體出示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再借助媒體錄象,讓學生在實驗、交流討論中瞭解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教師的設計理念,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來看,這節課是一節比較有價值的課。徐老師這節課與傳統的概念教學相比有很大的改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整節課圍繞着探究、驗證、鞏固內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並從中解決問題的所在。

從這節課,也可以看出沈老師對知識的理解比較深,對教材的鑽研比較透徹,整節課上得流暢、自然,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較好,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比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探究中來,學生學得高興,印象也很深刻。

認識角評課稿3

江老師的《角的初步認識》一課,課堂氣氛活躍,能突出重點,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突破難點。是一節成功的課例。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1、新課的引入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兔房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在情境圖圖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是怎麼樣的,讓學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徵和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畫一畫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的實踐操作過程中體會、理解、發現角、認識角。同時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神祕,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3、備課深入,能預知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並能通過電腦演示、實物演示來突破難點。

4、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有層次有坡度。在練習過程中並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對角的認識。

本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建議重複説明角的大小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老師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並多舉例説明,讓學生加深印象。

認識角評課稿4

聆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二年級《認識角》一課,鄭老師以她獨特的教育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受如下:

1、鄭老師教態和藹可親,語言親切富有感染力,善於運用肢體語言。教學基本功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孩子喜歡這樣的老師,課堂氛圍好,老師學生之間能感受到濃濃的師生情,教學效果好。

2、在大量的活動中積累角的表象,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突出角的認識。課始,從具體的實物中剝離出角。找一找;你能像老師這樣找到周圍的角嗎?摸一摸;沿着角的兩條邊摸一摸。説一説;結合前面找角摸角的過程,説一説角的各部分名稱。做一做;用兩根小棒或紙條做一個活動角。辨一辨;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麼?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和角的邊長無關這兩個難點時。倪老師先出示三個鐘面,讓學生觀察鐘面上三個大小不同的角,你想説什麼?你是怎樣想的?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然後再讓學生通過比角體會角的大小與邊長的長短無關。這個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最後通過用扇子和剪刀的打開與合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

總之,這節課鄭老師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精心設計教案,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突破難點。學生學習方式豐富多樣,講求實效,真正實現了知識不再是全靠老師的授給,而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體驗,不斷獲得這一目標。其實利用我們的身體做一個活動角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用兩隻手做角的兩條邊,手的合攏分開也能體現角的大小變化過程,學生也很感興趣。

認識角評課稿5

聽了李慧穎老師上的《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感覺到這真是一節生動有趣又紮實、有效的課。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節課的特點:

一.聯繫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導入時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對於三角形、五角星、圓形和長方形等平面圖形認識,讓學生在這些圖形中抽象出了角,並在這些角中提煉出角的概念: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使抽象的角的認識簡約化,簡單化。老師還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如讓學生去找一找老師帶個學生的剪刀、可樂瓶上的吸管、時鐘等這些物體當中的角。熟悉的物體引起了學生強烈的信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角緊密得聯繫起來,不僅僅加深了對角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二、注重操作,讓學生的行動起來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李慧穎老師設計了找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最後我提出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討論一下:也就是該老師在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畫角需要什麼工具?要畫出角的哪幾部分?,這樣會不會限制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的發揮,沒有這樣具體的討論學生可能會出現了各種畫法不正確的畫法,也許有的孩子畫出來的角會沒頂點,有的邊會不直……而這堂課也學會因為這些“不正確”而精彩。

認識角評課稿6

聽程老師《角的認識》一課,首先課堂設計清晰明瞭。學生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生對角的認識紮實有效。

課始,由課本情境圖引入新課,學生通過觀察,藉助已有經驗,找到圖畫中的“角”。接着由圖畫中三角尺中的角引出三角尺,教師拿出實物三角尺,請學生指出角,進而提出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老師在畫時,根據學生剛才所指,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點(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為角就是一個點,因而在指的時候都指在了角的頂點處)師指着黑板上的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學生説不是,自然引發矛盾,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角的組成。然後再畫出角的兩條邊。師先是在黑板上畫出兩條弧線,引出角的兩邊是直線。畫完後,請學生觀察角,在説一説角的特點,引出頂點、邊。頂點和邊可以直接給出。接着再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角。按照找角——畫角——觀察角——指角的順序進行。在指角時告訴學生先指頂點,再指邊。生領指。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的角,然後動動手、動動胳膊動動腿,找一找角。教師拿手機拍下學生身體上的角,然後同步發到大屏幕上。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但是課堂秩序有些亂。老師是否可以嘗試在全部拍完後再投影不至於分散學生注意力。在學生對角有一定了解後利用小魔術變出一個角。引出角的大小。這時候老師可以給出角的嘴長得大,長得小這樣的詞,來為後續比大小做鋪墊。

然後利用一個圓紙片折出一個角。大屏幕展示折的過程,出現量角器的形狀。 這些環節設計都非常好!

本節課通過畫角進一步使學生了解了角的組成,深化了角的認識,也對之前對角的錯誤認知有了一定更正。整節課可以説設計的很好。但是,老師在對這節課整節課節奏的把握上還有一些欠缺,評價語言不夠,“真棒“不錯”説的太多,課快結束的時候教師有些緊張。節奏有些趕、但整節課效果很好!值得學習!

認識角評課稿7

熊老師:

你好!我今天聽了你的小學數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一課後,覺得你在這一年裏,通過自己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課堂教學技能較入校時大大提高,課堂駕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績,你很棒,我很高興,也受感動。

作為一名新老師,在你今天的這一課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驕傲,值得欣賞。

一是整堂課採用了觀察教材插圖信息,引出角的認識,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體驗和感受角,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迴歸於生活”的數學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這是數學教育中一個永恆的理念。

二是認識了角後,通過孩子自己製作一個角,以及孩子手掌遊戲,加深了孩子們對角的認識,鞏固了孩子們對角的一個頂點、兩條邊的初淺理論。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之一,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體現了教師教得快樂、孩子學得快樂的課改理念。

三是在結課時,對本堂課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本堂課學習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有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點滴疏理,有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沉澱和鞏固。

在這一堂課裏,也有一些不盡滿意的地方,或許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共同思考,實踐解決。比如:

一是在開課環節,指導孩子觀察教材插圖,插圖是一幅足球場,這對於農村的孩子瞭解足球場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換一幅孩子生活中的運動場(比如學校球場照片),讓孩子去觀察圖中的角,找出角來,就更好一些,那樣貼近他們的生活,之後再回到教材去觀察,就更容易找準圖中的角了。只要我們使用的數學課堂元素是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其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就不一樣的了。

二是在具體觀察實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時候,你説它們只有一處有角,其實它們都不只一個角,應指導孩子仔細觀察。

三是對角的認識有一定理論基礎後,應進一步把這一數學問題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們觀察,從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種不同的角,為下課時學習直角作好鋪墊。

四是在教孩子數角的個數時,不能只是直觀的角,更應考慮隱藏的角,比如從一個角的頂點處向角內再畫一條直線出來,就不只是2個角了,而是3個角,因為表面上看上去是兩個角,而實際上還有一個大角。

總之,你的這一堂課,為你點讚的地方比較多,體現了你的專業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繼續發揚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課改理念,如小組建設、班級文化等,用於你的二年級班級,你的課堂就會更能體現你的風格和特點,更能在課改潮流中體現你的人生價值。

認識角評課稿8

聽了孫老師的一堂《認識三角形》的課,整體感覺重點突出,各環節安排緊湊,層次比較清楚,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入自然。課一開始用學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車紅領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並讓學生畫出三角形,通過兩個圖形的判斷,讓學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徵。

二、重視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組織學生自學教材60頁的內容,總結出了三角形的定義,在給出三角形的定義後,教師讓學生找出定義中的關鍵字“三條”、“線段”、“圍成”,並重點説明“圍成”和“組成”的區別。接着安排了判斷練習,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還出現了用曲線圍成的圖形,進一步加深了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三、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重點。老師在教學中用到了比較的方法,(1)、通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讓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從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三條高,三條底。(2)教學三角形高的畫法時,教師對照學生先前學過的過一點作一條邊的垂線段的知識,是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了。

四、教師注重細節的把控,及時質疑點撥,充分利用學生課堂生成的資源。如教師在指導學生畫出鈍角三角形的高後,馬上問學生你能説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嗎。學生在此處出錯了,教師立即根據三角形的特徵幫學生糾正了錯誤,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進一步的認識。

建議:

1.當出示了交通標誌時,我覺得應該簡單介紹一下它的意思,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生畫三角形的高較困難,教師應在此放慢速度,並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時,教師要強調用大寫字母表示,小寫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邊。

認識角評課稿9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正確的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前提,當前,針對概念教學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比較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往往把一個新的概念和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則、定義;比較忽視概念間的聯繫,許多本來是有聯繫的概念,卻分散、孤立不成系統,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較忽視概念的靈活應用。對許多學生來説,感到數學“枯燥無味”,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基於此現狀,我校數學教研組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提高數學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具實效,使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更上一個台階。此次教學活動是由周萍老師和希曉老師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師上角的初步認識,然後組內進行評課,修改,然後由希曉老師在修改後的基礎上繼續上《角的認識》這一課。

兩節課共同亮點:

1、兩節課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又迴歸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實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特別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中,都引導講解得很到位,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一個角是由1個頂點,2條邊組成。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兩節課中,教師都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首先,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在各種感官的協調、合作下認識角。其次,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同桌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對角的認識。

兩節課的不同點:

1、周萍老師的課是前鬆後緊,前面認識角花的時間比較多,後面畫角和角的大小比較環節用時較小,而希曉老師的課是前緊後鬆,前面認識角用時較短,學生馬上開始判斷是否正確。後面畫角和角的大小比較環節,用時較多,指導比較到位。

2、教學語言上,周萍老師很有親和力,激勵語較豐富,感染力很強,整節課氣氛濃厚。希曉老師語言簡約明瞭,給學生很有梯度的思考,教學很紮實。

3、教學組織開放度,周萍老師放得較多,就算是角的各部分名稱的命名都要先

讓學生先取一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而希曉老師的課放的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全課小結中,其實可以讓學生自己説説有什麼收穫,而不需刻意的引導,學生實在沒點到,我們再做補充也不晚。

總之,兩節課都有各自都有優點,兩位老師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認識角評課稿10

李老師上的是一節紮實,有效的課。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應建立在學生生經驗的基礎上,李老師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理念,不時地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是找數學,在生活是學數學,將數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多種活動認識角,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角的特徵,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言,都躍躍欲試。

二、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師還注重課堂資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導探索角的基本特徵時,先讓學生在白紙上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並不作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徵後,再讓學生思考並判斷自己畫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三、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李老師在引導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這一環節,我覺得設計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組織學生用2支自己的鉛筆做成活動角,邊操作邊思考:“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變,所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經過李老師的精心設計,這簡單而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值得探討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時候,教師請個別學生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我個人認為,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學生手中都有一個三角板的,何不讓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體驗,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向上發展。

認識角評課稿1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我聽了鄭曉霞老師執教的《認識角》一課,走進鄭老師的課堂,從她從容的教態、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課程的理念她能較好地把握並貫穿始終。鄭老師是按照“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認識圖形,創造角並認識角有大小,體會兩條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瞭解用重疊的方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綜觀全課,具體地來説,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和借鑑:

一、密結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學生在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在本課中,鄭老師首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數學書、鐘面等等,讓學生先找找哪裏有角,然後出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哪裏是角,再由教師描出一個角,從而抽象出角的圖形,指出這就是角,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點,體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生能初步認識角的本質屬性的基礎上,(1個頂點,2條直直的邊)讓學生再回歸生活,從周圍實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識,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本課中,鄭老師非常重視操作,從一開始讓學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變成角,以小組為單位創造角。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學生在合作

與交流中認識到創造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畫一畫、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徵。最後欣賞生活中美的、實用的角的環節,也使學生意識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為本節課的結尾,讓孩子們帶着發現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滲透了一種數學應用意識。

三、能發揮老師的示範作用,在指令學生操作前做到詳盡要求學生,體現老師成熟老練的一面

鄭老師的規範畫角,精心設計板書,在要求學生畫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導,強調操作的步驟並讓學生自己來説説畫法,讓學生的動手有依據可循,避免盲目瞎畫和操作不規範,有意識地促成操作的規範性和有效性。

為了讓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後的課堂能做得更好,在這裏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和研討。

在 “玩角”環節中,老師先演示角的張合,學生跟着玩後馬上小結,再進行比角活動。這裏順序顛倒了,老師沒有大膽放手,自己演示説得較多,怕學生不會“玩”。其實可以指示學生把活動角拉開閉合,觀察角的變化,在活動中激發學生進行思考,然後再來比較角的大小,讓學生上台分別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來比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認識基本上再來小結:角的大小跟張口間的關係,這樣就自然順早暢,符合教學規律。

以上是我對鄭老師《認識角》一課課堂教學提出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議,教學相長,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們通過對此課的研究,取長補短,共同成長。謝謝大家!

認識角評課稿12

三角形小學數學高年級的內容之一。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知識點,如線段、角、也能簡單區分三角形和其他形狀的區別,三角形的認識是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是學習研究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在實踐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義、畫高等內容。周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注學生學習研究過程。周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緊緊圍繞三條線段”、“圍成”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教學,通過比較、判斷等等手段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

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着安排判斷練習,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還出現用曲線圍成的圖形、用不封閉的線圍成的圖形等。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注重設計的趣味性。在最初的定義學習之後,我們進入到本課的難點,畫高。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來找高,以及自己動手畫畫高,到最後優生的演示,無一不是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地位。雖然畫高到最後的鈍角的高,這個過程出來的比較曲折,但我相信真正思考該問題的學生對三角形的學習是非常深刻。這也符合我們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

不過,我認為本課還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在畫高的過程中,教師所呈現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不夠大,導致三條高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影響學生更為直觀地進行理解。同時,板書的排版還需要更為簡潔、合理。

當然,作為一名非專職的數學老師去聽課,我的觀點可能還是比較膚淺或不夠正確,但周老師的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設計緊湊等方面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認識角評課稿13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義、畫高等內容。周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學習研究過程。孫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先讓學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後自己畫三角形由實物到幾何圖形體現了抽象的過程。然後教師讓學生判斷兩個圖形是否是三角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三角形的定義,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從課本中找答案,分析定義,這個過程體現了一種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圖形再到理論的認識過程,很好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

2、巧妙利用舊知,降低了畫高的難度。教師將三角形的兩條邊去掉留下了一個頂點和對邊,由做點A到線段Bc的垂線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華高的方法其實是以前學過的,學生畫出垂線段後教師將三角形還原,讓學生豁然明白剛才的操作正是在給三角形畫高,不僅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出來,而且還降低了教學難度。在此基礎上學生對頂點和對應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能用色粉筆表示,我想學生對頂點和對應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認識會更深刻一些。

不過,我認為本課還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圖引發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觀外還有什麼作用?可以為三角形的穩定性的學習埋下伏筆。

(2)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如什麼是三角形的高,畫高時方法的敍述表達,要領着學生去説,邊畫邊理解定義。

再如,判斷圖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時也可根據三角形定義去判斷不否何哪條規定

認識角評課稿14

《角的初步認識》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的教學內容,此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姚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知識起點。

學生在生活中對角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積累了一些經驗。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先在實物圖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過程中學生以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這時候老師及時地告訴學生: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點就是角的頂點。尊重了孩子真實的知識起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和孩子一起補充,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什麼是角。從後面的練習中也可以看出學生敍述的比較到位。最終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圖形。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初步認識了“角”之後,讓學生通過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徵,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

1、在認識了角之後安排了“數多邊形角的個數”這個練習,通過研究讓學生認識到邊的數量和角的數量之間的關係。

2、在研究“角是怎樣變大變小”這個環節,教師不僅讓學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拉開、合攏有關。還在此基礎上滲透了“兩條邊平平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它們也是角這個知識點,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認識角評課稿15

經過李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着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李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為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説説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通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標籤: 角評 集錦 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0q2m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