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國小作文 >小學生作文 >

2016有關弘揚長征精神徵文

2016有關弘揚長征精神徵文

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弘揚長征精神徵文,歡迎大家閲讀!
 

2016有關弘揚長征精神徵文

【弘揚長征精神徵文1】

長征精神不能忘,不能忘啊!

今天的中國繁榮昌盛,今天的中國人又是揚眉吐氣。那麼,今天的生活是如何得來的呢?是老一輩革命烈士們鮮血的凝固,是革命烈士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

掩卷沉思,眼前浮過無窮的戰火畫卷,在這中間我也看到了歷史英勇的足跡——長征。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內歷史上無以倫比的英雄史詩。它是中國勝利的大見證,是歷史舉世無雙的壯舉,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突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層層封鎖和圍追堵截,行程二萬五千裏,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這是中國革命邁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追隨長征的足跡,越過高山,走向低谷,越過雪嶺,度過大江,走過草地。 在這裏記載着革命老前輩們可歌可泣的凱歌。

“五嶺透滄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是毛主席描寫戰士們面對困難的那種從容和樂觀的精神,想到自身我深感慚愧。

回首向來風雨路,萬里長征使疾驅。毫不誇張地説,沒有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抗日的勝利,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就不會有我們充滿生機和活力,欣欣向榮,走向富強的今天。

這是改變國家的第一步,是艱苦卓絕,英勇壯烈的第一步。

我們要銘記歷史,追尋英雄的足跡!

【弘揚長征精神徵文2】

長征是人類歷史的一次偉大的,發展的,勇敢的,頑強的壯舉。一種種高貴的精神,一個個偉大的領袖,一次次困難的擊破,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征程中向人們展現魅力。

為了中國的早日解放,他們以必勝的信心走過征程,他們以必勝的信心走完征程,最後他們終於以必勝的信心勝利了。

長征的精神永垂不朽,長征路永遠也走不完。新一代又出了個長征英雄,他就是王順友。他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鄉郵員,但他卻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一個人走完了26萬公里的郵路。為了給鄉里人送信,為了傳達祝福,他不顧風雪雨露,忍飢挨餓踏上了長征之路日夜為鄉里人送信而奔波勞累。在他眼中,給鄉里人送信,把祝福傳到鄉親們的手中才是做重要的。為了別人,他幾乎忘卻了痛苦的滋味,他也受盡了折磨,患上了胃病他未停止腳步,胃病復發時他也未停止腳步,直到將祝福傳達到後他才露出微笑。日夜的征程,途中的困難使他十分脆弱。但是,只要心中想到鄉親們他又有了精神。他一直如此,直到:::他才停止。

王順友是長征精神的體現,是現代長征的英雄。是他延續了長征精神,是他告訴我們長征路並沒有走完,是他激勵下一代繼續踏上長征路,繼續延續長征精神。

長征路並未走完,現在的我們要為自己能再踏長征路打下基礎。讓我們以滿腔熱情,讓我們以對長征精神的敬仰而努力,而奮鬥。因為下一次的長征路需要我們去走,長征精神也需要我們去延續。

朋友,努力吧!長征路要我們繼續走,沒什麼可猶豫的了!

【弘揚長征精神徵文3】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徵。

在長征這部傳奇史詩裏,流傳着無數動人的故事,誕生了偉大的長征精神。走進新世紀的中華民族,將永遠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長征道路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長征,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義和悲壯色彩的傳奇,是中外歷史上無以倫比的壯舉。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方,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戰鬥,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倒在了長征途中。

就拿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這件事來説吧!雖然這次反“圍剿”失敗了,但戰士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信心,而是努力的找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繼續戰鬥。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妄圖消亡紅軍,摧毀革命根據地。但是,在毛澤東等人的領導下,紅軍採取游擊戰的戰術,相繼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在漫漫長征中,戰士們的生活非常堅苦,吃的是野菜,幾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戰。一年365天,許多時間都是在戰火中度過的。據統計:紅軍一共爬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度過了24條河流;經過了11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國民黨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這些數字是多麼的驚人呀!可見紅軍的艱苦及鬥志。

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總方針,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抗日的烽火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越燒越旺。

走進21世紀的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接過前輩長征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uoxiaozuowen/xiaoxuesheng/2mm70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