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公德作文 >文明作文 >

文明在路上作文3篇

文明在路上作文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明在路上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明在路上作文3篇

文明在路上作文1

“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從小到大,只要一提起交通文明,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這句“古話”。仔細想想,交通法規何止這一條,只是在我們這“落後”的小城鎮,似乎並無多少人完全遵守着交通法規,超速、闖紅燈、酒後駕駛的現象比比皆是,叫人行走在路上怎不提心吊膽?在此,我僅提幾個小小的方面,希望各位不管有沒有車,都能文明出行,安全出行。近光燈主義在父親開摩托車的時候,我就發現:夜晚,父親的車燈亮度經常變化,忽明忽暗的。

待家裏買了汽車後,我也就弄明白了近光燈、遠光燈的差別。只是夜晚在路邊散步時,很少看到有司機會切換遠近光燈,每過一車,都射來兩束強光,照得我無法睜開眼睛,只好暫且停下腳步,下意識的用手擋住眼睛——顯然司機開了遠光燈。若是正在騎車那就更麻煩了,停也不是,騎也不是我不喜歡遠光燈,每次被遠光燈照得看不清前面的路時就有點憤怒。大概是因為了解行人的煩惱,父親也還算遵守交通規則,對面開來的車,一般也會向我們學習着切換一下。其實,有時候只要稍稍地一按,就可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最近又聽説一起由遠光燈引起的車禍,真是令人心碎紅燈停主義紅綠燈在小鎮上並不少見,但能做到“紅燈停”的卻真是少見。“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一句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一個常識,可現實生活中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闖紅燈的現象卻比比皆是;明明都知道闖紅燈很危險,卻一個個“勇者無懼特別是騎電瓶車、摩托車的,仗着如今無牌照也能駕駛,想那交管也找不到自己,“無拘無束”個個開得比汽車還快,見着紅燈眼睛也不一眨就過去了。

甚至有一次,我在紅燈前停下後,我哥卻對我説“你不知道我們這兒紅燈過馬路才安全,綠燈的時候過去反而不安全。”難道發生在十字路口的慘案還不少嗎?難道上天對我們的懲罰還不夠嗎?為什麼大夥都等不了那二三十秒,僅僅是二三十秒,我們就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呀!順向行主義在上下班高峯期,總少不了一大批自行車、電瓶車、摩托車、小麪包車和各型轎車等,為了轉彎方便而逆向行駛,這些車輛逆向行駛好像已經成了習宮在來來往往的車輛中,只有公交車遵守交通規則,沒有逆向行駛。都説逆向行駛方便,殊不知逆向行駛一點兒也不方便,被夾在那麼多向你湧來的車裏,真是苦了自己又苦了別人,弄得每個人都緊張兮兮的,一不小心,還要來點碰撞與摩擦,真是事與願違。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勸您還是開在該開的車道上,多過幾次馬路又怎麼樣,技術再高也得注意安全呀。若是怕這時候過馬路也會有什麼閃失,那就早點出發吧,避開這個高峯時段,為了生命,值!好啦,為了你、我、他的安全,讓我們少説幾句,行動起來,爭做文明出行的宣傳者和實踐者吧。

文明在路上作文2

火車,自從1814年誕生起,就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因為當時使用煤炭或者木柴做燃,所以人們都叫它火車,而且這個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的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以其在設計上的獨特性震驚中外。

到了現在,中國的鐵路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時速高達250千米以上,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且鐵路交通網越來越密集,這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快捷,方便,舒適。

這不,如今連我的家鄉太和都已經開通了動車。上個暑假,爸爸帶我去西安旅行,我終於體驗到了坐動車的感覺。

我一走進高鐵東站,就覺得車站與普通的火車站不同,高大的建築看起來很氣派,走進去各個功能區域也很乾淨整潔,車站裏人來人往,腳步匆匆,但大家都有序地排隊去取票機那裏取票,而再也不用一窩蜂地擠在售票窗口了。爸爸帶着我通過安檢,跟隨湧動的人流走上月台,不一會兒,刷着雪白色油漆的動車就朝我們飛速駛來,可真快啊!我不由得感歎道。

走上車,我好奇地東張西望,發現動車車廂與普通列車相比,更加寬敞,環境也更好,座椅坐起來也十分舒適。前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桌子可以取出來,我觀察了一下其他人的做法,兩三下就拿出了小桌子,得意揚揚地將包裏的零食擺在桌子上,可當我正想要伴隨着車廂廣播悠揚的純音樂品嚐時,一陣不和諧的聲音飄進我的耳朵。並且聲音越來越大。

我扭頭一看,原來是坐在倒數第二排的一位短鬍子叔叔和坐在他旁邊的小個子哥哥吵了起來,“短鬍子”很兇,只見他惡狠狠地將眉頭擠成一個“川”字,嘴往下一撇,嚷嚷着:“關你什麼事,我又沒在你家抽煙,管得還挺寬,你這小毛孩子!”我往前探探頭才看清,哦,原來這位叔叔手裏夾着一根點燃的香煙。這時,小個子哥哥也不肯示弱,環顧一圈其他乘客,大聲喊起來:“大家都來評評理,這車上抽煙影響其他乘客,還這麼盛氣凌人,還講不講道理!”

“嘿,我説你這小夥子,我花錢買票上車的,想幹嘛就幹嘛,都是乘客,你憑什麼管我。”

“不講文明,我就是要管。”

“誰不講文明瞭!小心我揍你!”

眼看他們要打起來時,周圍的叔叔阿姨們也開始急了,七嘴八舌地勸説起二人,還夾雜着對短鬍子叔叔的指責。頓時,車廂由安靜優雅的茶座變成了嘈雜的菜市場。

“不要吵了,乘務員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句,爭吵聲才漸漸平息,乘務員是一位穿着一身藍白相間制服襯衫的阿姨,乘務員阿姨先問清楚情況,然後耐心地對短鬍子叔叔進行説服教育,她還用温柔好聽的聲音向我們科普了在動車上抽煙的危害,原來不止是抽煙危害抽煙者自己身體健康,還因為動車的速度很快,設計上更加科學嚴謹。採用的是全電腦控制,空氣內循環系統。如果在動車上抽煙,空調系統會把有害氣體傳播整個車廂,更嚴重的是打火機等火種會對列車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聽了乘務員阿姨的話,短鬍子叔叔才不敢再多説什麼,有點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把煙熄滅了。

一場風波就此平息,車廂廣播裏又播放起一首《在路上》。

伴隨着悠揚的旋律,我的內心浮出一些想法:只有人人都懂文明,講文明,火車環境才會越來越好,文明就會永遠行駛在中國鐵路上。

文明在路上作文3

鑽木取火的發明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傳説在一萬年前,生活在古崑崙山上的一個族羣,族中的智者一日看到有鳥啄燧木時產生火苗,受此啟發發明了鑽木取火,這個族羣也因此被稱為燧人氏族。

鑽木取火是根據摩擦生熱的原理產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較為粗糙,在摩擦時,摩擦力較大會產生熱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會生出火來。火不僅讓人類不在受凍,而且有了燒熟的食物可以吃,如果在蘇東坡的時代還沒有火的'情況下,就不會有這樣的詩出現了:

蘇軾在《食豬肉》中寫到:“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是時也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真管”。也許東坡肉就來源於這首詩,儘管蘇東坡並不知道因為他這首詩會讓中國人甚至世界人在吃的文明史上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吃煮熟或者燒熟的食物是區別野蠻人和文明人的一個重要的分界線,而把吃更上一層樓文明程度的還是蘇東坡,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上寫到:“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把吃又上升到普通文明人和文人雅士的區別上來,可以説,吃的學問就是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孔子説:一個人的吃相會反映出他修養和心性,一個貪婪的人往往不知節制,而一個莽撞急躁的人往往狼吞虎嚥。注重吃之禮,在孔子看來不只和一個人的修養有關。儒家認為“修身、治國、平天下”,“怎樣吃”是修身的一部分,而修身之道又和治國、平天下是相通的。因此,中國人喜歡以“吃相”看人,其實吃相看人,就是看一個人的文明程度而已。

吃不僅需要火,而且用火的學問也是非常之大,比如翻炒時讓炒勺裏着火是烹飪的一種技巧,俗稱“勾火”。 即翻勺時將翻起的菜品及湯汁裏的“油霧”與火苗接觸,將火引到勺裏。用“勾火”的菜品多為“爆”,如:爆三樣,葱爆肉,火爆腰花。。。,這類菜需要短時間的極高温度,而且味道厚重,顏色較深。

吃不僅是可以保暖的,也是思淫慾的。如果發明的火僅就停留在原始人的吃上面,那麼火就與文明沒有什麼搭接,而人類歷史的發展卻是跟火分不開的。自人類文明降臨以來,“火”在人類進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就一直起着核心的推動作用,一旦我們遠古的祖先開始懂得駕御火種,他們就向文明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在些過程中,人類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最有效簡便的取火方法,從青銅時代原始的工具,發展到今天的電子打火機。古德斯布洛姆 寫的一本書《火與文明》中他的研究指出兩個因素:火作為文明的要素——用於煮食、化學、取暖、照明,而且實際上引發了工業革命;火的文明不都是温文爾雅的,很多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是起到破壞作用的,比如燃燒的火——作為恐懼、懲罰、毀滅、縱火、戰爭、疾病的來源以及由污染引起疾病而導致的死亡。在能源成為全球危機的當下,人類需要重新認識火。從古老的明火到當代的火——核能,火仍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核心問題。

標籤: 文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ongdezuowen/wenmingzuowen/gz4x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