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中生作文 >

抗擊肺炎疫情高中作文

抗擊肺炎疫情高中作文

在疫情面前不退縮,在困難面前不低頭,關鍵時刻衝在前,這既是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責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抗擊肺炎疫情高中作文,歡迎大家閲讀借鑑。

抗擊肺炎疫情高中作文

抗擊肺炎疫情高中作文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新型冠狀病毒襲來,給我初中階段的最後一個寒假帶來了不一樣的經歷。

在聽到疫情的消息時,我的內心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因為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我沒有經歷過零三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看到了祖國人民的凝聚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新聞上,看到他們義無反顧的身影,那是最美的逆行者;聽到他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彷彿一切的恐懼在那一瞬化作了堅定。

我們作為高中生,不能像醫生、護士、科研人員那樣奮戰在疫情的第一戰線。我們要做的就是服從政府的安排,儘量減少外出,外出戴口罩,勤洗手。讓自己遠離病毒。不讓自己傳染上病毒,不給醫護人員增加工作量,便是我們所能為他們做的最大幫助。

疫情下,為了保障我們的健康和安全,我們每天都填寫健康卡。村口,為了防止外村人進入,每個村的入口處,都有人在檢查。在大街上,人們也都帶着口罩,沒有重要的事,大家都儘量減少外出。媽媽每次上街也是儘量多買一些蔬菜和肉,有些菜都在菜地摘,以此來減少外出。

新聞推出《戰疫情》版塊,實時更新疫情戰況,為人民提供最新的消息,減少人們因未知而帶來的害怕,並澄清一些不實的傳聞。我們要相信那些逆行者!相信我們的祖國!

他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高三學生,我們將面對的是人生的第一個大考——高考。按照以往的時間,這時的我應該在校園裏,而現在,我被疫情擋在了家中。在這種特殊的時候,我更不能忘記自己的任務——學習。“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我更加不能鬆懈。老師就是我在黑夜中行走的指路明燈,老師為我們列出了時間表,讓我們在家也能感受到在學校裏學習的緊張感。裏面還為我們劃出了體育鍛煉的時間,這樣我也做到了勞逸結合,雖然有時由於自控力太差而無法嚴格執行,但充實感依舊包裹着我,不會感到迷茫和無助。

“封城”是防止病毒迅速大規模傳播的有效途徑,但“隔離病毒,不隔離愛”,這是全體社會人員的共識,為人們戰勝疫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堅定了人們必勝的決心於信心。

愛是不會因距離的改變而變化,距離只會讓我們的心靈緊緊聯繫在一起。現在的一切都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織成愛的大網,就一定能戰勝疫情!

抗擊肺炎疫情高中作文2

新年前夕,一場瘟疫無聲無息地蔓延開來。疫情開始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病毒威脅着許多人的健康,甚至吞噬了很多鮮活的生命。

當學生全面停課,家長們也要停止上班的消息傳來時,我們全家人的心情中既有震驚,也有緊張。剛開始爸爸很不習慣每次出門都戴口罩,覺得又憋又悶。出了門後發現自己忘戴口罩,就索性不戴了。當我發現爸爸出了門,而口罩還放在家裏時,不由得怒火中燒。等他回到家後,我對他進行了一次洗腦式的教育。“你每一次不戴口罩出門,都是在拖全社會的`後腿呀!想想多少白衣天使衝在戰‘疫’一線……”我激情澎湃地説。爸爸沉思了一會兒,説:“好!以後出門我一定戴口罩。”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忘記戴口罩,因為戴口罩就是為戰“疫”做貢獻。

寒假裏媽媽總是起得很早,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機進行一場語音播報。“今天信陽又新增了幾個病例!”媽媽洪亮的嗓門總會把我從睡夢中驚醒。如果新增的確診病例很多,她就要在這句話前加一句感歎句:“我的媽呀!”小區封閉後,媽媽的生活變得很單調。每兩天出去一次的機會,一場寶貴。出門購物成了我們家的頭等大事。每次出門之前,媽媽都要準備一個清單,慎重地把所有要買的東西都列上去。減少外出的機會,保持與人一米的距離,也是為戰“疫”做貢獻。

與媽媽相比,我的生活就繁忙得多。我每天都要上溮河區的網課,上完網課後我認真完成各項作業,晚上又要在釘釘的班級羣聽老師的直播講解。雖然很累,但也很充實。讓我尤其開心的是最近疫情有所好轉,就在一個多星期前的早上,我意外的發現媽媽沒有進行語音播報,一問才知道新增病例人數清零了。我緊繃的心鬆下來了一些,暗暗為那些人忍受着病痛的人們祈禱,默默感激那些為戰“疫”做出貢獻和犧牲的英雄。

有史以來,我國經歷了多少次大考驗,最終都靠堅強的意志撐了下來。困難並不可怕,連醫生都沒有放棄治療病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一起抗擊疫情呢?只要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戰勝不了的災難。

“加油,中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抗擊病毒,它自然會被我們打敗。隔離了病毒但隔離不了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xiaoxueyingyu/8qy9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