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 >

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

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

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1

從前有位父親和他的兒子一起在樹林裏漫步。忽然,兒子發現土地上有着馬車駛過的痕跡,他便問父親這輛馬車現在將會去往何處。父親沒有回答,只是讓兒子自己靜下心來聆聽。在一片寂靜中,貨物翻動的聲音顯得格外清晰。

馬車因為沒有裝滿,讓人猜出了它的行駛軌跡。同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人也是如這輛馬車一般,嘴裏説出來的永遠是滔滔不絕的大道理。但實際上,他們的肚子裏卻無半點墨水。

姜子牙七十多歲才得到周文王的賞識,他有着滿身的才華,但卻並沒有急於展現,只是靜靜地等待着明君的到來。得到周文王的重視後,他才開始一展自己的抱負,終使周朝成為當時最鼎盛的王朝。試想,如果姜子牙逢人便説自己有多大的才能的話,那他還會被文王重用嗎?答案是當然不會,因為人們都會認為他言過其實。當他施展自己的才幹,付諸行動時,他才得到了世人的敬佩。由此可見,賢者不在於能言,在於能行。

陶弘景被後人稱為“山中宰相”。他志在歸隱,便請職離開。但這並不表示皇帝就忘記了他。每當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時,皇上就會差人去向陶弘景請教。而陶弘景也會適當地提出些合適的建議。就在這一來一回下,當時可謂是政通人和。陶弘景並沒有説過太多的話,也並沒有怎樣的長篇大論,只是抓住細節適時地提了些建議。而這,也足以留下美名。由此可見,賢者並不在於能言,而在於能一語道破問題所在的關鍵。

魏徵可以説是一個能言的`人,但他更是一個敢言的人。同時代的人不乏有一些像他一樣有才華的人,但大部分人看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錯誤行為時,只是在心裏訴説一翻,並不敢直接告訴太宗。而魏徵就不一樣,他每次都會當面指出唐太宗的錯誤,並不管當時所處的地點和時間。甚至有很多次,太宗都怒極,想要殺了他,但最終卻沒有動手。於是,君臣一心,唐朝出現了空前的繁盛。由此可見,賢者並不在於能言,更在於敢言。

賢者並不在於能言,而在於能行,巧言與敢言。所以説,賢才大都不喜張揚。我們不能憑藉他説的一翻似乎深奧的話就把他當作賢者,因為賢者不在於能言。

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2

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最後一天,是一個新的週期的開始。它承載着祝福與回憶迎接下一個年。而年味兒是甜的,是令人懷念的。

小時候,還在咿呀學語的我不知道什麼是年,更不知道什麼是年味兒,那個時候的年味兒是朦朧的,是天真的。慢慢長大了,年對上幼兒園的我來説,僅限於有新衣服穿,有好多好吃的吃,那個時候的年味兒是美味可口的。一年又一年,對上小學、上初中的我來説,年是可以領許多壓歲錢,是可以不用上學,開開心心玩耍的日子,那個時候的年味兒是歡呼雀躍的。現在,對上高中的我來説是一家人的團聚,親情的聚集,這個時候的年味兒是温馨的。

每年春節,爸媽都會帶我去鄉下爺爺奶奶家裏過年,記得小時候最不喜歡到鄉下去,因為沒有網也沒有玩伴。而如今,我向往着鄉下清新的空氣,嚮往那蔚藍的天。來到爺爺奶奶家,鄰里們一路上的問候與祝福温暖了我在冬天裏的心。在車裏向外張望,門前有兩位骨瘦如柴的老人焦急的等待着,寒風吹過,他們的銀髮也隨之舞動,看到我們,奶奶會親切的迎上來牽着我的手,轉身,我看到奶奶單薄的身軀,心也跟着抽動。

年的這一天,大清早起來貼對聯,對聯是爺爺親自揮毫,帶着一股子墨香,貼在大門兩側,期待着下一個年。豐盛的年夜飯在親情的烘襯下更顯得可口,嘗一口,嗯,是奶奶的味道,伴隨着鞭炮聲,年夜飯開始了,歡快的話語,祝福的話語都迎耳而來,這是一種風俗,吃完年夜飯便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晚,這時眾人臉上洋溢着笑容,在春晚節目的歡聲笑語中一家人漫溢着親情,很濃很濃。而這一夜註定是睡不了的,因為炮聲會響一晚,這是一種對來年的祈禱,對親人的祝福。今年的年,我過得仍是歡快,但總有種失落感。

是啊,爺爺奶奶過一個年就少一個年,而以後將要上大學的我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也更是少之又少,年的團聚終究是會散。離開時,爺爺奶奶的話語一串串打在我心上,他們眼角下的淚一滴滴滴在我心口。今年的年味兒,仍是美味仍是歡快,仍是令我懷念。

城市的煙花絢麗比不上鄉村的樸素,而在我心裏,那所謂的年味兒是一家人在一起的親情,我希望,這樣的團聚能遍佈世界每一處角落,讓親情不散。情不散,人亦不散。

閉上眼,聽——那是爆竹聲,嗅一嗅,那是年味兒啊,親情的味道。

高一語文的作文議論文怎麼寫範文3

千百年來,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教育的重要性古往今來都是那麼顯著,在當今這個信息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裏,如何搞好教育是一個難題,而在於我看來,核心的重點就在於準確地牢記教育的靈魂。

眾所周知,老師被稱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正是因為教育塑造了一個人的靈魂也形成了一個人的心靈。教育可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培養道德素質,人格品行。否則,飽讀讀書經典的人不過是硬塞滿文墨的集裝箱,看似“肚子裏有貨”,實則毫無意義。因此教育理應偏向於讓學生獲取知識,讓我們從身邊的世界獲取經驗教訓,而不是這個“知識橫流”的世界將一切硬塞給學生。教而學,這才是教育的靈魂。

而教育的靈魂又分佈於兩點,一是手中的經典名著,二是腳下的未走過的路。

古時先賢的名著,那可不是侃侃而談的。之所以以名著存世,是有它的道理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書中的“忠孝悌廉仁義禮智信”那可都是精華,現代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教育家們紛紛重視起來,將“經典誦讀”列入學生的必修行列中。

品經典,誦名著;在詩書的海洋裏暢遊愈來愈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大熱潮。“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是儒雅人士間多出的一份謙遜與好學;“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是理想家超脱世俗的眼光;古文確實是好,它太深了,深到非真正的大師難以揣測其心境,深到後世無數代人難以解開它的文化密碼;深到現在膚淺愚昧的人們太需要去品一品,去用先賢的靈魂洗濯自己污濁不堪的塵心了。這亦是當今教育所急需的,教育的奧妙靈魂。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研究學問始終是要以實踐為基礎的,虛誕無實的空學問理應被淘汰,務實的教育尤為重要。這就體現了研學旅行的作用。讓學習隨着腳步前行,讓思維隨着距離放縮。我們會發現,世界太大了,讀書根本不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走過一遭,你發現書是這麼唸的,事是這麼做的,而人又是那樣去交流的。不斷的適應,其實學習就是改變自己,適應世界的過程。固守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那叫束縛。遠行,帶着思考,去往天涯海角,那才是教育的靈魂。

以先賢的經驗為基點,輔之以自己腳踏實地的思考與探索,才能做好一個靈魂的學者。

這個時代需要,教育的靈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yi/88p3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