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三作文 >

2017年有關追慕先賢徵文

2017年有關追慕先賢徵文

在清明節的時候,我們會想起很多的古代先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慕先賢徵文,歡迎閲讀。
 

2017年有關追慕先賢徵文

第一篇:追慕先賢

琦君文學館坐落於三溪中學之內,這仍保留着潘宅舊時風貌、留下琦君兒時太多美好回憶的舊居,承載起一代散文大師一懷濃濃的親情、鄉情、友情和充滿花香細雨的文字,也讓後人可尋一代散文大師的文脈。

琦君文學館設在潘宅舊居的二樓,共分一間正廳、兩間作品陳列室、一間生平室和一間名家評論室,通過大量的實物、照片,書信及作品等展品,再現了琦君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文學成就。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於澤雅鎮廟後村,在瞿溪度過了童年生活。1949年赴台灣,後定居美國。2006年病逝於台北,享年90歲。琦君是“五四”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繼冰心、蕭紅等之後又一位極為重要的女散文家,被譽為“台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琦君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説集及兒童文學作品等50餘種。先後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獎章、台灣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台灣兒童讀物金鼎獎、台灣文藝獎,有14篇散文作為範文選入台灣中學語文教本。琦君的《翡翠的心》、《琦君散文集文遜、《琦君散文》等曾由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在全國發行。2001年中篇小説《橘子紅了》,由大陸導演李少紅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播出後轟動海峽兩岸。不少作品曾被譯成美、日、朝鮮文,深受國內外讀者的喜愛,在國家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

琦君的很多散文作品,憑兒時記憶,描寫了許多故鄉事、故鄉人,其中不僅包含着濃郁的甌越文化內涵,也滲透着深切的鄉愁。就是這份鄉愁和同根同源的文化牽動了台灣同胞思鄉的心,激發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愛國情。

第二篇:追慕先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即將來臨,我們一家又踏上了回鄉祭祖的征程。當車經過周奮鄉時,爸爸給我講述了周奮鄉的來歷。

周奮鄉是用一位烈士周奮來命名的。周奮原名周連章,幼年喪父,加入共產黨,率領武工隊頑強地與國民黨軍鬥爭,在一次戰役中為了掩護隊伍能安全撤離,單人殿後掩護,隊伍撤退後他游水進了蘆葦蕩,因為腳被戳傷,彈盡糧絕,在敵人搜蕩時不幸被捕,可他臨危不懼,大義凜然,不幸壯烈犧牲。比起周奮,我慚愧不已。有一次,幫姑父搬鋼管,那些沉重的鋼管對我來説是考驗,我下定決心,要全部搬掉,可才搬了不到一半就搬不動了,我索性“罷工”拿起冷飲在樹陰下啃了起來。周奮雖然壯烈犧牲多年,但他的事蹟、精神常常令我熱血沸騰,不斷激勵我奮勇向前。

以前的周奮鄉又窮又小,深受國民黨的迫害。可現在,房子排列整齊,樓房一幢接着一幢;寬廣的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街道旁是各式各樣的商店,商品琳琅滿目;街上的綠化欄裏種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綠油油的小草,讓人賞心悦目,一棵棵蒼天大樹為花草遮風擋雨。我想:如此美好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沿着烈士的足跡而努力學習,奮發向上,讓我們的祖國越來越美好。

第三篇:追慕先賢

4月1日我們去掃墓,我們激動萬分,排着整齊的隊伍循序井然的出發了,鳥兒的叫聲伴隨着我們,風兒陪伴着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烈士陵園。

掃墓是挖掘,掃墓是追憶,掃墓是心與心的交流,掃墓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掃墓這種形式必須進行到底。當日本人的靖國再一次直刺中國人的靈魂的時候,我們每一年掃墓難道僅僅是形式嗎?光輝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血是不能白流,歷史的長河裏,閃耀着無比燦爛的精神光芒,繼承、發揚、廣大,是我們中華民族永不丟棄的遺產。

只見園內正中央矗立着雄偉的烈士紀念碑,上面寫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望着紀念碑,我們彷彿看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你們在戰場殺敵,多少個春夏秋冬你們為人民勞累?敬愛的先烈們,你們之中有誰不會懷念自己的親人,可是你們卻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革命,奉獻給了人民,一直到人生的盡頭。敵人的虐待絲毫不能動搖你們殺敵的決心,你們毫無怨言,既使是為國捐軀也在所不辭。首先,同學們和老師向革命烈士默哀3分鐘。你們就像挺拔的蒼松一樣威嚴;你們就像柔和的微風一樣給我們這些小草慈父慈母般的滋潤。

我們要立志愛國,努力讀書,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帶着這種心情,我們和革命烈士鄭重離別!

第四篇:追慕先賢

盛唐錯過了你的年華,那國破家亡的時代自然是承載不了你才氣。——題記

或許,他並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脱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繫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願提起他“詩聖”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歎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着“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於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遊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願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聖”。

看你那裹滿滄桑的寬厚布衣,看你那清清冷冷的身影,看你那沉鬱頓挫詩篇,看你那真誠高尚的情操,那麼現在,我會成為你,代替你去繼續向前追尋……
 

標籤: 先賢 追慕 徵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san/90x0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