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

高考滿分作文參考

高考滿分作文參考

打開心鎖,和諧生態

高考滿分作文參考

不知你發現了嗎?大千世界,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那種真誠、善良和美好。可為什麼親愛的蝴蝶,你對我們避而不見呢?清晨,清風蕩過楓樹枝頭上的點點綠色,發出沙沙的聲音。它和牆上的夾竹桃一起,似乎正在唱着生命中最歡快、最動人的生命樂章,那就是真誠。這是一種來自自然,不虛偽的,質樸真是的美。

擁擠的街道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對不起,碰着你了!”“沒關係,沒關係!”被踩着的面帶笑容,沒有絲毫責備的神色,有時還挺疼的,不過沒關係——那一句“對不起”比紅黴素藥水還奏效。正是這一句很輕鬆的話語,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將對方心裏僅存的怨氣化作雲煙散去。這就是真誠的力量,它就像人的靈魂獨白,清除了遮擋心靈的純潔的污垢,讓人與人之間像水晶一樣剔透。

親愛的蝴蝶,我們之間也許久缺少這種真誠。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尚且好説難做,更何況我們同屬兩個不同物種的世界你?朋友相處久了,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甚至一個細微的眉頭,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真誠的力量。在這一點上,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啊!

那天我們的闖入時候真的有點突兀,但真的事出有因。作為探險者,我們的本質是探險美麗,面對一個充滿神奇魅力的洞穴,我們又豈能輕言放棄呢?至於點燃那支蠟燭則更是無奈之舉也!在漆黑的山洞裏,我們需要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來支撐;倘若沒有光的指引,我們都不知道如何邁開腳步了。我們還得感謝光,也正因為有它,我們發現了你,才得以目睹你的美。親愛的蝴蝶,你真的誤解我們了,我們沒有惡意。人和自然是好朋友,好朋友自然就需要真誠。我們以一顆真誠的心對你説聲“對不起”,可是你卻已經悄然離開了。現在很多人之間的關係都結成厚厚的冰凌,除了冷漠還是冷漠,那一份真誠都已經不復存在了。為什麼呢?就因為缺乏真正靈魂上的交流與信任。面對你們,我們希望用真誠打開這扇窗,希望博得你們的理解。這份發自內心的真誠,可以打開我們彼此的心鎖,它是那麼耀眼高貴,更讓我們體驗其中的那份美好。

來吧,親愛的蝴蝶,希望你們能理解我們的真誠,共同締造和諧的生態。

憂與愛

茶與水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前世今生的緣分。

我拂開茶葉盒的蓋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葉撒進圓滾滾的茶壺,細長乾硬的茶葉撞擊白瓷的壺底,如碎玉落進深澗。滾燙的開水大口呼吸着湧進茶壺,彷彿迫不及待去擁抱一個早已註定的誓言。茶葉以近乎瘋狂的姿態旋圍、舞動,一瞬間充斥了茶壺中的天地。

愛茶,不僅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聖虔誠無比的茶道,關於茶的一切。

愛茶,大概源於茶的普適性。黝黑粗壯的漢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飲一壺,那些自不必説的情分或人生感懷,都沏進小小的杯裏;與世無爭的雅士,禪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氲了天地人。

我小心地挪開茶壺的蓋子,茶葉已完全舒展,清綠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歸於寂靜,我彷彿聽到了一聲細細的歎息。

誰在歎息?誰在手捧着温熱的`茶杯,滿懷憂愁地歎息?

既愛,又怎能不憂?

不論是中國的茶道還是日本的茶道,都講究四個字:和、靜、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韻的今天,誰又能褪去鉛華,閉門喧囂,再為自己沏一盞茶。

他們互相炫耀,自己茶葉的尊貴,茶具的精美。他們從冰箱裏取出裝在塑料瓶子裏冒冷氣的茶飲料。不由地擔憂,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將如何保持其充滿古意的純粹?

想起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所寫:“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希遇羲皇,亦可匹儔祕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壺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擔憂,虛誇和浮華污染了那一壺清茶,最終遮蔽了曾經嚮往真實的人生。

愛茶,卻也憂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熱愛永遠不變,那種沉甸甸的憂愁也真實存在。憂與愛不論如何交錯,最終無言,就都化進杯中,啜飲,細品茶中的苦與甜。

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涼了,有半卷的茶葉半沉半浮在中間,像有一個古老的傳説在沉沉的空氣中凍結,露着一半熱愛,卷着一半憂愁。

靜的魅力

靜水流深,不顯不露。靜,以外觀默默無聞的姿態隱藏着內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個“靜”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禪意,富有魅力。

身靜,方可心無旁騖;專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禪宗似乎是最早領悟到這一要訣的。禪宗的必修課,也是入門功夫——坐禪,就要修行者身靜入定,誦經冥想。雙目一閉,便將滾滾紅塵、污垢塵埃盡閉於心門之外;身靜入定,便不為外物所役而細品深思。自印度蓮花大師始,不少僧人在喜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飢餐蕁麻,渴飲雪水,形容枯槁終於“靜”思得佛門真諦,成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過,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靜。身如靜水,不顯不露,方能讓思想縱橫千里。

心靜,方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單純的身靜,心中依然萬念錯雜,自然不可得道。身靜的同時,更要心靜。不去想那人間的紛雜,只將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靜的冰涼怡人,放鬆精神。而到了更高層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舊可如止水。於是,你不必奇怪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只因為他“心遠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蘇東坡被貶黃州,仍能於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為他從不變的靜中,悟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大境界,於是便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靜中修身悟道,在靜中羽化登仙,在靜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測的力量。但他們還是保留着那份靜,或許是習慣已成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們打破了沉默,你才驚訝他們的智慧與博大,於是才有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慨。《天龍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個默默無聞的掃地僧;助魏公子竅符救趙的侯生原本也只

是大梁夷門的一個守門人;智慧象徵的諸葛亮,出茅廬之前也只是躬耕於南陽的農夫??他們往日的靜正反襯出有朝一日力量爆發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靜,那不是單純的沉默,而是為了蓄積之後的爆發!

於是不難理解嵇康在面對前呼後擁、大講排場來拜見他的鐘會時,仍舊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爐火和鏗鏘的錘聲中默默忙碌的舉動。聖賢的靜,豈容俗世的嘈雜來打破?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千年前的智者從深邃的靜水中悟出了禪意。這禪意並非不可言傳,只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呢?這也許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聞吾過,心竊喜

三閭大夫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萬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難免有過失。就算是聖賢,也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那麼,聖賢和庸人的區別在哪裏呢?其關鍵就在於對待過失的態度上:聞過則怒,是為庸人;聞過則喜,是為聖賢。孔老夫子説:“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且不説改正錯誤,單説知錯,便已是不易。對於別人提出的批評,是惱羞成怒,還是虛心接受並對別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聞過則喜,可以成就一個人的事業。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羅勃初任校長之職時,流言從四面八方席捲而來。這位年僅30歲的年輕人,出身低微,閲歷淺薄,頓時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面對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頭上的批評,他沒有灰心喪氣,更沒有惱羞成怒,而是認真收集那些批評他的語言,反省自己,並一心撲在芝加哥大學的管理工作上,終成該校歷史上最著名的校長之一。試問,假如羅勃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退縮怯懦了,或是衝動惱怒了,那麼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為芝加哥大學的驕傲呢?面對批評,我們應有的不正是這樣一種謙遜的低姿態嗎?

聞過則喜,可以帶領一個集體走向勝利。縱觀歷史風雲,哪一次戰役的作戰計劃不是經過了一次次的修改、審議,再修改、再審議才最終制定的?如果作戰計劃的制定者沒有聞過則喜的胸懷,何來一次次戰役的勝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會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會有多少無謂的犧牲?面對批評,我們要學會冷靜,冷靜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們的錯,有則改之,並做出改進,為多數人的利益去奮鬥。

聞過則喜,可以興盛一個王朝。“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對於魏徵直截了當的批評,他沒有以皇帝的威嚴震懾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這種聞過則喜的品質,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倉廩富足、百姓安居樂業的空前盛況。

聞過則喜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胸懷。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面對“咬文嚼字”的糾錯所表現出的,不正是聞過則喜的胸懷嗎?聞吾過,心竊喜,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養。

聞過則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標籤: 滿分 高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kaozuowen/08e4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