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地域作文 >山西作文 >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1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着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户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乾,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髒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麪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穀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複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麪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户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麪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台,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着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着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於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製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温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麪(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於屋上,同時用紅紙貼於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於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鞦韆、遊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製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於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綵、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2

我是山西的孩子,從小就在山西長大,對山西過春節的習俗還算了解,因地域而異,現在我就我所居住的區域的過年習俗而作一下簡單的介紹。我的家鄉在山西的北部,接近內蒙古的地方。進入農曆十一月,人們即開始準備過年了,年輕的姑娘、媳婦們開始他們的針線活—納鞋底,鞋底的原材料是一些舊的衣服,用漿糊粘在一起,上面再粘一層新的黃色、白色或者紅色的洋布,在上面畫上各式各樣的花鳥圖案,或者是字樣,然後用各種顏色的線繡好。之後,人們就會買新衣、新鞋、新襪,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人們也應以全新的面貌開始全新的生活。

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後,就忙着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夜這天傳説是灶王爺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的傳統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裏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裏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乾糧,在灶王爺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説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説,只説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隨着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革,人們省去了許多的繁文縟節,在小年夜這天吃麻糖,和家人一起吃飯。

臘月二十四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户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衞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在我的家鄉,人們要有白土或者大白刷屋頂。

之後的幾天,人們會蒸花饃、炸麻花、炸麻葉,煮買回來的牛羊肉,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準備。期間,人們也會貼上窗花、年畫、喜字、福字,窗花和喜字都是人們自己用剪刀剪出來的。在當地還有一個風俗,叫“請王”,就是供奉自己的已逝去的祖先。在三十這天,人們會在家裏空出一個位子,用白紙在上面寫上祖先的名字,在每一個名字下襬一雙筷子,然後放上一些祭祀的食品,在每天吃飯的時候夾出一點食物用來祭祀,一直到正月十六下午由家裏的男子送走。年三十這天對對大人們來説應該是比較忙的一天,婦女們在家準備年夜飯,男子們要貼春聯、門神,門神大都是“大門門神”,一般都為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由於我所在地區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在這天,家裏的大人們還會壘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裏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轉三圈,以圖來年平安健康,萬事如意。此時也是接神的時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正月初一的時候,在一些農村人的家裏“要忌葷”,這一天,主要是為了家裏的牲口,以祈求來年家裏的牲畜健康,沒有疾病或死亡。但是,現在大部分家裏都不在遵循這一禁忌。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每年都會有專門的人分析財神的方向和位置,人們會在這個地方放炮竹。若是沒有去的人,會由去的人帶件衣服,説明自己也祭過了財神。正月初三是迎喜神,方法和祭財神一樣。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説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説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正月初八俗稱穀日,傳説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在這天,人們會吃五穀雜糧做的食物。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裏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等。在縣城裏還會壘一個大的旺火在縣城中央,人們會圍着旺火轉圈,祈求來年健康平安。然後會有各個村子裏的秧歌進行比賽,最後評出冠軍。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隨着時間的流逝,關於春節裏的很多風俗都發生了變化,但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還是被保存了下來。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3

因為疫情,今年是我記事以來第一次跟爸爸媽媽在上海過春節。沒有回到山西老家,不免有些冷清,比起在上海過年,我還是想念山西的春節。

山西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農曆正月十六結束,持續近一個月之久,期間唯臘月二十三、大年初一與元宵節這幾天最引人注目。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要大掃除,祭灶王爺。天剛矇矇亮,人們便把傢俱、餐具都搬到院子中,並摘下去年的掛曆,用掃帚、拖把將屋裏屋外仔仔細細打掃一遍,名曰“掃塵”。還要點香擺盤,接“灶王爺”到家,寓意今年人壽年豐,天天有飽飯吃,可見以前人們的生活是何等的艱辛,想想自己生在現代如此美好的生活,不禁一陣“慶幸”。後面幾天,各家準備過年的餐食材料,包含“蒸年饃”、油炸麻花、棗糕等。人們將饃饃捏成各種動物和水果的造型,配上不同的麪糰顏色,一個個動物饃饃便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出現在你眼前。有些饃饃更是大得驚人,一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抱住,吃起來也是口感質樸,嚼勁十足。

到了除夕和正月初一,這是真正的“新桃換舊符”之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時日。除夕這天,大人們早早開始忙碌,孩子們也早早起來“幫忙”,爸爸貼對聯,掛燈籠,很少下廚的爺爺這天也走進廚房,準備大菜,奶奶和媽媽開始包餃子,我跟姐姐也在旁邊像模像樣地包着,桌上一塊麪團一盆豬肉白菜的餃子餡,切有三四顆慄仁,腰果積在桌子上。我有些疑惑,便問奶奶,她説以前都是包銅大錢,後來是些錢幣,現在大家為了衞生就改用了慄仁、腰果之類的小食品了。

那日的晚上,便是熱熱鬧鬧的除夕夜,家裏年夜飯上了八九道菜,全是姑姑的拿手好戲,緊接着奶奶揣着一碗餃子出來了,只見那青花瓷碗中盛着一隻只餃子,形似元寶又似扁舟,層層疊疊,麪皮捲曲、略薄,上面凝結着一個個微小的水珠,在飯廳的燈火下,反射出點點金光。透過這麪皮似有似無的淡淡的米白,裏面的豬肉、玉米、白菜甚至湯汁都隱約露出成色,看起來晶瑩剔透,似頑皮的精靈,在清湯中上下沉浮,在濃濃的熱氣中時隱時現,不禁令人饞涎欲滴。

菜已上齊,全家人圍桌而坐,正當我要把第一個餃子送到嘴中時,卻見奶奶的臉上漾着微笑,眼角已眯成一條縫。伴隨着騰騰的熱氣,奶奶説,“看今天誰能吃上包着慄仁和腰果的餃子。這餃子是寓意發財的食品,往裏面包上慄仁和腰果,誰能吃上來年必定財源滾滾、吉祥如意。”聽了這話,我卻突然對碗裏的餃子產生了一種敬畏感,看大家也不急着吃菜,我也不像平常那樣狼吞虎嚥,把餃子扒入嘴中,而是變成了“文明人”,每隻餃子都是看了又看、瞧了又瞧,看好後一口也只咬掉一半,先細細咀嚼一番,然後再用舌頭掃一下口腔,確定沒有後才悻悻嚥下。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地吃着卻依然沒吃到什麼硬物,不禁有些失望。不過細品下一個時,不禁喜形於色,又有些不知所措我吃上了一枚腰果。過了不多時,姐姐突然説,“啊,我也吃到了!”伴隨着歡叫,她把那隻咬了一半的餃子展示給我們看,滿眼迴盪着興奮的光芒,奶奶與姑姑也露出了笑顏。吃完飯後,雖然一隻只餃子已被我嚥下,但是,湯汁的鮮美依然在嘴中流連,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仍舊在心中迴盪。

吃了年夜飯,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抓上把瓜子,説説笑笑,伴隨着電視裏的零點鐘聲,迎接新年的到來。

年初一清晨天還沒亮,便是鞭炮齊鳴、響徹雲霄。早飯後,家家户户成羣結隊去拜年:晚輩拜長輩,子女拜父母,孫子拜爺爺奶奶等。下午老人和大人都會去看“眉户戲”,戲台上演員化着濃粧唱着大戲,戲台邊樂師敲着鼓響着鑼奏着樂,戲台下會唱的便跟着那樂聲哼上幾句,另外一些人就在旁邊閒談、歡笑。孩子們也放開了,爭着搶着去盪鞦韆。這鞦韆少説也得有三四丈高,下面拴着一塊木板,一個大點的孩子坐上去,大人使勁一推,孩子便隨着笑聲蕩了起來,實則暗含“節節高升”之意。

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是著名的“花燈節”,即元宵節。這幾天晚上,各家各户燈火闌珊,似要爭奇鬥豔,孩子們都會提着自制或購買的小提燈,燈上畫着各種鬼神或動物,在街上歡笑、遊蕩,遠遠望去,紅綠交錯,燈點遊蕩。而正月十六晚上,孩子們要將那小提燈故意點燃,名曰“轟燈”,這時火與紅紗交織在一起,祝願今年“紅紅火火”。

印象不知不覺間淡去了,似被那份紅火點燃了,我伸手想抓住它,但卻只剩下一絲赭盡的碎影,褪去了張燈結綵,留下一份屬於山西春節的回憶。

山西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4

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山西的春節,在臘月就開始了。臘八一到,家家熬臘八粥,接着買皇曆,麻粘兒,是山西民間特產,用芝麻與糖做成的,孩子們最愛吃。

過了臘月二十,進入節前最忙的階段,山西諺語:“二十三,打發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寫呀麼寫對子,二十五,擦摸打掃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兩不鹿;二十七,關住門門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壇壇打酒酒;角兒(角兒就是餃子)捏啊三不鹿。”

小年到了,山西人傳統要祭灶,祭灶多在黃昏之時舉行,先把灶餅、芝麻糖等物品供奉在灶王爺像前,然後在像前點三柱香,一家老小要給灶王爺磕頭,再把芝麻糖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灶王爺的嘴,再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喂“天馬”。然後把灶王爺像揭下來,一邊焚燒,一邊祈禱。之後,燃放鞭炮為灶王爺開路。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起來,吃起來酥脆香甜。

大年三十到了。炒冷葷,蒸扣碗,拌餡包餃子,都是要乾的事情。男人們貼對子,門神,女人們擺供品,燈瓜瓜,也就是桌燈,大年的燈是通宵的,不能熄。

晚上,各處都是放鞭炮與花炮的,大人們放“大禮花”,一道金光衝上了天空,竟然變出了一顆顆紅寶石,紅寶石邊上還壤着黃色,美麗極了,緊接的道道金光變成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菊花,接着炮彷彿如流星一樣過來,孩子們一般放竄天猴,一下就飛上天的那種,還有小蜜蜂……接着又熬年守歲。

子時一到,鐘聲一響,第一件事情就是開門上香,據説這是旺香開門,誰家早點,誰家就預示一年興旺,第二件事情則是上廟上香,越早越好,商號一般是掌櫃的去,衣帽整齊。

大年忌諱多,語言上不能説不吉利的話,如餃子破了得説“綻了”。

初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給長輩磕頭拜年,互贈禮品,還要祭祖拜神。

傳統正月初五不出門,所謂破五。正月初七稱為人節。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是一種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尤其是孩子們,特別愛吃。

最重要的是還要掛花燈啊!從十四到十六,每晚都開,處處張燈結綵,五顏六色,花燈樣式很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猜謎的,有宮燈,如意燈,飛機式的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孩子們與大人們都要放煙花,毫不遜大年三十的炮火。

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各村都要組織大大小小各種樣式的匯演,有民間藝術,晉劇,有古老樂曲,有代表喜慶的演出,有代表幸福的演出,還有古老傳説的。

一直到正月十七,春節結束了,但還留着濃濃的年味……

標籤: 春節 山西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iyuzuowen/shanxin/jx4w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