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地域作文 >山西作文 >

【精選】山西面食作文4篇

【精選】山西面食作文4篇

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西麪食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山西面食作文4篇

山西面食作文 篇1

吃刀削麪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兒。我喜歡先吃牛肉,因為那香辣美味的牛肉饞得我直流口水,同時又把我辣得直吐舌頭。接下來是吃青菜,當我看着這些既綠又大、既肥又嫩的青菜時,還真有點兒捨不得吃它哩!最後是吃麪,剛開始我保持斯文的樣子,一根一根地吃,接着我便原形畢露,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嗝!嗝!吃完麪後,我打了一個個飽嗝。呵呵!真是太好吃了,感覺真爽!

啊!山西刀削麪,你真是面中一絕,時常令我回味無窮!

山西面食作文 篇2

山西的麪食可謂是鼎鼎有名,而在眾多面食之中,我最喜歡刀削麪。

刀削麪由於製作訊速,材料簡單,風味獨特,深受大家喜歡,刀削麪的做法與其他面不同,刀削麪不是用刀切,而是用刀削,削出來的面是否好吃?就要看你的刀功是否就好了。再削麪時,左手拖住揉好的麪糰,右手持刀,不僅手腕要靈,而且出力要平,只聽嚓,嚓,嚓,幾聲,削出的面像密集的短箭一樣射入鍋中,在鍋內,湯滾面翻,十分迅速,不到兩分鐘一碗。廚師把煮好的面撈入碗中,澆上香飄四益的濃湯,灑上香菜和牛肉,白的,紅的,綠的,五彩繽紛,光看一眼,就會讓你一飽眼福!再放入口中吃吃,只見刀削麪軟而不爛,口感極佳,再看看這刀削麪中厚邊薄,稜鋒分明,有的像柳葉,有的像木耳的花邊,樣子十分奇特,放入口中吃吃,彷彿還有一甜味,另每一個食麪人十分喜歡。轉眼間,一大碗麪讓人吃了個底朝天,四周香飄四溢。

刀削麪不愧為山西面食之首,怪不得享有聲譽。

山西面食作文 篇3

俗話説,“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麪、蕎麪、莜麪做幾十種,如刀削麪、拉麪、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裏,更被做的花樣翻新,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

據查,麪食在山西按照製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製麪食三大類,有據可查的麪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麪名揚海內外,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麪、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今天我將給大家介紹拉麪和揪片的做法。

山西面食作文 篇4

沙市鎮位於瀏陽市的北面,是管轄幾萬人口的大的行政農貿中心,撈刀河水就從集市邊山腳下的紅石頭河牀上滑過。河兩岸有一座古老的石橋相連,從鎮上沿一條沙石公路往平江方向行走三公里多的山路,又到了一個叫山上羅的小集市,再往前行幾十米後,往左邊放眼望去,地勢豁然開朗,只見有良田數千頃,是一個橢圓形的小平原,橢圓邊上是幾層重疊的、密密麻麻少有間斷的、幾乎同一模式的兩層土木結構的瓦房,再外層即是“緊箍”着房屋的高矮不一、層巒疊嶂、綿延不斷的羣山。山上大部分是青翠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禿頂的,只有稀疏的幾顆松樹硬“粘”在光滑的“細沙巖”石板上。整個田野西北邊高,東南邊低,中間水渠縱橫交錯,寬窄不一的道路也清晰可見。這個地方叫高標塅。從小集市出發,沿着山腳下的村子往塅的西邊走一公里半,到了高標塅位置最高處的村莊,叫做沙山袁的地方。這兒就是我的家園了。

站在塅中的田基上,抬頭觀察沙山袁地貌,只見有三個幾十米高的小山包並列一字型排列,蹲在百多米高的羣山前面。每個小山包的右邊緊接着有人工修築的'塘基,貯藏着汪汪的一塘清澈的山水,方便小山包早晨“醒來”照着鏡子梳理容顏,體面地度過風光的每一天。左邊的小山嶺叫蛇嘴嶺,像從環形羣山的身軀邊小角度伸出的長長手臂前的拳頭,也像巨大的蟒蛇拖着長長的身體從山頂匍匐而下的蛇頭。為了防止它再向前“伺機攻擊”,先祖們以塘基充當鏈條將這一威脅之勢捆綁化解在羣山的腳下。塘基上長滿了高矮不一的樹木,與羣山有了天衣無縫的銜接,就像自然的山腳突出延伸。

中間的小土包叫“烏洲堖”,嶺上是較平的,靠近塅的一邊是懸崖。崖上多是青草,只有少量的樹木,對嶺上的視野沒有遮擋。幾十米長的塘基將烏洲堖與左邊的叫“老廟嶺”的串聯了起來。塘基靠水面的一邊長有低矮而根部發達的、有密密的節疤的水柳灌木,其反面多是小竹子和狗尾巴草。也有幾棵掛滿了圓圓的、輕薄而密密麻麻的綠葉的木子樹在塘的拐彎處“站崗”。老廟嶺是原生態的,沒有人工挖鑿的痕跡,樹木茂盛,樹種豐富,野果子也多,比另兩個山包要高出很多,“身軀”也強壯幾倍。嶺的右邊山腳有相對低矮些但修長的塘基,向對面的有些光禿的禇紅色癩子石羣山延伸。基上也長有小灌木和霸根草和金櫻子藤、腹盆子藤,顯得特別的穩固而又華麗。在蛇嘴嶺、烏洲堖和後面的羣山相夾顯現出長方型的狹長地盤中,就藏着一片沙山袁家的土牆瓦頂的房屋了。後面緊靠羣山,前面是由水渠相隔的、由高走低的大片稻田。站在屋檐下,每天可望到高標塅四周數不清遠近村落的裊裊炊煙和萬家燈火,天氣晴朗時,也可以正面望見幾十公里遠的聳入雲霄的石柱峯。

站在沙山袁屋靠背的紅石頭山頂上,對着塅觀察,右邊有蛇嘴嶺與相近的羣山合圍成的V字型山衝叫尾巴塘衝。衝口是頭尾一寬一窄的碧波漣漣的杉樹塘。烏洲堖與老廟嶺之間的魚塘裏水質因為塘底泥的關係而清中帶黃色,形狀像長是寬的兩倍的長方形,是離村子最近的、村民洗菜洗衣的日用塘;在靠老廟嶺的塘邊,建有熱鬧忙碌的大隊部和村辦小學。

再向左看,老廟嶺與羣山之間有一依山腳而彎曲的半月形的湖泊,有幾百米長,百多米寬,水質清澈。這裏叫鄭家塘。在塘與羣山之間,是長長的一片高低錯落、被“兩邊地勢”擠壓得形狀各異的菜地和稻田。三口塘高矮有序,杉樹塘的水可經過山邊的水溝依次流到另外的兩口魚塘。

三個小山嶺站在一條直線上,羣山從直線的頭尾外的不遠處包抄合圍,將小山嶺抱入懷裏,終生相伴,形成一個大的三角形輪廓。

小山崗能幫助我們的瓦房遮風擋雨,我們在兩個矮的山崗上建起了曬穀場,除了農忙時曬穀,還可在夏天供人乘涼,在朦朧的夜色籠罩下,這裏的山、水、田、屋和人組合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iyuzuowen/shanxin/gj79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