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四年級上冊作文 >

【實用】小學生觀察日記集錦九篇

【實用】小學生觀察日記集錦九篇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那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日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觀察日記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小學生觀察日記集錦九篇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1

“汪汪汪”,幾聲悦耳的狗叫聲傳入我的耳際,緊接着,只見一條銀白色的小狗竄了出來,這就是我家剛買來不久的小狗閃電,閃電有這兩雙像寶石一般的眼睛,如閃電一般的速度和悦耳的叫聲,它身上的毛色十分豔麗,是金黃色的,像全身都穿了一服金色的西服一樣。

閃電機靈又調皮,有一天中午,我們正在吃飯,外面傳來腳步聲,閃電的耳朵猛地豎了起來,忽然,“汪汪”得狂吠起來,好像不把腳步聲趕走,決不甘心。結果呢,自費心機,外面的腳步聲並非小偷或壞蛋,而是剛上完班回家吃飯的楊叔叔!

説起它的調皮,你真的會讓它那調皮弄的哭笑不得。有時,它會無緣無故地去追小貓,小花貓呢,被它搞得不得安寧;有時它又會跑到外面撒野,遲遲不歸。有一次,我差點兒被外它氣暈了。那天,我做完作業,抱着閃電一起看電視,看着看着。我有些困了,就睡着了,等我起來一看,發現自己身上全是大小便,我生氣極了。馬上洗了個澡,火冒三丈地走到閃電旁邊打了它一頓,氣呼呼地回到房間大哭了一頓,這時,閃電跑了過來,它用舌頭舔我的腿,好像在説:“對不起小主人,是我不對,你別哭了!”我做了個鬼臉,笑了。

哎,對這條狗真是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呀!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2

這天,吳老師帶我們去大棚種草莓,等我們到了以後才發現陸老師已經在大棚等我們了。然後我們進了大棚,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把小鏟子和3株草莓的秧。我們迫不及待的想種了,可是老師説種草莓也有講究,先把草莓底下的一條莖朝滴管,要把土埋緊,不要埋得太高或太低之後我們開始種了,我種了很多很多次才成功。過了幾天草莓長出了兩片嫩綠的葉子,好像一把把小傘,又過了幾天小傘越來越多,草莓開始開花了,白白的小花真可愛,過了一二個月草莓結出了綠綠的果實,綠綠的果實躲在小傘底下彷彿在竊竊私語。又過了幾天綠綠的果實變紅了,像一顆顆十分耀眼的紅寶石,這就是我們親手中的草莓。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3

經過前面的一番苦心照料,所有的豆子都終於發芽了,對我來説簡直是天大的喜訊。

豆子的外殼被撐破了,從裏面長出一根毛線般粗的豆芽兒,近近地看,仔細地看,發現這幾根細絲很像章魚的觸角,在“觸角”上方,長出了兩片又綠又嫩的葉子,這個就是小豆芽。

不過,雖説已經發芽,但還需要好一段時間的精心照料。這一大片的豆芽才可以長成那有清新又爽口的豆芽菜,書上説一斤豆子至少可以長出5~6斤豆芽菜,説到一半的時候,我的口水也流了下來,真想吃吃自己種的豆芽菜。

通過這幾天的辛勤勞動,讓我明白了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4

在小區裏,我看到了甲蟲、毛毛蟲、金魚等可愛地昆蟲和小動物,可是我沒有在它們當中發現什麼新地東西。不一會兒,我來到了一棵棕櫚樹下地草叢旁邊遇見了一隻蝸牛,可我又覺得這麼小地一隻小蝸牛同樣沒有什麼可引起我地好奇地。轉身正要邁步走地時候,突然聽到“噴”地一聲響聲,這情景讓我大吃一驚,一顆鳥蛋從不高地樹上掉了下來,正巧打中了蝸牛地“小屋子”,我以為蝸牛應該受傷死了。可是一眨眼地功夫,堅強地蝸牛卻又爬了出來,我仔細一看它好像沒有發生過被***痕跡,原來蝸牛地殼非常地堅硬,恰好這隻蝸牛是一隻比較大地黑蝸牛。在我以前看過科學書裏講解過蝸牛地知識,發現你如果用少點兒勁地力氣來黏蝸牛地殼,準會連個小小地裂縫都出不來地,保護性非常強。所以比蝸牛殼大地物品***下來,蝸牛會縮起來,用殼當防護罩,防衞自己地安全。

我突發奇想,如把全身防護住,不就可以防止一些***地殺人了嗎?所以我想發明一個蝸牛衣,可以隨時縮起來防身,這種衣服如果給靜物“穿上”就會變成防槍防炮地防護盾。還有,我們還會把山、水、地包起來,可以防山洪、地震和滑坡等自然災害呢。

蝸牛這麼小,發現卻這麼大,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呀。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5

今天媽媽從外面買回兩瓣大蒜讓我種,我瞧着這個,看着那個,不知道該怎麼種。就不由自主的.問了一句:“這麼圓怎種啊”。媽媽笑着説:“試試看”。

我就用一個杯子裝了些土,把它們放在這個用杯子做的花盤裏。

看着它們乳白色的皮膚,肩挨着肩,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好像一個合睦共處的大家庭。種上了大蒜然後澆一點水,最後發我對大蒜説:“大蒜啊,天暖了,快快發芽吧”!

第二天一放學回家我就跑去看大蒜,啊!大蒜早己發了芽,嫩而綠的芽立在土壤間。那嫩綠的小芽像一對雙胞胎,可愛極了!我保佑這株大蒜能好好成長,長大後健康地立在這裏大蒜已經長得很高了。我拿起花盤左顧右盼,左瞧右瞧,最後我把大蒜撥了下來,把士壤仍然放在那裏。

當天晚上我們全家吃了一頓大蒜肉片,那可真美味啊!其實全是大蒜的功勞,以後再多種幾株那可不能再被吃掉了。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6

我讀一年級時,有一次,不小心被刺毛蟲刺了一下,又痛又癢,很不好 受,後來還是媽媽用橡皮膠布粘貼,將毒毛粘出,才感到好些。我就問媽媽, “這刺毛蟲是從哪裏來的呢”媽媽説這是一種昆蟲的幼蟲,是刺蛾下的卵變 的。今年 3 月份,我校開展了“科技月”活動,恰好,我們語文課講“蠶姑 娘”課文,我知道了蠶是一種昆蟲的幼蟲,它的生長過程是卵—幼蟲—蛹— 成蟲(蠶蛾),我又想起了刺毛蟲。於是我在媽媽的幫助下,進行了一系列 的觀察和探索。

3 月 X 日

今天,我在生物組許老師的幫助下,在閘北中學的校園裏,發現了在法 國梧桐樹上結繭過冬的刺蛾的繭。繭多數結在較高的樹枝分叉處,硬殼的顏 色與樹皮很像,呈長圓形,也有的繭是處在樹根附近的泥土裏。我們採了很 多繭;我剝了幾個,裏面都是黃色略帶有綠色的蛹,有的較硬,有的較軟。 我挑選了八個比較完整的繭,放在瓶子裏,仔細觀察,其中有七個表面是灰 白色的。略有深色的條紋;有一個褐色的。硬殼靠樹皮的一層是很薄的膜樣 的東西。

4 月 X 日

一連好多日子,我觀察了盛放在瓶子裏的繭。它們都沒有什麼變化,仍 是硬硬的殼,呈長圓形。今天,我發現殼裏的小東西一動一動的,我想大概 要有變化了吧?

5 月 X 日

昨晚,我看過的繭是好好的,沒有變化,可今天早晨一看,喲,有兩隻 黃刺蛾頂破了硬殼,從裏面鑽出來了。我趕緊把刺蛾分出來,放在另一個瓶 子裏,並放了些榆樹葉子。我仔細地看了以後,發現黃刺蛾的身體與蝴蝶相 比短而粗,翅膀比較厚,用手一碰就有黃色的細小的絨毛樣的東西掉下來。

5 月 X 日

留下來的空殼上有一個很圓的孔,刺蛾就是從這兒鑽出來的。只過了兩 天,有三隻黃刺蛾鑽了出來。我看了另外三隻繭,其中的一隻繭(因原貼在 樹上一邊的殼壞了)裏面是黑色的蛹,正在一動一動的。我想明天可能會鑽 出來了吧。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7

春天的時候,我種了一棵山藥。

我每天都給它澆水,過了七八天,我發現芽已經長出來了。剛長出的芽是紫紅色的,後來芽越長越長,就成莖了。莖靠進根部的地方是紫紅色的,上面有一些點點,好像是它的花紋。越往上就變的越綠了。

山藥的莖需要一個架子爬,但是因為我把山藥種在花盆裏,所以我沒有架子給它爬,沒想到它碰到什麼就緊緊地趴在上面,到最後竟然圍着自己的莖繞了起來,結果繞成了一個大團子,跟個球一樣。

很快山藥就長出了嫩嫩的小綠葉,隨着時間的變長就變成深綠色的了,葉子長得像一把把小扇子。

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在葉柄的周圍長出一些小豆豆來,後來小豆豆慢慢長大,就變成一個個小圓球,上面還有一些點點,這時我才知道這就是山藥豆。剛開始不熟的時候我摘了一個嚐了嚐,感覺很澀,一點也不好吃。

初秋的時候,葉子就由綠色變成黃色了,沒有完全變黃的葉子還一半黃一半綠,像銀杏的葉子一樣。山藥豆也已經差不多成熟了,這時就好吃的不得了。

深秋的時候,山藥的根部就可以挖出來了,姥姥用山藥根給我做了個山藥湯,好喝極了,而且山藥還有健脾的功能,我以後還要喝。

我還要種山藥給大家分享!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8

聽別人説豆子放到水裏也會生根發芽。為了證明這個實驗我也泡了一些豆子。

9月10日

我拿來一個碗盛了一點水,然後把豆子放了進去。過了一會兒。我來到廚房一看,我大吃一驚,它的皮怎麼皺了起來,我把它拿起來一看,哦!原來它要脱皮了。

9月12日

今天,我給它換水的時候發現它的根已經長了出來,再看看別的豆子還是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裏面不敢出來。於是我就將那個長了根的豆子埋進土裏去了。

9月13日

今天我來看了看我埋進土裏的那顆豆子,咦!我驚奇的發現一顆白白嫩嫩的豆芽已經拔地而起,在豆芽的頂端還長有一對均勻對稱的豆芽。於是我就端來一點水順勢倒下去,這時,我發現對稱的葉子已經不再對稱了,它已經開發了。

9月15日

今天,我來到它們旁邊,發現它長的胖乎乎的,高高的,都變成了一個豆芽了,兩旁的豆子都掉了,只剩下豆葉和根了。

泡豆子這個實驗真有趣。讓我瞭解了豆子到豆芽的生長過程。使我受益匪淺。

小學生觀察日記 篇9

有人喜歡秋天的碩果,有人喜愛秋天的晴空,而我喜歡秋天,特別喜歡秋天的菊花,我要把它畫出來。

秋天,天高雲淡,涼風習習。秋雨温柔無比,連綿不斷,一下就能下三四天!在秋雨的陪伴下,秋姑娘邁着輕盈的步伐來到了人間。來的同時不小心把顏料盒打翻了。菊花被染成了各種顏色。紅的 似火,黃的賽金,白的勝雪……紫焉紅點點綴這美麗的天空!一陣陣秋風吹過,美麗的菊花還在對我頻頻點頭呢!

這就是我的《菊花園》,先找你喜歡秋天的菊花來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sishangce/w003m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