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四年級上冊作文 >

關於豆芽的觀察日記模板彙總7篇

關於豆芽的觀察日記模板彙總7篇

一天將要結束了,在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豆芽的觀察日記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豆芽的觀察日記模板彙總7篇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1

之前,我只看到豆芽,可不知道是怎麼生長來的,我回家準備親自生一次豆芽,看看它是怎麼長出來的。

一開始,綠豆沒有什麼變化,後來就變大了,像喝飽了水一樣,飽脹的馬上要破裂似的。豆子的皮是綠色的,從中間裂開了一條縫,出現了一條白色的小細縫,細縫越來越大,綠色的皮都脱落了。

綠豆從兩邊中間細縫的頭頂上生出了一條又小又細的小白芽,我非常興奮,叫來媽媽一起看,過了一個晚上,我再去看的時候,小白芽又長長了一些。我巴望着小豆芽趕快長大,可是一星期過去了,我的小豆芽最長的才一釐米,最短才幾毫米,再仔細一看,碗的周圍都發黴了,我一聞還有一股怪味,我趕緊跑過去問媽媽,媽媽告訴我可能是我們家的豆子有問題,我們家豆子的時間太長了,已經有兩三年了。

等今年再有新鮮的豆子,我要再買一些回家生豆芽,看看它到底能不能長大。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2

老師佈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泡豆芽,並讓我們準備寫觀察日記。

第一天,我挑選了一大把完好飽滿的黃豆。黃豆沒泡的時候是黃黃的、圓圓的、小小的,像一個個小精靈。我把黃豆浸泡在裝滿水的碗裏。

一天後,我一起牀就去看。黃豆的顏色變淺了,像喝飽了水的小娃娃挺着小肚子,在碗裏舒服地躺着。透明的衣服裏包着嬌嫩的胚芽。我把小精靈們轉移到濾勺裏,蓋上濕棉布。這塊濕棉布要始終保持濕潤,不然,會使黃豆變綠影響豆芽的正常生長。

又過了一天,我一有空就去看。黃豆把衣服撐破了。黃豆的一側長出了小芽。像妞妞頭上扎的羊角辮,又像小娃娃伸出的手臂在向我招手。

第四天,我一放學就去看。我亟不可待地掀開棉布,哇塞,豆芽又長長了。豆芽千姿百態,有的向前伸着像小象的鼻子,有的向下垂着像小女孩扎的馬尾辮,還有的繞着彎,像個小彈簧。

第五天,我再去看。長長的豆芽讓我想起了幼兒園學的數字歌,“9”像豆芽能炒菜。第六天,我掀開棉布,用尺子量了量,豆芽已經有十公分長了。我泡的豆芽終於成熟了,它和菜市場賣的豆芽沒什麼兩樣。我感覺自己的這項作業完成得很棒!

通過這次泡豆芽,我發現:一粒小小的幹黃豆,竟然有這麼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它一直向前生長,最後終於變成了鮮嫩的豆芽。我不僅從黃豆身上學到了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還明白了只要努力就一定會獲得成功的道理。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3

9月20日天氣晴

我最喜歡吃綠豆芽了,便想自己泡一盆綠豆。我準備了一杯温水把精心挑選的綠豆放進去,再給它蓋上一層暖和的“被子”,便開始對它進行觀察。

9月21日天氣晴

綠豆被水泡得變大了。豆芽漸漸變皺起皮,像長大的孩子正急於離開母親的懷抱。我暗處祈禱:“綠豆娃娃,你可要快快長大呀!”

9月22日天氣晴

今天我突然發現兩瓣綠豆間一塊發白的地方露出了一個小尖尖,好像調皮的孩子伸出頭偷偷往外看。“噢,是小嫩芽!我的綠豆終於發芽了!”我不禁高呼起來,我高興極了!

9月23日天氣晴

綠豆的芽越長越長,彎彎的,白白的身體上扣着個綠色的小帽子,可愛極了!我用尺子量了量,哈哈,已經長了5毫米那麼長。我想:“如果明天長3釐米就可以吃了!”

9月24日天氣晴

“太好了,太好了!”我一大早趴在沙發上説,“小綠豆芽可以吃了!”媽媽説:“看你那饞相,那麼早餐就吃綠豆芽吧!”聽了媽媽的話,我又有點捨不得。媽媽説:“可以再種一盆啊!”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高興起來,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勞動果實吃起來會格外香甜!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4

都這麼大了,還不會做家務事。’’媽媽又這樣對我説。我想:我可一定要學會做家務,我媽媽分擔些勞動。於是,我對媽媽説‘‘媽媽我要學炒豆芽。’’媽媽高興地同意了。 我照着勞動書上説的那樣,準備好材料:豆芽、菜油、葱、花椒、鹽。炒前把豆芽淘洗乾淨,然後把水瀝乾,把葱切成小節,一切準備好了,我便燒上鍋,燒的很熱的'時候倒進了菜油,菜油倒進鍋裏時,我怕燙着了,便十分在意。等油泡消失了,我就放進了花椒和少許的鹽,等我聞到花椒香後,把切好的葱和豆芽倒下去,我把豆芽翻炒後均勻的裝進盤子裏,這就完成了。 媽媽翹着大拇指誇我:‘‘婉雲,長大了,能幫媽媽做事了。’’我聽到後,心裏美滋滋的。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5

我一直想知道豆子是怎樣發芽的。

這一天放學的時候,老師留給我們一項特殊的“任務”那就是泡豆子。

回到家,我順手抓了幾顆綠豆,把它們放在一個約十幾釐米高的杯子裏,並加滿水,這樣我就開始觀察綠豆是如何發芽的。

第一天,我信心十足的走到玻璃杯前,豆子好像跟我作對似的,一點變化也沒有。我自我安慰地説:“這是第一天,變化不太大,再等幾天,可能就發芽了。”

第二天,我發現水位下降急速。它們真能“喝”啊。我還發現,綠豆表面裂開一條小縫,指不定從裏面鑽出什麼來。

第三天,我已經快沒信心了,心不在焉的過去看看。可這次卻令我大跌眼鏡:豆子竟然發芽了,最長的芽有一兩釐米呢!

功夫不負有心人,看到豆子發芽了,我好高興!

綠豆觀察日記

11月17日

今天下午,我打算泡一些小綠豆,進行觀察。我先把晾好的温水倒入保鮮盒,又把一把綠豆放進温水裏面,蓋上了蓋子,只留下了一個小洞。最後,我把它放在向陽的窗台上,就出去和姐姐玩了。

一個多小時後,我連忙到窗台前,看看我的小豆豆怎麼樣了,只見,一個個豆子躺在水底,好像睡着了的小寶寶似的,那麼可愛。有幾顆豆子變大了,從小圓粒變成了方形的,其它豆子也有了輕微的變化,中間的小白點突起來了。沒想到,短短一小時,豆子就有了這麼大的變化,真不可思議。

11月18日

今天早晨,我剛起牀,就跑到窗台前,看看我的“綠豆寶寶”有什麼變化,呵,一夜沒見,我的“小寶寶”都長大了,有的豆豆都開始脱皮了。當我換水的時候,發現水變少了,而且也變綠了,這時我明白了,原來這些小豆子也會“喝水”的,綠豆之所以會“長大”,也是這個原因。

下午,當我再次觀察綠豆時,發現有更多的綠豆開始脱皮了,我拿起一粒豆子看了一下,發現豆子長出了“小尾巴”。發現了這個變化,我別提多開心了。我把小豆豆們搖了幾下,豆豆們都

翻過身來了,哇!幾乎所有的綠豆都長出了“尾巴”,它們的尾巴又細又小,摸一摸很光滑,從下午一直到夜晚,我一直處於興奮狀態。

11月20日

一天沒觀察我泡的綠豆,也不知它們怎麼樣了。我一邊想,一邊走向窗邊。打開蓋子一看,大部分豆子的綠衣裳都脱掉了,而且豆寶寶的小尾巴都長大了,都變成小辮子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到了下午,豆子寶寶的辮子又長大了,而且,綠豆寶寶的辮子還特別有趣,先是直直的,長着長着,小辮子稍稍有些彎曲,再長長點,小辮子全部翹起來了。真有意思。

過了幾天,媽媽看了看我泡的豆子,告訴我:“你泡的豆子可以吃了!”我聽了,笑了起來。那天晚上吃着我自己泡的豆芽,我感到無比幸福。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6

星期六 ,我心血來潮觀察綠豆芽是怎樣生長的。

於是,我叫媽媽給我幾粒綠豆的芽的種子。我把綠豆放進一個小碗裏。它們的形狀是橢圓形狀是橢圓形的,而且是青綠色,真像個橢圓形的綠鑽石,又像很小很小的石頭。中間還有白色的一豎。我準備發芽了,我把温水倒在裝綠豆的碗裏,我發現碗裏的綠豆由青綠色變成了墨綠色,好像壞了。在我要灰心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學過的《拔苗助長》一文,知道了植物生長是要時間的。於是,我就一直等。

第二天,我一吃完早飯就去看我發的豆芽。綠豆的“肚子”變大了,一條白色豎行不見了,並從頂上長出了一個小芽,小牙的頭是尖尖的,而且是純白色的,小牙有的像銀白色的針,有的像白色的魚鈎。我發現綠豆芽實在太擠了,需要大一點的生存環境。於是我把綠豆芽和水都倒進了一個大大的碗裏。真希望我的綠豆芽能快點長出來。今天是星期一,已經是我發豆芽的第三天了。剛放學我就飛速地跑回家。回到家,我把書包放下,就跑出去看我的綠豆芽。我看到碗裏的綠豆芽,心裏樂了一下,它們的芽到處亂長,有的像蚯蚓在爬,有的像斧頭,有的像問號......

今天是星期二了。一放學我就“飛”一般地跑回家,把書包一放,就去看我的了綠豆芽。我一看碗綠豆芽,啊!有的豆芽的外皮已經脱落了,露出了黃嫩的“身體”,而且長長了不少。綠豆芽有的像天鵝,有的像蛇,彎彎曲曲的,有的像鴨子在梳理羽毛。看來我養的綠豆芽還真不錯呢!

豆芽的觀察日記 篇7

聽説綠豆是綠色食品,我就種了一盆,這一來,它帶給了我無窮的快樂。

三個月前,我家的陽台上有一盆剛出土的綠豆苗,那兩瓣小小的遮陽傘正在微微顫抖,好像在表揚我對它的養育。那嬌嫩的兩片綠葉小小的,還有那長長的莖更是纖細得不得了。

很快,一個月過去了,經過我的精心培養後,綠豆苗長出了許多嫩綠的葉子來,這時,莖也變粗了,細看,那根粗壯的莖有小拇指那樣粗,長大約有六釐米了,一片片葉子在不斷地變大、變硬。

又過了幾個星期,枝幹上的葉子更茂密了,一片挨着一片,乍一看,真像一盆綠色的盆景呢!看着看着,像草原的士兵,艱辛地站立在那兒,真令我敬佩不已。

又過了很長時間,綠豆開出了一朵朵小黃花,它不停地伸懶腰,還笑得合不攏嘴了,沒過幾天,小黃花謝了,長出了一個個細細長長的綠豆莢,我興奮地跳起來,連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媽媽。

我等啊等,等啊等。終於豆子成熟了,我摘下豆莢,輕輕地剝開,橢圓形的綠豆就像一顆綠翡翠,潤澤光滑又飽滿,輕輕一捏,還能捏出水來呢!雨點般的綠豆舒服地躺在我的手裏正享受着太陽的光照呢!

哈,看着精心培育的綠豆終於長成了,我心裏揣着一種豐收的喜悦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sishangce/207x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