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成長作文 >反思作文 >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

《蘆花蕩》是孫犁筆下非常優美的小説之一。在整個八年級上冊中,它是為數不多的小説之一。對學生認識小説,品味小説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所以《蘆花蕩》的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由小編為您帶來《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閲讀。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一)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着一隻小船,在白洋澱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為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水塘裏穿梭,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這篇小説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摩為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產生的複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敍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敍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蹟和鮮明的個性表露無遺。

在閲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閲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閲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啟發學生積極參與。閲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閲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閲讀,自我體驗,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創造性的閲讀,深入貫徹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評析,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閲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二)

第一次教學《蘆花蕩》,由於我對七年級的教材不熟,不知學生有沒有學過小説,教學設計是保守的。第一課時講了小説三要素,然後讓學生根據三要素整體感知課文,重點是梳理故事情節。在我看來比較簡單的故事情節在學生當中還是有異議,學生的基礎太差,在一些小問題上糾纏不清對我的提示也領會不了。

不過,教後想想還是我的教學設計出了問題,講的術語太多,起點定得太高,其實讓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時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讀課文,用筆劃出表時間和地點的詞語,根據這些詞語給課文分段並簡要概括段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有針對性的講一下在小説中它們很重要,不僅可以增強故事的可讀性,還能幫助我們理解人物形象。老師心中要有學科的專業知識(如術語),但不能象其它學科一樣灌輸這些知識,初中的學生主要還是培養語感。

第二課時,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析環境描寫及其作用,還有就是分析老頭子這一個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為主,方法是讓學生去找喜歡的句子並簡述喜歡的理由。分析老頭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核心讓學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對於學生來説只要想學的,應該説多多少少都能講一點的,但舉手發言的學生不多,剛開始就是一兩個人,到後來舉手的人才多起來。這樣的課型對老師來説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比如我問“這樣寫表達了什麼感情”時,有一女生回答説“對日本鬼子的喜愛之情”,引得很多學生大笑。當時是一個同學在説,我就追問了一句,沒叫她説,她卻叫得很響,有點故意擾亂的意思。課後我瞭解到這個女生在班裏很特別,是老師眼中的傻子,同學眼中的神經病。但不管怎樣我對這一行為不聞不問是我的失敗,當時我是想教育她的`,但從其他學生的不屑中我看出這是一個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講,學生已有是非判斷,所以就錯過了。

第二課時感覺成功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氣氛越來越好,積極思維的學生多起來。這和問題的設計和巧妙的過渡有關。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三)

今天我上課主要看學生的行為、學習的效果,我發現這堂的課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説是自信自尊,你説是智勇雙全,他説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説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課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為課堂有限,那麼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中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麼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呢?因為上課老師總要説,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願預習、不願思考、不願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

從本節課看來,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穫。

《蘆花蕩》教學反思範文(四)

《蘆花蕩》是現代小説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説。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裏,一個年近六十的乾瘦的老頭子的“英雄的行為”,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孫犁的大多數小説一樣,散文化的結構,詩化的語言是課文的主要藝術特色。

作為第一個敍事性作品單元的第二課,我認為它是第一課《新聞兩則》教學目標的延續和提升:《新聞兩則》側重從結果的角度來表現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蘆花蕩》則是從過程的角度來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新聞兩則》敍述簡明,側重教會學生六要素的知識,本文開始訓練學生從比較複雜的敍述中來把握記敍的要素。同時,敍述相對新聞詳盡、生動,也就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了更多的路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changzhangzuowen/fansizuowen/npwm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