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文學常識 >

阿累《一面》課文的寫作背景

阿累《一面》課文的寫作背景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阿累《一面》課文的寫作背景,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作品原文

《一面》

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車公司當賣票的。

一天中午,我趕到虹口公園去接班,天空正飛着牛毛細雨,六路車早班的最後一趟還沒回來——還要等半個鐘頭的樣子。心裏想:到內山書店去吧,在那裏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因為接連一個禮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車上搖晃十一個鐘頭,已經使我困軟得象一團棉花了。

店裏空蕩蕩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店後面長台子旁邊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他們説得很快,聽不清説些什麼。有時忽然一陣大笑,像孩子一樣的天真。那笑聲裏,彷彿帶着一點“非日本”的什麼東西;我向裏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裏咬着一枝煙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騰起一陣一陣煙霧。

我把帆布袋,夾剪,票板放在一個角落的地板上,開始翻南面一排社會科學雜書。翻了一會,覺得沒有什麼適意的,就踱到北面。

門外,細雨煙似地被秋風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亂飛。店裏冷得象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裏向上鑽。忽然,我看見架上橫排着一列中文的《毀滅》。《毀滅》?我記得一本什麼雜誌上介紹過,説是一本好書。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着“魯迅譯”三個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證似地,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後記(我讀魯迅先生的書,一向是這麼讀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開了:書沒有切邊。一個矮小而結實的日本中年人——內山老闆走了過來。 “先生,這本書多少錢?”對於同情中國的內山老闆,我總是帶着敬愛和感激叫“先生”的,雖然並沒有什麼根據。

他殷勤地點頭,嘴裏“Ha,ha,”着,接過書翻了翻底頁: “一塊四。” 一杯冒着熱氣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像我,穿着一身黃卡嘰布的工人制服,嵌着“ ConductorX X”藍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後腦勺上,平素看慣了西裝同胞的嘴臉,現在忽然受着這樣的優遇,簡直有點窘了起來。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個“半躬”,摸摸裏衫上的袋袋——裏面只剩一塊多錢,那是我和一個同住的失業工友那幾天的'飯費。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我紅了臉説: “貴了。”

他沒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揚着眉毛,一半正經一半好像故意逗人笑似地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書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嗤啦嗤啦”捻那張灰綠色厚布紋紙的封面: “哪裏貴?你看這紙……”

很厚的洋紙,印得很清楚,相當厚的一大本書。摸在手裏,有一種怪舒服的感覺。

“你買一本吧,這書是很好的。”

我真躊躇起來了;飯是不能不吃的,然而書也太好了,買一本放在牀頭,交班回來,帶着那種軟綿綿的疲倦躺着看這麼幾十頁,該多好!我摩挲着那本書,捨不得丟開,也不説買,不買。

內山老闆大概這時看出點什麼苗頭,就笑着回頭對裏面説了一句日本話,原先和內山説話的那個老人咬着煙嘴走了出來。

他的面孔是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原是瓦片頭,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你要買這本書?”他看了我一眼。那種正直而好心腸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綜着的撫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説。

他從架上扳下一本書來,版式紙張和《毀滅》一模一樣,只是厚一點點,封面上印着兩個八分體的字:《鐵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遞給我,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 “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他是誰?對這樣一個平日被人輕視的工人那樣誠懇的勸告?我一進門的時候原就有點疑惑;現在更加疑惑了,雖然猜不出是誰,但自己斷定:一定是一個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價:一元八角!

“先生,我買不起,我的錢不夠……”我的話低得自己都聽不見了,我不知道怎樣才好。

我低了頭——頭腦裏轟隆轟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臉。我只聽見一個聲音在問我:

“一塊錢你有沒有?一塊錢!”

“有!”我抬起頭,頓時恢復了勇氣

“我賣給你,兩本,一塊錢。”

什麼?我很驚異地望着他:黃裏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着寸把長的頭髮;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鬍鬚;左手裏捏着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了。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誌上的一段訪問記——

“哦!您,您就是——”

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他!不會錯,一定是他!那個名字在我的心裏亂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把它蹦出來。

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就要説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

這一來不會錯了,正是他!站在前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憎惡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越老越頑強的戰士!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我們這位寶貴的戰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他帶着獎勵似的微笑,對我説明: “這書(指着《鐵流》)本來可以不要錢的,但是是曹先生的書,現在只收你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費力地從裏衫的袋裏(公司為防止我們“揩油”,衣衫上一隻袋都沒有縫)掏出那塊帶着體温的銀元,放到他的手裏——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裏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這事現在已經隔了四年;在這四年裏,我歷盡了艱苦,受盡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就是在我被人隨意辱罵、踢打……的時候,我總是昂着頭。我對自己説:

“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

這樣我就更加堅強起來。

現在,先生是死了!我們不願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我們也不願計算我們的損失,這是難於計算的;前面是一條路,先生沒有走完就倒下了,我們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繼續前進。

在前進中,我不能自已,寫下了上面的話。

一九三六年十月

二、寫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舉國上下,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魯迅僅見過“一面”,但魯迅的外貌和言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能從小見大,表現出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魯迅的足印繼續前進。

三、作者簡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葦,當代哲學家、小説家、散文家,1909年1月出生,江蘇漣水縣人.在南京金陵大學附中、上海立達學園、同文書院學習過,最後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1931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參加“左翼劇聯”,同年8月考進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當售票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因參加工人罷工被捕判刑,1935年經人保釋出獄,後赴馬來西亞,參加馬來西亞共產黨活動,被官方獲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從事寫作和翻譯。1937年抗戰開始,參加新四軍,一直在部隊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後,歷任湖南革命大學副校長、省文教廳長、省委宣傳部部長、湖南大學校長,1983年離休,直到1987年逝世。

標籤: 阿累 課文 寫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wenxuechangshi/nlnl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