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時事論據 >

弟子規手抄報資料(優秀)

弟子規手抄報資料(優秀)

【第一篇】

在我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奶奶就曾經讓我背弟子規。那時的我不懂是什麼意思,只知道背完可以玩一會。可自從我上小學以後,漸漸明白了它裏面的道理。以前的我在家裏,爸爸媽媽做好吃的都先給我,我不吃他們才吃。

我一直以為這些都是應該的,因為我是他們的寶貝。爸爸有是讓我拿根牙籤,媽媽讓我扔雪糕紙,我都不願意,要不就説等會,從來沒有立刻去做。而且他們説我時,我總是和他們頂嘴,狡辯,很少順從。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認識字的增多,我有點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爸爸媽媽把我從40多釐米的小嬰兒照顧到130釐米的大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幫他們。現在的我,早上起牀會把自己的被子疊好,然後刷牙洗臉,再給爸媽接好刷牙水。吃飯時先給他們夾菜,吃完幫他們撿碗。吃水果時給他們吃大的,我吃小的,有好吃的先讓他們。週末休息時襪子,手絹髒了我會自己接水洗乾淨。奶奶有時來我家,我會給她拿拖鞋,走的時候跟奶奶説再見您慢點走。總之我在慢慢的改變,很多是因為看弟子規的關係,我要謝謝它。是它教會了我很多道理,孝敬爸媽,尊敬長輩,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對人要謙虛有禮等等。我一定要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學生。

【第二篇】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麼定,起筆很重要。在這裏,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説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 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第三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還要對自已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為先,而“孝”和“弟”這兩個字則是弟子規貫穿中心的`“一條線”。“孝弟”裏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為國家棟梁。

學習《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讀《弟子規》,並細細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們心中,父母是無可替代的,爸爸、媽媽良苦用心,諄諄教誨的話語,你們也常常隨着自己的意願,想聽就聽吧,若有一點不如意就頂撞回去,以至離家出走,更厲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來,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羊跪乳,鴉反哺,為人子女理當“孝”字為先。“孝”就是心懷感激,用愛作出回報。我們的父母大都承擔着家庭的負擔,每日裏,有的或在工廠車間、野地農田辛勤勞作,有的或在書山文海之中與科學技術領域艱辛探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報社會,同時還對我們呵護有加,似明燈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前行。作為兒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應該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無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這無疑是我們今天必須努力去做的。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學生所盡孝道的最好體現。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我深信:“心中有愛,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養”。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這樣父母一定會非常感動,那也就能報答父母恩情的萬分之一了。

標籤: 手抄報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shishilunju/kyy7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