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000字作文 >

冬至的作文1000字4篇

冬至的作文1000字4篇

冬至的作文1000字 篇1

“百花開而春至,百川匯而夏至,百草黃而秋至,問候來而冬至。”朋友的一條短信提醒了我,冬至,將至。

冬至的作文1000字4篇

老人説:過了冬至就是年。當然了,到了這把年紀自是不會再急急的期盼年的到來了。如果説不介意老,我還沒有那麼豁達。但是,是不是真的畏懼老呢?倒也不是。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誰能耐規律幾何?我還不至於愚腐到此。

現在的節日過的實在純粹的不多。作為傳統節日,冬至節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歲末時節。與其它傳統節日不同的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竟然沒有滲入大量的、斑駁龐雜的人文典故。冬至節沒有太多妙趣橫生的傳説,幾乎還保留着這個節日原初狀態的單純節令的意義。

小的時候最怕冬天,因為缺吃少穿。冬天綿延不絕的冷,一寸寸地侵蝕着肌膚。從手上到腳上,到處有冬天的風雪在身體上雕刻的痕跡。每每從街上瘋跑回來,羨極了父親圍在一個粗大的火爐旁吃着母親給做的飯菜。聽着火爐上,茶壺發出咕咕的聲響,看着從壺嘴裏冒出的輕煙,家由於有了父母的存在變的温暖而實在。

我只是看到父親圍着火爐的温暖,卻不曾見父親五更趕上膠皮車,到二十多裏外的地方為拉煤的寒冷。聽母親説,父親要在凌晨四點左右就套上大馬車去拉煤。一直要到下午四點左右才能回到家中,父親是在一天中最冷的時光行走在路上,辛苦在路上,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感受到。而我也只是目睹到父親的温暖時光。父親是個趕車的把式,趕的那種一主三副的車,就是一個駕轅的馬,帶三個邊套騾子。那時還是羨慕父親坐在車上的威武,是不是就是今天開大奔的感覺。父親頭帶一個狗皮帽子,身穿羊皮大衣,雙腿站在兩個轅條上,長鞭一甩,那個威風。

少不更事的我,那知父親所受的寒冷和罪過是別人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為了我們兄妹成長,父親從來沒有説過一聲的苦道過一聲的累,那時的冬天是那麼漫長,以至到如今,我腦海裏對父親夏天的形象幾乎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一想到父親便是冬天裏的父親。如今,父親已是八十開外的老人了,他很怕冷,也就在剛入秋的時候,父親就早早地穿上了棉衣。一次我問父親,年輕時起早貪黑的趕車,你沒有覺過冷嗎?這時父親總會笑笑説,顧不的冷。是啊,真的是顧不的。那有時間去感覺天的冷暖呀。

於是,一直在心裏拒絕去讚美冬天,包括與冬天相關的梅花和白雪。寫過關於雪的散文發表在陽泉日報上,是二十年前的事,通篇沒有一句是讚美雪的,大概反其道而行,博的了編輯的青睞,因為,寫雪必是溢美之詞,像我這樣的寫法少,編輯遵循百花齊放的方針就編髮了,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而今,我急急的盼望冬至的到來。與吃文化無關,也與孝文化無關。與之相關的是這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杜甫詩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陽生,每當在冬至來臨時,我便早早的'默唸這一句。儘管我知道,冬至也就是寒冷的開始,但是我依然從心底感受到陽氣從地層下滾滾而上的氣勢。彷彿聽到地下的萬物在湧動,河流潺潺,樹木發芽,春天的腳步也便發出了鏗鏘聲響。

冬至,將至。瑟瑟寒風裏,葉落蕭蕭,我只是單純的顧念住在我心裏的那些人的安暖,一如你們顧念我的安好!再次,默唸,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的作文1000字 篇2

水餃,對現代人來説,是最普通不過的美食,想吃又懶得做,就去超市裏買現成的,各種餡的應有盡有;偶爾有功夫,有興致,自己動手和麪、調餡,忙活個把小時,味美的水餃也就到口了。即使天天吃餃子,也不是什麼稀罕事,然而,面對今天的餃子,我總感覺沒有小時候冬至母親包的水餃香美,我還是時常懷念小時候冬至母親包的水餃!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初期,物質生活相對匱乏,從八月十五到冬至,伙食的品種單調乏味,整天吃得是少油無鹽、近似水煮的蘿蔔、白菜,在不年不節、不來客人的時候,是很難吃上一頓水餃的,所以對於好幾個月沒有吃過餃子的我來説,冬至那碗熱騰騰的餃子便是一種莫大的誘惑。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樂府詩集有詩:“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今天的人們似乎並不太把這個節日當回事兒,尤其是年輕人。然而,在古代冬至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古人對冬至的説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也就是説,從冬至起,白晝逐日加長,黑夜一天天縮短。晝陽夜陰,天陽地陰,故曰“冬至”。過了冬至,各地氣候都將進入最寒冷的時節。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因此,人們常把冬至作為寒冷時節到來的標誌。甚至有“冬至大似年”的説法。

我們老家有過冬至節的習俗。俗話説:“冬至餃子夏至面”。説得是過冬至,要吃水餃;過夏至,要吃涼麪。我的母親是勤勞的。從我記事起,記憶裏無不都是母親忙碌的身影。父親在外地工作,家裏裏裏外外一攤子事就落在了媽媽肩上。可即使母親再累再忙,家裏再拮据,冬至這天母親也要把全家人聚在一起,讓家人吃上一頓熱乎乎、香噴噴的水餃。

離冬至還有好幾天,我就天天盼着吃餃子。冬至這天放學回家的時候,還沒進門,聽到家裏傳出剁餡的聲音,心裏就充滿了快樂。沒有肉,母親就包白菜豆腐餡、韭菜雞蛋餡、蘿蔔粉條餡,不論什麼餡,經母親的巧手調製,香味便四溢開來,引得我直咽口水,一個勁地纏着母親問,什麼時候能吃?母親説,等你奶奶來了就吃。母親包的水餃也與眾不同,看起來像混沌,但比混沌大,皮薄肚大,母親説叫“貓耳朵”。每次在奶奶和父親到家前,母親已經把“貓耳朵”煮進大鍋裏,當他們洗淨手坐在桌前時,熱氣騰騰的水餃就上桌了。照例是奶奶碗裏的水餃最多,照例是父親母親碗裏的最少。有一次心急的小弟看見水餃眼饞,抓起一個就往嘴裏送,燙的來不及品嚐,就咕嚕一聲嚥了下去。哥哥打趣問他:“餃子什麼餡啊?”小弟憨憨地回答:“我還沒嚐到什麼餡就嚥下去了”。圍坐在一起的全家人鬨堂大笑,笑聲和着水餃裊裊的熱氣在屋裏飄散開來,母親笑的流出了眼淚。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母親已經過世了,我們兄妹六人也都人到中年,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兒女,可母親冬至那碗熱騰騰的水餃依舊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每逢過冬至節,我們也會和母親一樣,再忙也趕回家,一家人圍坐着,有説有笑地包一頓水餃,傳承這個古老的習俗,讓兒女感受到那股濃濃的親情。母親冬至那碗熱騰騰的餃子對兒女來説,是世上無與倫比的美味,因為它包進了母親濃濃的愛和殷殷的情。

冬至的作文1000字 篇3

“百花開而春至,百川匯而夏至,百草黃而秋至,問候來而冬至.”朋友的一條短信提醒了我,冬至,將至.

老人説:過了冬至就是年.當然了,到了這把年紀自是不會再急急的期盼年的到來了.如果説不介意老,我還沒有那麼豁達.但是,是不是真的畏懼老呢?倒也不是.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誰能耐規律幾何?我還不至於愚腐到此.

現在的節日過的實在純粹的不多.作為傳統節日,冬至節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歲末時節。與其它傳統節日不同的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竟然沒有滲入大量的、斑駁龐雜的人文典故。冬至節沒有太多妙趣橫生的傳説,幾乎還保留着這個節日原初狀態的單純節令的意義.

小的時候最怕冬天,因為缺吃少穿.冬天綿延不絕的冷,一寸寸地侵蝕着肌膚.從手上到腳上,到處有冬天的風雪在身體上雕刻的痕跡.每每從街上瘋跑回來,羨極了父親圍在一個粗大的火爐旁吃着母親給做的飯菜.聽着火爐上,茶壺發出咕咕的聲響,看着從壺嘴裏冒出的輕煙,家由於有了父母的存在變的温暖而實在.我只是看到父親圍着火爐的温暖,卻不曾見父親五更趕上膠皮車,到二十多裏外的地方為拉煤的寒冷.聽母親説,父親要在凌晨四點左右就套上大馬車去拉煤.一直要到下午四點左右才能回到家中,父親是在一天中最冷的時光行走在路上,辛苦在路上,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感受到.而我也只是目睹到父親的温暖時光.父親是個趕車的把式,趕的那種一主三副的車,就是一個駕轅的馬,帶三個邊套騾子.那時還是羨慕父親坐在車上的威武,是不是就是今天開大奔的感覺.父親頭帶一個狗皮帽子,身穿羊皮大衣,雙腿站在兩個轅條上,長鞭一甩,那個威風.少不更事的我,那知父親所受的寒冷和罪過是別人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為了我們兄妹成長,父親從來沒有説過一聲的苦道過一聲的累,那時的冬天是那麼漫長,以至到如今,我腦海裏對父親夏天的形象幾乎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一想到父親便是冬天裏的父親.如今,父親已是八十開外的老人了,他很怕冷,也就在剛入秋的時候,父親就早早地穿上了棉衣.一次我問父親,年輕時起早貪黑的趕車,你沒有覺過冷嗎?這時父親總會笑笑説,顧不的冷.是啊,真的是顧不的.那有時間去感覺天的冷暖呀.

於是,一直在心裏拒絕去讚美冬天,包括與冬天相關的梅花和白雪.寫過關於雪的散文發表在陽泉日報上,是二十年前的事,通篇沒有一句是讚美雪的,大概反其道而行,博的了編輯的青睞,因為,寫雪必是溢美之詞,像我這樣的寫法少,編輯遵循百花齊放的方針就編髮了,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而今,我急急的盼望冬至的到來.與吃文化無關,也與孝文化無關.與之相關的是這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杜甫的詩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陽生,每當在冬至來臨時,我便早早的默唸這一句.儘管我知道,冬至也就是寒冷的開始,但是我依然從心底感受到陽氣從地層下滾滾而上的氣勢.彷彿聽到地下的萬物在湧動,河流潺潺,樹木發芽,春天的腳步也便發出了鏗鏘聲響.

冬至,將至.瑟瑟寒風裏,葉落蕭蕭,我只是單純的顧念住在我心裏的那些人的安暖,一如你們顧念我的安好!再次,默唸,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的作文1000字 篇4

早上七點了,暗藍的蒼穹只隱隱露出一線魚肚白。新月如眉,遙掛在疏桐上。

天亮得格外晚,這也難怪,今天是個特別的節氣——冬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通過土圭(最古老的計時儀器)來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公曆12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

冬至為“進九”之始,但還不是最冷的時候,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是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節。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在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是吉日,值得慶賀。

從周代起就有相關的祭祀活動。《周禮·春官》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還相互投刺祝賀。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民間廣泛流傳着‘冬至大如年’的説法。據清人筆記《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混沌”與“餛飩”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申為,開闢天地,打破混沌。相隔百年,老北京冬至的飲食習俗已不同清代,倒有這樣的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每逢冬至,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團團圓圓,其樂融融。

在冬至節令吃食方面,南北方也有所不同。江南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米,而蘇州人則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用糯米粉包成團,稱作“冬至團”,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其團圓之意。蘇州還有在冬至吃餛飩以紀念西子的民俗。蘇北人在冬至是要吃湯圓的。

從中醫養生方面看,在冬至前後做冬至灸(又稱三九灸),可調理身體治未病,對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以及“陽虛型”疾病,如膝關性關節炎、老寒腿、虛寒型胃痛、慢性腹瀉、腰痛等都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冬至灸是灸療和“時間療法”相結合的一種中醫特色保健方法,冬至前後是最佳時間。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之後白天慢慢變長,此時“陰極—陽生”,從這天開始,陰消陽長,陽氣生髮。冬至灸可順應自然界陽升之氣,天人合一,激盪體內陽氣,驅寒邪外出。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這也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體現。冬至灸可適用於任何年齡段人羣,其中又特別適合“陽虛”體質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zi/mlod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