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500字作文 >

趕耖作文1500字

趕耖作文1500字

耖,是啥玩意兒?估計八零後出生的人,見之漸少。如果知道耖有些什麼用處,那就更是少之又少。

趕耖作文1500字

《農政全書-農器》這樣給耖定義:“高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有利穀物生長,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節;春播作物播種後需要雨水才能保證出苗率高。一般本節氣降雨量為70~80毫米,日平均氣温14~18℃。此時,正是農村準備割麥、插秧、種棉的大忙季節。

在我們老家丹水,村民們開始侍弄水田,要一犁,二耙,再犁,而後耖平,就可以插秧了。趕耖是插秧的前奏,是收穫的序曲。牛行耖動,激起滿田疇的濁浪,在洋溢着泥土的清新氣息裏,萌動着村民們對豐收的期盼。

趕耖還是那時大集體,老水牛在春日裏最後一趟苦役,往日經驗告訴它,趕耖,耖完水田,馬上就是一個漫長休閒假期了,下一次勞作要待到秋後。何況相比犁、耙來説,耖田也省力多了。因此,一條條老水牛“不待揚鞭自奮蹄”,撒着歡兒,濺起的水滴被旋舞的牛尾抽打成漫天的水霧,折射出陽光的七彩,像是給身後的耖罩上了一件華美的霓裳。

也就是到了這個季節,生產隊那些耕田、掌犁、趕耖的老把式們,肩扛農具、牽着大水牛,站在田埂上扯起粗獷的嗓門:

“開秧門嘞……”

頓時將春日原野上吼出一道亮麗的風景。

曾記得那時,我還是很小很小,被原野春日那一道亮麗的風景給陶醉了。

坐在田埂上的我問趕耖的配二爺:

“這塊田犁過、耙過,泥塊已經很鬆軟了,為啥還得耖呢?”

配二爺指指深淺不一的水田,意味深長地説:

“因為它還不平。這耖就是對付這些‘不平’的。”

那時的我似乎明白了,田地不平,水流低處,高處乾涸,山裏水稻抽穗揚花的時節,極易遭旱,高處的禾苗就會因缺水而旱死,收成便不能保障。那一天我從配二爺眼裏讀出了對耖的尊崇。

再説這配二爺對耖更是敬畏有加,這位在水田裏摔打了一生的漢子,愛惜農具勝過愛惜自己身體。一次,在驅牛使耖的機耕路上,一聲汽車的鳴笛,讓牛發了瘋,狂奔起來,此刻最明智的做法是放手撒韁,聽之任之,但他沒有這樣選擇。為了挽救牛和農具,他受傷了,更讓他受傷的,卻是弄彎的耖齒和折損的橫柄。那一次,我從配二爺的呻吟裏,聽出了他對待農具宗教般的虔誠。

我們後來從老一輩的血脈裏繼承了對農具的`痴情。如今,當這些傳統而又落後的生產工具不得不羞赧地蓋上面紗,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時。他卻執拗地擎起朝拜的旗幡,唱起送行的悲歌,更像是一種痛心疾首的呼喊,也是一種飲水思源的禮讚。唯一讓他不安的是,他只能用膚淺的文字去表達這種尊崇和敬畏。讓他欣慰的是,他能夠讓這些農具安靜平和地出現在他的文字裏,接受朝拜。

在他眼裏,耖不僅僅是一件農具。

犁有鏵,耙有刀,耖有齒,稜錐形的耖齒更是鋒利。它是農民啃向土地的牙齒,宣泄着自己求生的本能,對自然如此,對那不平等的社會意識形態亦是如此。在中國革命初期的血雨腥風中,不乏用耖齒為武器的先例,一羣衣衫襤褸的農家子弟,手執耙刀耖齒,揭竿而起。那支樸實無華的耖齒,當其插入敵人胸膛的時候,一定不似農具時的温順。

耖,雖沒有犁那樣精緻,也沒有耙那樣威風,卻在簡單中透着秀氣,一如它的功效:進行着犁和耙不能完成的精細,將插秧的稻田作最後一次平整。

好多年後,在一次不經意之間,我又看到了這種現在少之又少的農具——耖,再一次回憶起了那次我坐在田埂上與水田裏趕耖的配二爺的那次對話:

“耖是專門對付那些‘不平’的。”

對呀!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平”的事是太多太多啦。如果生活中的人們能夠自覺秉持“耖”的那種精神,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專門對付那些生活中的不平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平”、“公正”就會普惠人世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wubai/wr09q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