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自然作文 >秋風作文 >

精選秋風作文錦集五篇

精選秋風作文錦集五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風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秋風作文錦集五篇

秋風作文 篇1

又是一年秋來到,黃葉飄飄,秋風蕭蕭。也不知過了多少個重陽節,多年來在九月初九老人節到來的日子。思緒飛揚,如這飄零奔跑的殘枝敗葉,有生機勃勃,就有葉落歸根。

兒時是念着古詩歌長大的,啟蒙時期一些認知最早也來自於古詩。父親的柳條書筐是兒時神祕的樂園,裏面不乏祖上載下來的古代的線裝老書,什麼四書五經、唐詩宋詞,應有盡有,還散落在塵埃角落中不少戲本,無人問津。天長日久,潮濕發黃,書頁一揭開就碎,我們也不懂,也就懶的去揭開。

兒時的啟蒙是離不開那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唐詩的。九月初九還沒到,秋後天涼,就常在家扒那些別的孩子難以見到的古本。唐朝是古詩歌興隆的時期,流傳千年,我欽佩文學藝術的生命力竟這樣厲害。最早讀到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讀一番,仿照老學究的樣子,揹着手,來回踱步,沉吟一番,搖頭慌腦,非常滑稽。

少年時期,對歷史故事最熱衷,迫不及待的讀,對傳體非常喜歡,如飢似渴,不厭其煩。讀了《三國演義》、《水滸》、《隋唐演義》、《岳飛傳》、《楊家將》等,喜歡的不得了。自幼喜歡古詩,散見於書中的詩歌非常愛好。常拿紙筆隨手記錄下來,天長日久,就貼滿了居住房屋子的夾板紙牆。睡前就瞥一眼,一副陶醉而滿足的神態。喜歡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最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沉默不語,慢慢品位,似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會晤這位文武雙全的奇才。

歷代文人墨客鍾情於秋的韻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也是古人深刻的體會。縱覽洋洋大觀的宋詞,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堪為精品,其淒涼哀怨的風格,透露出風雨飄搖的時代的縮影。“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相約西樓頭,人比黃花瘦的意境成為畫龍點睛之筆,風雨千年,感天動地,廣為傳承

父親的書箱帶有濃郁的文革色彩,有很多版本的馬恩列斯毛的著作,八十年代初期還完好無損,裏面的墨香還能聞到。解放後的幾十年毛主席的詩詞翻印很多,風靡一時。文革時期就更加時髦,“紅寶書”語錄、著作和兒時歲月的最高知識司空見慣。我們孩子們是當耳旁風,左耳進,右耳出的,也管不了,也記不住。老師也拿我們乳臭未乾的孩子們無可奈何,在大人面前裝模作樣念幾遍,就過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本紅皮的毛主席詩詞,忘記了是那一版的。大約是67年印刷的,扉頁的毛主席彩色照片,栩栩如生,可親可敬。不乏毛主席詩詞手跡的影印,奉若至寶,別人借是不捨得的。眼饞的孩子只能來家看,不允許拿走。哥哥、弟弟、我就常在寒假、暑假或雨雪天偷偷讀,想來想去非常温馨。印象最深的是主席寫於1929年秋天的《採桑子·重陽》,成為千古絕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讀後,彷彿身臨其境,想起主席艱苦的戰鬥歲月,壯志凌雲的胸懷大志,如滾滾黃河水,濤濤長江浪,似千軍萬馬,氣勢磅礴。

1987年的重陽節,適逢登泰山。小學時就非常羨慕聞名於世的東嶽,讀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迫不及待想躍躍欲試。古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流傳千古,很想體味一番。登山途中,挑山工一步一搖的挑着顫悠悠的扁擔挑子從身邊擦身而過,寬闊的臂膀,黝黑的臉膛,輕鬆的步履,含笑的神情,迷醉了遊人,震撼了艱難跋涉的我。心目中充滿活力,充滿遐想,彷彿他們就是泰山的脊樑,這肩上的擔子就是這風雲變幻的世界、陽光明媚的日子。

九月初九,泰山香火裊裊。從紅門魚貫而入的人流,如水向山上流淌。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十八盤,人流如織。遙望聳入雲霄的南天門,高不可攀,氣喘如牛。驚詫一番,不經意間,一個個白髮小腳的老人匆匆而過,沒有唉聲歎氣,眉目間是喜色一片。手中的黃紙,吹開了角,顧不上抿一把風吹亂的花發,毅然步履匆匆。驚詫、驚愕、驚駭、驚呼充斥着我,目追老人,我步履維艱,感到汗顏。

兒時,奶奶講的最多的還是她畢生都未曾去過的泰山。奶奶叫泰安山,講述了封神榜封神的故事,什麼泰山神、碧霞元君、泰山奶奶、求子泰山,風調雨順、姜子牙等。聽的耳朵根子都長了繭,九月初九爬泰山求神靈保佑等。奶奶教我們的童謠中就有:泰安山,十八盤,一口氣,數不完,數完了,變神仙。

小時候,就迫切想變神仙,享福是望洋興歎的。按照自己的唱法唱一遍,奶奶説:不算。只能唱:嘎拉嘎拉一盤……如登泰山一樣,十八盤是一盤盤攀登的。當然也就一口氣不等説完,就憋的臉通紅了,老少樂的大笑。

又是一年重陽到,黃葉滿天飄。風雨飄揚大半生的老人,如同那嚮往多年的泰山,會含笑登攀,無限風光在險峯就藴涵着很多人生的期盼。

秋風作文 篇2

回眸唐朝,滿眼的流光溢彩,似一朵雍容華貴的牡丹;回望宋朝,滿眼的歌舞昇平,滿園的胭脂水粉,似一朵誘人人的玫瑰;近睹清朝,滿目的瘡痍,滿地的殘敗,似一朵經霜而調的菊花;唯獨有那春秋,滿耳的鐵鼓錚錚,滿目的金戈鐵馬,帶着悲壯和豪情,就像那不畏寒冬,鐵骨錚錚的青松。我想:那時的人,一定都是豪放悲烈的;那時的精神,一定都是豪情萬丈,氣吞山河的。

豪放的人和豪情萬丈的精神,悲壯的生活和氣吞山河的壯舉,我想,這就是那春秋時代人們的家園,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家園。春秋家園——灑淚祭血,揮淚盈胸,氣吞山河的春秋風骨。

古人説:“春秋無義戰”。他們認為那些相互的`征戰,廝殺,都僅僅是為了滿足公侯們的私慾。確實,因一已之私而導致天下戰亂的確是不可取的,但是,春秋真的無義站嗎?從現代看來,正是由於他們的戰爭,才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促進了文明的傳承。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啟示,是熱血的春秋風骨;那一將功成萬古枯,一夜成而萬民敗的慘淡,是冷血的春秋風骨。冷與熱的交織,血與血的匯聚,支撐了一幅氣勢輝煌的畫卷,匯出了那幾百年的輝煌。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春秋風骨的脊樑,雖然討伐不斷,但“分久必合”的大一統必然會天下大治;孔子的“仁義”思想史春秋風骨的身軀,雖然馬革裹屍,但盛世來時必然會出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一及人之幼”盛世局面。

春秋時期的人並非不怕戰爭,畢竟流離失所,身死疆場,但他們有春秋風骨的支撐,春秋家園是他們堅強的後盾。他們堅信:“優美的舞

蹈多在奇險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些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舉的犧牲中”。他們願意以自己的攻伐與戰亂,來換取後人的太平盛世,和天下一統的大治。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亙古千年的春秋風骨默默地傳承,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第一個精神家園,我堅信,他會永遠的成為整個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

春秋風骨靜靜地延伸着,延伸到通向新時代的路上……

秋風作文 篇3

初秋時節,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繡在一塊綠色大地毯上的燦爛斑點,成羣的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着,吮吸着花蕊,辛勤地飛來飛去。國慶放假期間,太陽還像個老大老大的大火球,光線灼人,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家裏還得靠空調、電扇來降温,一點都不像秋天已經來了。

從7日開始,忽然間天氣大變,雨就下個不停。一顆顆豆大的雨點兒落在地上。轉眼間,雨珠密集了,好像一個雨簾,從天而降,掛在了空中。雨一直下着下着,到了晚上還下個不停。我睡在小牀上,凝神聽着,那清新的雨聲就像迷人的音樂一樣浸入我的耳鼓,朦朧中,我逐漸睡着了。直到第二天,媽媽把我從睡夢中叫醒,“哇~~,雨下得更大啦!”原來是颱風和冷空氣“惹得禍”,沒有接到學校的通知,只好撐傘坐在爸爸車後去7路的公交車站,積水的路上泛着水泡,像大地睜開一雙水靈靈的眼睛,眨着眨着,笑眯眯地看着我。到第二醫院門口,公交站口,半條馬路已被大水覆蓋,上車的人都只能涉水而過。到了學校,我的人彷彿似一隻“落湯雞”,衣服、褲子全濕了。水滲進了鞋中,小腳丫在濕的鞋中,整整泡了一天,真的有點難熬。放學了,雨還是下得那麼大,好像天上的神仙把一盆清水碰翻了,傾瀉下來,地上濺起了水花,白花花,煞是好看。放學了,風大雨大,連雨傘都撐不住,到了車站,傘檐已經翻上,成了電視天線塔,在車上,不管是大人還小孩,渾身都濕漉漉的。

我喜歡雨的清新、舒爽;討厭雨的囂張、瘋狂。搞的我渾身濕透,下車後打了個寒噤。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反正已是“落湯雞”,不管地上積水有多深,乾脆淌水回家吧!

秋風作文 篇4

廣東的氣候,其四季是不太分明的,很多時候到了立秋的節氣卻還是盛夏的感覺。只有到國慶節後,來了一陣小北風將酷暑趕走,身體上有了清涼的感覺,人們才認定秋天的到來。

秋冬進補,幾乎已是珠江三角洲人的一種習慣。在北風徐徐飄起的時候,走在大街上,偶然碰到熟人、朋友,人們就有提醒般的打招呼:“喂,秋風起了”。“哦,秋風起,三蛇肥,是該去賀一賀了”。這裏所謂的“賀”則是碰上一杯的意思,於是人們象扯起了久未萌動的筋,就嘗試着約上三五知己或一兩家人,弄點小酒去食蛇賀秋了。

民以食為天是不變的古訓。可能是廣東歷來地少人多的原因,於是在食材的開拓上,人們是挖空心思來物盡其用的。因此,這裏的餐桌之上,鳥獸蛇蟲,皆可入餸。人們藉着“食在廣州”的口號,以氣壯山河的姿態將吃的問題弄得繁花似錦。

廣東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蛇的,已很難考證。但從我懂事的時候起,我們村的人就以蛇為食。人們口中相傳,吃蛇的最大好處是壯腰鍵身。特別是夏收夏種來臨之際,如果能用些許藥材燉上一條“飯鏟頭”或“金國帝”,這一季的割稻插秧就會遠離了腰痛。

那時的鄉下,生活雖不富裕,但由於草木豐盛,人們不時都會在竹林旁或蔗地邊捉到蛇的。於是燉蛇開餐是常有之事,村裏人的老辦法是再殺只老母雞配些藥材隔火而燉,便美其名曰“龍鳳配”。人們耐着性子,經過三、四小時的炮製,讓那杞子、杜仲、牛大力等特有的香味滲入了燉肉之中,蛇肉的強纖維也在高温中軟化,於是一鍋肉湯皆美的蛇煲就製作完成了。當然人們絕不會忘記打兩斤“五加皮”來助興。由於這種食法味道極好,健身作用明顯,頗受鄉民的推崇。人們經常眾口一詞的認定:蛇無足而行,是因為它的腰了得,吃啥補啥是符合中醫以形補形的要義的,這也是我對於食蛇的第一印象。

相對來説,佛山人時興食蛇,應該在九十年代間。因為那時有了人工飼養,它的價錢已經不貴。只是餐館和食肆就要考驗老闆們的智慧了。果然,順德龍江的集北村就有了路人皆知的“水蛇粥”開門攬客。由於水蛇較其它蛇類廉價,它符合了人們的消費傾向。加上秋冬時節的水蛇,幾乎滿腹具是玻珠大小、黃橙橙的蛇蛋,用它來熬一鍋粥,無論如何它色香味都是一流的。於是人們便結伴駕車,乘興撲向二十公里外用竹子在魚塘上搭起的大排檔,落菜單叫上幾斤蛇,用蛇蛋滾一鍋“沙鍋粥”,然後弄一味“椒鹽蛇碌(寸狀)”,一味“美極蛇碌”,再炒上兩個即摘青菜,一兩百多塊錢就能讓你捧腹而歸。由於“水蛇粥”價廉物美,加上氣高人爽,集北村的傍晚,其路口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人們在餐桌上的行為,表面上是一種飲食文化,但由於藥膳同源的理念,人們在不自覺之間就關注到自身的健康。在飲食的過程中,那些不經意的交流也增加了人們對蛇的認知。如蛇毒對血栓有顯著的療效啦;蛇膽除了鎮咳外對男性的健康更有補益啦;蛇油膏對燙傷灼傷有特效、下廚遭油星爆到一抹即愈啦。而且,偶然還能聽到有人議論柳宗元時人們就用蛇來“愈大風”、“治攣踠”,真是不一而足。在這裏,顯而易見的是,通過飲食來調和身體,以彌補因盛夏揮汗而造成電解質的流失,充實軀體,則是同仁們的心照不宣。

其實遠古的時候,人類的食物鏈本是素食的,但自從有了火之後,人們就跟葷食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了文明的社會,烹調便成了人們享受美味的重要途徑,食療養生亦成為了當今的一種時尚。有誰能説,美食不是人皆垂涎的呢?我就記得那年來了幾位北方的朋友,我就帶他們去吃蛇,當初臨餐時雖然也顯懾懾之狀。後來一經嘗試,其味道不錯,於是便精神大振。後來我再帶他們去吃貓,這些客人們已經興致勃勃了。直至有一天,他們見到有一處大排檔有“燜田鼠”的小廣告,卻主動提出要去嘗試這個東西。我問他們:“不怕嗎?”他們卻拍着肚子説:“我這裏已經有了蛇,而且還有貓,耗子嘛,不怕啦!”

説到“怕”,蛇的樣子是會令到好些人害怕的,因為有些蛇含有能讓人致命的毒性。而我們的先輩在這毒物的面前迎毒而上,去嘗試蛇的味道,應該説是有膽量夠勇敢的。他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比,那才是真正的敢為天下“鮮”的人。當然,在飲食的問題上光有膽量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智慧和辦法,才能將其炮製成為眾人嚮往的東西。頂級的烹飪手段是美食唯一的支撐。離開了它,一切都將成為空談。為此,讓我常常記起那年的秋天往廣西跑邊貿,我們到了盛產海蛇的北海市,當地的供銷社主任老謝,曾把我們領到一處頗具特色的“邊爐”食店,去品嚐北部灣的“蛇鍋”。那店主將一米多長的海蛇去頭剝皮除髓後,然後將蛇肉起出,用那些蛇骨入鍋做了湯底,然後把蛇肉用刀背橫向將其纖維敲斷,再貼上項雞雞肉的薄片,這時你夾着這合二為一的東西往湯裏一焯,再點上葁葱調料來吃,那種鮮美的味道真令你難以忘懷而歷久垂涎。

由於那裏的海蛇特多,價錢也十分便宜,那十多天的生意之旅,我們就沒少到那裏去幫襯。不用説,那時的我們都被那海蛇滋得棒棒的。以致臨走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去買一捆才20元/斤的海蛇幹回家,以作送人或為泡酒之用,成為後話。

蛇,過去也被稱之為“長蟲”,幾十年之前很多地方的人是絕對不敢拿來吃的。但經過時代的變遷,現在已經完全改觀了。食固然之,而養蛇致富亦到處可見。可以説那毒如蛇蠍的東西,今天已經成為了人們創業致富的一種途徑。在交流廣泛開放包容的社會中,它已經極大地豐富着我們的生活,並推動了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秋天,是一個迷人的季節,它情感繚繞,灑脱得沒有了春的倦、夏的燥和冬的寒。但人們心中,卻不斷滋生着對日子的期許。看看近期網上的熱烈,作者們在唯美地寫着秋,使我們已經被賞秋的氣氛包圍,並深陷其中。而我,在秋光無限的時刻,不意糾纏了在那舌尖的感覺之中,似有悖時之嫌。不過,食物對於生存來説它確實是至高無上的,而美食對於食客的誘惑也是食無止境的,看看香港的蔡瀾不遺餘力的四處奔走搖旗吶喊,便知美食的魅力所在。目下入秋了,蛇肥了,同仁們就堅定一下信心,去美餐一頓吧。興許它還真的能幫助你消除消除那些被動吸納了的毒素,將身體的本源扶正一下,豈不也樂善快哉一番。

秋風作文 篇5

秋天來了,樹葉黃了,漸漸的落了下來,人們都穿上了長袖的衣服,車子少了,風也大了,天越來越冷了,小草被秋風吹睡了,樹葉被秋風吹落了,玉米被秋風吹熟了,稻田被秋風吹黃地。

春天是綠色的,夏天是紅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可秋天是彩色的。

啊!秋天真美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ranzuowen/qiufengzuowen/om4nd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