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自然作文 >春天作文 >

【精華】立春作文400字四篇

【精華】立春作文400字四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立春作文400字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立春作文400字四篇

立春作文400字 篇1

我的家鄉在襄樊的一個小縣城裏,這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一個居住的好地方。

家鄉的周圍羣山環繞,樹木茂盛,一排排樹木就像一位位士兵在山上站崗。立春到來,樹木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一陣微風吹來,樹木好像在和我們招手,炫耀它的年輕、美麗。樹上的小鳥有各種各樣的,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好像在談論這迷人的美景。樹下有青青的小草,就像立春的.眉毛。草叢中散落着一簇簇可愛的小花,星星點點,有紅的、百的、黃的、紫的、藍的、粉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花兒爭芳鬥豔,蜜蜂也不甘寂寞,在花下嗡嗡的鬧着,五彩的蝴蝶不時的也來湊熱鬧,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山下的田野了,金黃的油菜花像鋪了一層黃地毯,綠油油的麥苗襯托的油菜花更漂亮了。

田野旁邊的小河緩緩的流淌着,河水清澈見底,綠色歌唱家青蛙在呱呱的唱着歌。河兩岸的蘆葦在風中鞠着躬,就像在對岸邊的人致敬。

我的家鄉真美啊!我愛我的家鄉!家鄉的人們也非常熱情、善良,就像這裏的山和水一樣美麗。有機會希望外地的朋友來做客哦。

立春作文400字 篇2

今天,我十分開心,因為我看見了立春後的第一場大雪。

早晨7點多鐘,我正準備起牀,看到天空中下起了鵝毛般的大雪。不一會兒,仿拂是誰在撕下大片大片的棉絮,把柏油路蓋了個嚴嚴實實;少數落了葉的樹,成了一棵棵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向天空伸出了一雙雙銀色的“手臂”。還沒落葉的樹木,用它們大大小小的“手掌”,託着厚厚的積雪層層疊疊,千姿百態,就像無數盛開的花朵;高樓大廈的房頂上,堆積了厚厚的雪堆,好想房頂穿過了雲層,變得高聳入雲了。

頓時,原來寧靜的城市熱鬧起來了:除雪工人們用鏟子把雪弄到馬路邊上,好讓車子通行;小孩們正在雪堆裏打雪仗。瞧!這邊的小朋友剛想展開攻擊,那邊的小朋友已經把雪球投過來了,讓人措手不及。看到這些情景,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慢慢的,雪停了。我心想:立春雖然沒有春天那樣美麗,那樣生機勃勃,但立春能給人門帶來充實和快樂。我喜愛象徵新生的春天,但我更愛立春那場美麗的大雪。

立春作文400字 篇3

上午和爸爸母親出去逛街,外面很暖,我們都穿着棉服還有些微微的熱。

“快要立春了吧,這麼暖和?”母親問。

其實今天是立春。晚上我和爸爸母親出去吃飯的時候,請我們吃飯的那位阿姨點了春餅。

哦,我們終於熬過了寒冷的冬季,即將迎來温暖的春季,不由心裏大喜。你想,陽光明媚,春風拂面,小草開始發芽,萬物生機勃勃,該是多麼讓人欣喜!

飯店的服務員端上春餅。原來它是荷葉餅,它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以揭成兩張,即使不是立春,母親也經常做給我吃的。

“為什麼要吃春餅呢?”我心裏想。

晚上回家,我在電腦上查了一下關於立春的習俗。原來在民間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唐代人已經開始試吃春餅了。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古代的時候要貼春貼又稱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時就很盛行。

呵呵,原來古人迎接春天,比我們要浪漫得多。

立春作文400字 篇4

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説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ranzuowen/chuntianzuowen/3jjm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