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2篇)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2篇)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

什麼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2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

作為院拓所接觸到的第一門課程——中國茶藝。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只知道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只知道喝茶有很多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認識了。在學習了整整一週的茶藝課程之後,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雖然中間換了幾位老師,但老師們都很耐心負責。老師一開始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着讓我們看視頻,然後親自給我們做示範。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

我家不是那種經常喝茶的家庭,在家幾乎沒有泡過茶。很多工具是上了這門課之後才認識的。例如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為茶勺;形狀是一個環形的鬥稱呼為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為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呼為茶瓶。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後,各種體會也慢慢隨着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老師給我們看的視頻,也讓我們知道了製作茶葉的過程需要多麼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勤勞的茶農從採茶,到殺青,揉捻,乾燥,每一個步驟都那麼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正是因為他們認真的工作和細心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在家裏喝上香氣撲鼻,熱騰騰的好茶。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藴藏着高尚的品質。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

後來,還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温就是用適當温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等。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各位老師的教學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風塵僕僕了一天,不妨用些許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品茶吧!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

這個核心就是唐代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以後宋代徽宗趙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靜”。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遠清真”。中國茶道傳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傳到韓國,韓國人提出了“和敬儉真”。傳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愛謙靜”。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曉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藝的核心。雖然都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養。不論是茶道還是茶藝。最根本的兩個基礎是“茶”和“藝”,故稱茶藝。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是茶藝的根本。茶就是科學泡茶,科學飲茶,使人們充分吸收茶葉的營養保健物質達到強身健體。藝就是把泡茶飲茶藝術化、人輕鬆愉快,達到精神上的養生。綜合茶道、茶藝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種形態。

陶:是指陶器。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來,古樸典雅,返樸歸真,迴歸自然,別有韻味。

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興紫砂。它起源於明,興盛於清。有形美、神韻,氣質高雅形態各異的特點。

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美稱。

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玲瓏剔透、泡茶可觀賞杯中的茶湯和茶芽,特別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的姿態。

無論是茶道還是茶藝表演必須具備六個條件,它們是茶、水、器、人、靜、雅。茶: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茶,但一定是客人最滿意的茶。

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飲用水的衞生標準定無異味,無雜質。

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壺金盃但一定要適合所表演的茶藝,要以茶定器。

人:是茶藝的主體,工農商學兵,三教九流,都能與茶融合,搞茶藝一定要文明、雅靜。

靜:品茶的環境要靜,這是進入茶藝境界的前提,茶道修養的環境。

雅:是茶室的環境佈置,是精神愉快的條件。

茶藝表演的好壞,通常有七條標準進行衡量和評判。

表演:表演要自然、規範、熟練、優美。韻律舒展流暢與音樂相符。

解説:解説詞與表演配合恰到好處,詞語使用恰當。聲音流暢、語言簡煉優美嫻熟,要用普通話。

茶湯:所泡茶湯符合所用茶的茶湯標準。如紅茶紅豔透明,綠茶清澈碧綠等。

搭配:服裝、服飾、髮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觀。茶具組合是否合理,與所表演的茶藝是否配套。

交流:表演人員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反映出整體的美感。

音樂:所配的音樂要同表演的茶藝相協調。音量大小適中,要優美動聽。

程序編排:整個表演自始至終的程序編排要科學合理,時間25分左右。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3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的生活裏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着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如下:

一、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後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兑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綠色的芽葉乾淨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緩身心,有種迴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相較於綠茶和花茶來説,於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製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後我發現,它是最能鍛鍊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時間多麼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裏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麼一種如春天般的温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於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製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在泡製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花茶的泡製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裏那些温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泡茶,最貴乎“心”。當然我也深知茶藝並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4

沒去茶業公司學茶藝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關於茶相關的知識,僅僅認為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經過這十幾天的專業學習,我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為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品質的昇華。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心境,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受益匪淺。茶藝並不只是單純的泡茶、品茶如此簡單。"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常識,同時也是寓意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這會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受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例如日本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需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成長是一種蜕變,茶藝的學習過程對我而言就是個蜕變的過程。除了享受茶水帶來的甘甜之外,還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靜的心境。茶道雖然在日本盛行,但卻是源自於中國,這讓我從中領悟到中國藝術的偉大和精緻。茶藝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對中國歷史和藝術的崇拜、尊敬和熱愛。

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藝培訓課程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5

自從學習,從事茶文化以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但我已深深愛上茶,每天都會泡上幾泡和朋友們分享,以茶會友。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揣摩它、理解它。

中國人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就是最好的體現,不像日本茶道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日常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活葱、桔皮、薄荷、桂圓、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水泡茶來喝。“茶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差距,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這裏、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禮,這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了對人要真心,顧客要真情,説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閒。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而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區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6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以及今後要從事茶銷售這一行業,報名學習了茶藝。

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現在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閲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閲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説,才是剛剛開始。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7

花藝茶道中茶文化是必要的,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的種類各式各樣,茶樹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屬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濕度高,光照適中,土壤肥沃的地方。中國茶葉產量很多,產地覆蓋20個省區。茶葉採集後必須進行的特定加工,包括揉捻、發酵、乾燥等,這些步驟決定了各類茶葉在色、香、味、形的質量。由於產地品種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出產了許多茶葉品種。依據製造方法和質量,大概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和花茶類。

泡茶是一門技藝,品茶則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享受,先説泡茶。泡茶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泡茶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描寫:賈母、寶玉、黛玉等一行來到櫳翠庵,妙玉親手泡茶待客,她為賈母用舊年積存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盛在五彩小蓋盅裏;而對寶玉、黛玉、寶釵更是另眼相待.泡茶用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裝入甕中埋入地下,今夏才開的”。茶具則全是古代的珍玩,其講究的程度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茶葉,是確保沖泡好茶的物質基礎。不同的茶葉具有不同的滋味和功效,因此每人可根據自身的喜好與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茶葉。茶葉的用量與用水要有一定的比例,否則沖泡出來的茶湯過濃過淡都不相宜。水,是茶葉滋味和內含有益成分的載體。茶的色、香、味和各種營養保健物質,都要溶於水後,才能供人享用。清人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説:‘茶情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須配以好水。茶具,能保持茶葉的香與味,襯托出茶葉的色與形,而且其本身往往還有藝術欣賞價值,因此是泡茶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尤其是用茶待客時,就更必須精心挑選茶具,以體現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茶具的種類很多、特點各異,常用的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等。瓷器茶具有白瓷和青瓷等品種,它不吸水,傳熱、保温性適中,白瓷茶具還能準確地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其外觀常繪有各種色彩的圖案和紋飾。無論是白瓷還是青瓷,都極有觀賞價值。紫砂茶具質地緻密堅硬,但有一定的透氣性,因此能保持茶的本色,夏天也不易變質,紫砂茶具傳熱緩慢,既不會燙手,又利於保温;尤其是造型千姿百態,藝術價值極高,近年來成了茶人和收藏者的新寵。玻璃茶具價廉、透明,用來沖泡銀針、碧螺春等名優茶,茶葉經浸泡後,在水中舒展、翻滾的情景,可一覽無遺,極具觀賞性。

説品茶。“品”字包含品評、鑑賞、仔細體驗茶給人帶來的精神和物質享受的意思。唐人寫的的“七碗茶詩”説:“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壯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眼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對飲茶的體驗可以説達到極致。除了第一碗是生理體驗外,其餘的均是心理感受,七碗茶喝過,他已經飄飄欲仙了。

品茶大致包括聞香、辨形、觀色、品味四個環節。

聞香分為幹嗅、熱嗅和冷嗅。即先嗅幹茶,幹茶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應在沖泡前進行。熱嗅是沖泡後嗅茶湯的香氣,花茶除了茶香外,還有不同的天然花香。冷嗅則在茶場冷卻後進行,這時可以嗅到原來被芳香物掩蓋着的其他氣味。

辨形是觀察茶葉在沖泡後的形狀變化,茶經水浸泡。逐漸恢復了鮮葉的原始形狀,一些原料細嫩的名優茶,芽葉在茶湯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茶沖泡後,芽葉在杯中沉浮起降,上下翻滾,煞是好看。

觀色主要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湯隨着茶葉內含物質的滲出,會不斷改變顏色,常是由淺入深;不同的茶類又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有的黃綠,有的橙黃,有的淺紅,有的暗紅等等。同一種茶葉,由於使用不同的茶具和衝飽用水,茶湯也會出現色澤上的差異。宋代貴白茶,使用黑色茶盞,以襯托茶色,這種因茶擇具的做法,也推動了茶具生產和製作工藝的發展。

品味是通過舌的味覺器官來感受茶的美妙趣味。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滋味,如有的濃烈,有的清和,有的鮮爽,有的醇厚,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8

下午剛走進愛心茶藝室,就被裏面的佈置深深吸引住了,想着會是什麼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呢?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坐下不久,老師就來來,老師一身紫色旗袍,穿出女性的柔美,有一種高雅的氣質,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開始是理論課,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茶對我們身體的好處,喝茶的必要性,茶相關的一些文化。茶是我們雲南最有特色東西之一,也是經濟支柱之一,我們作為一個雲南人,是不是應該瞭解茶、喝茶,來支持我省的經濟發展。我覺得非常的有道理,我們應該做個愛省的人。

老師其中提到聘禮必須要有茶,因為茶四季常綠,成年移栽後不容易存活,代表着一心一意、至死不移的愛情和承載者人們希望一對新人能白首偕老的美好祝願,這是多麼感人的意義呀!使我對茶又更多一層的理解。茶在生活中是很常見,它可以跟柴米油鹽放在一起,也可上到廳堂上招待客人,我們做人也要像茶一樣,下的廚房,上得廳堂。還有其中老師説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不光是追求,還有吸引,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它告訴我們人生不能一直追逐者別人的步伐走,盲目跟風,要懂得自我提升,要懂得創造自我品牌,你若足夠好,自然會吸引來別人對你的投資和心思,就像學茶一樣,不是隻有漂亮的人能學,只要你想,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我,變得越來越好,自然會變得漂亮和有氣質的。

最後開始實踐,老師先展示了一遍給我們看,然後就是我們自己操作,我們看着老師操作是如此的輕鬆,但是到我們的時候卻是錯誤百出,我們知道了泡茶要做好是如此不易,明白古人曾説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一句話的內涵所在。但是因為我們小組有一個茶學院的學姐,所以我們每個都學姐的指導下操作了一遍泡茶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錯誤,但是學姐從未失去耐心,我們的每一步,她都認真的看着,並細心的指導我們,糾正我們的錯誤,感謝認真負責的學姐。我們小組的人也特別好,到後面,其它小組開始蠢蠢欲動,我們小組不為所動,繼續泡茶。甚至到最後,其它小組的人都走了,但是我們小組的還剩倆個沒操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提要走,都是一直等到了所以人操作完,才起身收東西要走,這既表現出了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人不能太自私只顧自己,不管別人,這樣可能會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感謝小組中每個的不放棄,不拋棄,尊重每個人。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9

從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卻都是基於簡單的生理需求,就像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添衣一樣,雖然對於茶道一直心嚮往之,對茶道更豐富的內涵我卻基本沒有了解,這學期的茶道課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由於報名的人太多,我沒有機會親身實踐,但是現場觀摩也讓我有了很多的體會。

在上課開始時,老師為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茶的知識,包括茶的由來、分佈、種類、文化內涵以及和醫學、植物學等學科的緊密聯繫等,豐富了我們對茶的認識。老師還親自示範泡了一壺茶,並讓同學們也嘗試了一下,最後讓我們一起品他們泡的茶,讓我們體會有什麼區別。我們發現老師泡的茶無論是色澤還是香味都要更加濃郁,續水後茶的味道也沒有減少多少,而同學們泡的茶在色澤和香氣上也要差很多。老師告訴我們,茶道與養生一樣,強調眼耳鼻舌身的協調,泡茶就像為人處世,不能太過急躁,茶葉也是有靈氣的,在加水的時候不能直接加到茶葉上,而應該沿着杯壁加進去,讓茶葉在水裏翻滾、發散,只有這樣才能讓茶葉充分“激活”,而同學們往往倒水的時候比較急躁,直接倒到茶葉上把茶葉內部的細胞都給破壞了。老師把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茶道向我們闡述,同學們都受到了觸動,明白了泡茶同時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而接下來的親身實踐更讓同學們深刻的領悟到這個道理。

泡茶時需要跪坐、淨手、小心動手,這些都強調泡茶時一絲不苟的態度。在現在這個快速的網絡社會,每天接受數不盡的信息,受到各種事物的干擾,我們已經很難完全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拋開網絡,放下手機,和老師、同學一起坐好,互相注視,頓時就有了濃濃的人情味,傳統的交往方式彷彿一下子又回到了我們身邊。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雜念,身心也回覆到空靈的狀態,讓我們可以好好體會茶道的深刻內涵。

茶者,飲也;茶道者,飲食處世之道也。為人處世的道理就體現在茶道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傳遞點火器時點火口朝向自己,愛護也;奉茶時放低身子,謙遜也。正襟危坐,一絲不苟,本來就體現着對客人、對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對方喝到自己親手泡製的茶時,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與人的距離在奉茶的過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過程不僅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加深情誼的過程,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熱情、謙遜、友愛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也許這就是幾千年來茶道源遠流長的祕密之所在吧。

上課的時間很短,只有不到兩個小時,而我們學到的東西卻很多。心神不定時,泡上一壺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誼的温暖。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0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今天,我們來到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學生勞技中心學習茶藝。伴隨着音箱中的悠悠古琴聲,我們走進了茶藝課堂。

桌子上擺着全套茶具,各種茶具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來認識茶具”老師的聲音不緊不慢。接着,她向我們介紹了各種茶具的名稱及用法,我們的臉上漸漸露出難色,不時有同學悄悄的説:“真麻煩!”

老師的桌子上也擺了一套茶具,我們六個組長先和老師一起學習。

第一項工作是暖杯。只見老師輕輕拿起壺蓋繞開茶盤放在固定的茶墊上,接着拿起隨手泡高高的向茶壺由裏至外沖水,稱為“高衝”,最後把蓋子繞原路蓋回。左手持茶巾,右手託茶壺,將聞香杯與茶杯用壺自內向外倒上七分滿的水,10~15秒後用竹夾將杯裏的水一一倒進茶盂。雖然我們都很認真地學,但終究是第一次接觸它,錯誤接二連三的出現:“咣噹”!第三組的茶杯沒夾好掉在桌子上了,幸好沒有碎。我正拿起隨手泡想要倒水。“你還沒拿開壺蓋!”我的組員着急地説。我吐了一下舌頭,放下隨手泡,打開壺蓋,正當我又一次想往茶杯裏倒水時,“茶巾!茶巾!左手持茶巾!”我的組員又一次提醒我。我只好再一次放下隨手泡,拿起茶巾。心裏想:“真麻煩!”其他組也沒有好到哪裏去,要不就是這一步忘記,或者是那一步出錯。老師一切看在眼裏,微笑不語。

接下來是泡茶與敬茶。我們動作越來越熟練,錯誤也越來越少。六個組員輪着來,每個人都有了一次嘗試的機會。喝到自己親手泡的茶,似乎鐵觀音那一絲絲苦味也被心中成功的甜蜜所代替了。

喝到茶的那一瞬間,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古時文雅居士們品茶的情景:三次泡茶,唯有最後一次最醇香,最甜美,最入味。輕輕拿起托盤,夾起茶杯與聞香杯,由外至內,由友人至自已,何不體現了“謙讓”這一品質?一桌的人靜靜地嗅香,靜靜的品味。他們臉上的那種平靜,恬適,超然而滿足的感覺,穿越了時空,重新體現在了我們的臉上。前時那種不耐煩和失敗帶來的陰霾心理一下子被悠悠茶香掃清了。原來之前的種種努力就是為了現在這杯至香至醇的清茶!

茶分三品,一品茶香,二品茶味,三品如茶般的人生。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1

在正式學習茶藝之前,對茶藝還是蠻喜歡的,好奇、但又沒有學習和接觸的途徑。起初一直以為只有性格安靜、沉穩的女孩子適合茶藝;穿着中國傳統的旗袍、挽起髮髻;優雅的動作,猶如一種不可打破的意境。但在真正學習和了解茶文化和茶藝後,理念上,言行上,心理上都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在來這學校之前學習了一年的瑜伽,瑜伽可以讓我的心情安靜下來,這對於性格急躁的我來説是非常好的一項活動。我一直渴望找個一個方式可以修養身心,可以讓讓自己變成期待中的自己;靜、優雅。或許這不是所有人想要的,但卻是我自己很期待的。期待處變不驚的自己,這很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

剛接觸的時候一直很擔心自己學不好,對於性格急躁,粗心大意的我來説,這會是一個挑戰。然後情況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困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跟着老師的步驟走,發現一節課不知不覺就已經結束了,感覺意猶未盡。只有學習瑜伽的時候有過同樣的感覺,我意識到這將會是我以後生活中的一樣興趣。在泡茶的過程,感覺心靜下來了,我發現這就是我期待中的狀態,雖然只是些許的改變,但是自己和身邊的朋友有發現我有些些與以前不同了。 同學中有很多更勝我一籌,看他們泡茶的狀態,都不忍心去打破那種意境;同樣在同學中出現小錯誤的時候,馬上就意識到他做錯了,很想告訴他怎麼做事正確的。大家在不斷的練習和提高。不僅僅在記住泡茶的步驟和手法,同時也在探索泡茶的意境,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湯。

紫砂壺的沖泡主要分一下幾步,

一、行禮,下面由我為大家展示紫砂壺的沖泡,然後行李,落座,再次行禮。

二、出具,道具組、茶葉罐、茶托、茶盤、公道杯、茶壺,品茗杯。

三、温壺,紫砂壺、公道杯、品茗杯。

四、投茶、洗茶,拿賞茶盒、茶葉罐、投茶,拿水壺,倒水,將水倒入公道杯。

五、沖泡,將水倒入紫砂壺中,將公道杯中的水淋在紫砂壺上,剩餘的水再次温壺,將水倒掉,然後分別温三個品茗杯,然後將紫砂壺中的茶湯倒入公道杯中,再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分別倒入品茗杯中。

六、奉茶,在奉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身體越過茶湯七、收具,感覺收具比綠茶的沖泡稍微複雜點,重點是遵循排列美觀。這或許只是簡單的幾步,但在這幾步中可以讓你靜心。

茶藝可靜心,陶冶情操也。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2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當做飲料而已。雖然有時會仔細品味一番,略能感覺不同茶湯之間的些許差異,但終因對茶瞭解甚少而不得要領。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説了。在聽了羅蒙老師的講座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激發了我對茶文化的興趣。

對於品茶,分為三種境界。最初級的為識茶,即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了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了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了“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裏面。第二個境界為茶藝。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提醒要心靜(禪靜)。老師還引用老子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養性之作用。

通過飲茶使人能夠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剎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當然意境很重要,有一個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們用心靈去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雲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於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第一次聽茶道的講座,不僅瞭解了很多關於茶道的知識,而且還喝到了老師親自泡的珍貴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闆的贈茶。茶,不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體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會不斷地瞭解茶,學會做一個懂茶、會喝茶的人,並以茶道悟人道。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3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閲。閲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鑑》,忽然記起要寫課後感想,腦海裏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着《酒狂》,寫“茶道”課後心得體會。

為什麼來學茶藝?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閒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裏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裏,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裏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迴歸傳統的願望,在行茶儀式裏,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學到了什麼?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鑑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裏,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後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

1、閲讀《品茶圖鑑》

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

3、鍛鍊腕力

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鑑,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鑑:

(1)茶葉、茶湯、器皿色、

(2)水沸聲、沐霖甌杯的聲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葉、茶湯、茶底、杯底氣味

(6)口腔與喉嚨的各種味道、

(7)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

謝謝真誠分享茶人知識和茶之感官世界的大美老師,我也很喜歡精緻的美好生活文化館。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4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悦,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裏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着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説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説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5

這個學期選了中國茶文化這門選修課,使我對我國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又多了一份瞭解,對中華文化多了一份熱愛,對我們中華民族多了一份敬仰與驕傲。在品味中國茶文化中,我進一步體會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進深與源遠流長。

茶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茶的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在晉代、南北朝時期,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明清時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年產的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1959年,全國名茶評比會中評選出了‘中國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道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中國的茶道有悠遠的歷史淵源,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

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時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手段。”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禮儀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來訪馬上奉茶。奉茶前應先請教客人的喜好,如有點心招待,應先將點心端出,再奉茶,俗話説: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七分滿為宜。水温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同時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配合茶盤端出,左手捧着茶盤底部右手扶着茶盤的邊緣。上茶時應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並説:“這是您的茶,請慢用!”奉茶時應依職位的高低順序先端給職位高的客人,再依職位高低端給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1、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2、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3、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4、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5、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6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後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彷彿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幹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峯、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類型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温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幹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幹、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對於茶的瞭解只能説是紙上談兵,並沒有親身實踐。但對於茶文化中所倡導的精神,卻着實有切身體驗。茶文化中的“愛”與“定”,使我感觸良多。陽關撫摸着大地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在他人有困難時,扶他一把是愛;就連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都是愛。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有時我們會忽略它。老師説的對,我們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這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有愛,用愛去化解我們的怨,就像在冬季裏,眼前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只要有愛,我們會看到,大地上的動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將會是一片奼紫嫣紅。在學會要擁有“愛”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定”。記得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態來上課,不要去想那紛紛擾擾的事。這就讓我的心靈有了歸屬。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當班長,由於缺乏經驗,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處理,年輕氣盛的我,難免會變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這門選修課後,我的急躁與不安慢慢平復下來,趨向平和。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是身邊的朋友對我説的,她們覺得我變得越來越沉着冷靜,遇到什麼事都能平和對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為上了這門課程的原因。

茶文化這門課程不僅在思想上改變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稱之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準備,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歷經各種磨難,才能成就大業。”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薑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過於如此!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體會時,又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哲理?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7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8

6月15日下午的茶藝課主要是學習泡茶實踐,學員們拿着各自家中的好茶請孟老師點評介紹,孟老師首先一一講了這幾種茶的產地和起源,並對茶的挑選也做了介紹。

比如武夷山烏龍茶,有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巖茶閩北);綠茶中名為白茶的有安吉白茶、溧陽白茶、天目湖白茶;九龍窠是大紅袍的母樹所在地,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烏龍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深受茶友喜愛。

今天聊一下這節課老師講的巖茶的沖泡方法及茶藝師和評茶員聞茶的方法,聞茶時要放到鼻子前嗅,很有技巧;沖泡時可以用紫砂壺,用100攝氏度的沸水沖泡,高沖水,十秒左右出湯,壺內不留餘水。

老師把帶來的高品質的傳統工藝正山小種示範沖泡給學員們品嚐,講了傳統工藝正山小種的起源,是(1609)明末清初年間,武夷山星村鎮一家茶廠正在加工一種綠茶,茶廠被軍隊佔領,等軍隊走後,茶廠人發現茶葉紅變了,扔了可惜於是用松枝點燃薰幹茶葉後運到廈門請茶商帶到國外去賣賣看,茶商運到荷蘭後,荷蘭人沒見過這種顏色的茶,因為他們以前一直買中國的綠茶,很好奇沖泡出紅的湯色的茶,品嚐後直説好喝,很快銷售一空。荷蘭人給這茶起名blacktea,歐洲從此流行開來,這就是咱中國的紅茶。

現代工藝的正山小種就是茶葉不揉切不用松枝薰,十秒左右出湯。

學員們按照老師的授課要領沖泡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學習領會的精髓,自然是一堂愉快的茶藝課。喝茶多了後,要補充點甜點類的食物哦,我第一次有醉茶的感覺。

今天就聊到這吧,敬請期待下節課學做檸檬茶、奶茶……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19

今天是我們社會實踐的第一天,我充滿着期待與渴望,和大家一樣,我們上午大家早早的就來到學校門口集合,準備着今天社會實踐的進行。隊長向大家重申過今天的活動內容與注意事項後,大家便開始投入到今天的活動中去了。在社會實踐開始之前,隊長就向我們發了一些關於茶藝的學習內容,考試過後我就開始在網上學習關於茶藝的知識,不看不瞭解不知道,通過簡單的學習與瞭解後,我感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它獨特的魅力,的確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思考。

上午,我們來到茶館,首先我們認真的打掃衞生,清理了一些茶具;然後,我們仔細的學習了一些茶藝知識,茶館的工作人員向我們展示了基本的泡茶步驟,讓我們對茶藝有了基本的認識。通過上午的學習,使我對茶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也使我發現,要想真正學好以及掌握茶文化,是需要我們自己下功夫去學習的與品味的,實踐隊其他的隊員也十分積極,大家都想問我們的社會實踐隊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午我們繼續進行着這項工作,但是我們的方向稍做調整,下午我們主要以茶的起源與發展歷程為主題,對我們的實踐團隊確定的主題進行學習瞭解,根據資料顯示,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通過查找資料,以及結合去茶館的實際,我發出了一條宣傳微博,希望通過微博的宣傳,有更多的人瞭解到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粹,更好的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0

因為各種原因結緣茶藝,讓我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機緣巧合之下,我獲得了跟龍龍老師學習茶藝的大好機會。通過為期半個月的學習,本期的茶藝學習已經告一段落,在這半個月的時間,我對茶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

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通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澱,在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充實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密切相關。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

在還沒有學習茶藝之前,我只懂得綠茶、紅茶、茉莉花茶、龍井茶等少數的幾種茶,並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麼都不瞭解。然而當我聽到美麗大方的龍龍老師的講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窄小,也知道茶分為六大基本茶類:綠、紅、白、黃、青、黑。除此之外,還有它們複雜的加工工藝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藴藏着高尚的品質。瞭解了茶的加工工藝和品飲過程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怎麼個感覺,更加堅信懂茶的人肯定是個氣質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個優雅之人。努力認真學習這門課:《茶藝課》。在體驗茶香、茶味之際,我不禁感歎茶的奧妙和精深的內涵。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當今社會,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禪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説法:人生如茶,品茶猶如品百味人生。當品味到甘、甜、苦、澀等味道各異的茶的時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茶有不同的味道,猶如人生有不同的經歷。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誠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經營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無字天書,只有用心體會,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就像龍龍老師所言:“我要用我所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龍龍老師的精彩解説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努力,把這半個月學到的知識化為我用,讓它們伴隨着我的生活,豐富我的人生。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1

茶,是中國一種著名的飲品,是我們中華兒女共同的驕傲。平常的我,喜歡喝茶,因為喝茶,養身。這次有幸參加普洱茶文化圖書舉辦的茶藝培訓,我也是分外的高興,特地向公司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參加茶藝班的學習。

能夠得到這次學習機會,我非常的珍惜,每天準時到課堂學習,不遲到早退。而這次的學習,每一位老師的教學內容以及經驗傳授,讓我收穫頗豐。

從前,我喜歡喝花茶,所以對於花茶的理解和實際運用可能更為熟練。而秉着對茶的熱愛,參加培訓後我學習了更多關於茶的知識,和中國傳承的真正茶道。我知道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有關茶的書叫做《茶經》,是作者陸羽寫於天寶年間的書籍,它一直傳承到了現在,是我們進行茶文化學習的寶貴財富。我認識到了中國十大名茶,六大類茶種,詳細地學習了我們雲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沖泡方法和實際操作要領等等。

以前,只是聽説我們的茶文化茶藝術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日本的茶道,也是從我們中國學習過去的。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們中國的茶文化是多麼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們中國人飲茶為何注重一個“品”字。從沖泡前的幹茶色形到沖泡後的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來分辨茶的品種好壞。從沏茶、敬茶都有些相應的茶禮儀。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除此之外,我們還進行了茶膏的學習和鑑賞。

這次的茶藝培訓還讓我認識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們在一起連續九天的學習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我們以茶會友,從不認識到因為茶而相識結緣,我們也互相學習交流茶知識、茶經驗,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長的領域。

開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將結束,但我們的茶路才剛剛開始。我們會因為茶,將友誼繼續,將我們以茶會友的精神繼續。在這裏,真誠地感謝每一位老師耐心、細心的指導和幫助!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2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藴深厚。雖然我對茶文化的知識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話卻是深印在我腦海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來訪時必泡一壺好茶,以表對客人的誠心歡迎與尊敬。

"茶藝師"在我的字典裏是個新鮮的名詞,在參加天晟茶業有限公司舉辦的茶藝師培訓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學也和我一樣對這個高雅的稱謂感覺陌生吧。

"茶藝"是個什麼概念呢?通俗地説,茶藝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識別茶葉、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飲茶的技巧是對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的色、香、味、形、韻的體味。只有掌握了這兩樣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體會到茶藝的精髓。

在這短短的十多天培訓中我們學習到很多茶藝的相關知識,比如茶藝師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茶文化的理論,各種茶的特質,各種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品茶增進友誼,修徳習禮。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3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悦,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開設茶藝培訓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教授我們茶文化知識,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與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與建議的空間。這不僅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與、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與、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與”指的是泡茶與品茶的人都心平氣與,氣氛也與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與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茶藝課的學習,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讓茶使人間更美好。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4

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參加了由xx茶業有限公司創辦的首屆"茶藝師"培訓班,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學習和積累,可以説是受益匪淺。瞭解了茶最早起源於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和沉澱。中國不僅是茶葉的故鄉,還是最早種茶,製茶和飲茶的國家。

過去只知道綠茶、紅茶、花茶、龍井茶、烏龍茶這幾種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種類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而龍井茶屬於綠茶這一分類。除此之外,它們的加工方法和沖泡方法都各有差異。

何為茶藝?茶藝是指泡茶和飲茶的技藝。泡茶的技巧,實際上是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比如,沖泡綠茶要用玻璃杯,因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顯露出來,也便於我們欣賞茶芽形態和茶湯的顏色。明代茶人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就有寫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到茶質,泡茶的水質好壞,對茶葉的色、香、味,特別是對茶湯的滋味影響很大。而飲茶的技巧則是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色、香、形、味、韻的體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開水的温度,沖泡的時間。因此,可將茶水比例,開水温度,沖泡時間歸納為泡茶的三要素。

現如今,茶藝已經慢慢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來時都是以茶代禮,聚會時一起聊天喝茶,這些都與茶息息相關。其實,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但願中國的茶文化越來越發揚光大。

最後非常感謝xx茶業有限公司給大家帶來的這一次學習茶藝的機會,讓愛茶的人相聚一堂談天論地,也讓我的心慢慢沉澱下來,變成一個優雅的女子,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愛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5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雲;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於看到大益八式的現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説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甦醒、洗塵、養成、身受、分享、放下。 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乾淨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佈茶具的動作。這裏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展示。甦醒是指在泡製過程中“温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裏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捨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對水温有着嚴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後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後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説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衝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説得好: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工。

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萬象、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於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説,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閒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閒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性的效果。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最後,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瞭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薰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後為世界人所崇尚。願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澱更多安定優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後生活。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6

茶文化的歷史悠久,內容燦爛多彩,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充實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茶是和平的飲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寧靜,就可以泡一壺自己喜歡的茶來。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後,各種體會也慢慢隨着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

首先,還沒有學習茶的種類時,我只懂得綠茶、紅茶、茉莉花茶、龍井茶這麼幾種並且還不知道它們的特點如何呢。然而當聽到老師的講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見識的多麼的窄小,學過之後,才知道竟然還有那麼多的種類,僅咱中國就已經有很多了。基本茶類就是綠、紅、白、黃、青、黑。

除此之外,還有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藴藏着高尚的品質。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猜想懂茶的人肯定是個氣質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個優雅之人。努力認真學習這門課:《茶藝學》。與此同時,也學習鑑別鑑別茶的好壞,讓我不禁感歎茶的奧妙和精深的內涵。鑑別茶的好壞,選擇好茶葉很重要,一般來説,判斷茶葉的好壞可以從以下幾點着手:即察看茶葉,嗅聞茶香,品嚐茶味,分辨茶渣。茶藝的形式可以分為五個要項。第一要項是選擇茶葉,第二要項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項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項是純正技藝,第五要項是品名環境。

後來,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看着視頻,主人公的泡茶動作是那麼的優雅高貴,深深地震撼着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講究,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會的享受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温就是用適當温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就是將茶葉泡到適當的濃度後倒出。泡茶用水需要講究,好茶需要好水。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佛家有曰:茶禪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説法:人生如茶,品茶猶如品味人生。 當品味到甘、甜、苦、澀、酸等味道各異的茶的時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茶從入口到嚥下的過程就好像一個人生的歷程。茶有不同的味道,人生也有各種各樣的經歷。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人生也要用心經營才能創造出燦爛的人生。 不品嚐甘苦何以有回甜?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

把茶看作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本教科書,它教育我們要熱愛生活。今天高速的經濟發展要求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精神文明來源於人們較高的藝術修養。讓我們結合時代的要求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弘揚茶的文明,廣泛提高藝術修養,推動社會的高度。我要用我所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周老師的精彩解説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操作課上週老師教我們展示茶具,學泡烏龍茶。在學會展示茶具的自己,似乎不再羨慕視頻裏的主人公的那優雅高貴了,因為我也可以做到,至少自我感覺身心已經達到那種境界了。

以上是對《茶藝學》這門學科的心得體會,感謝周老師的精彩講解,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我將會運用這些所學到的知識伴隨着我的生活,讓茶藝豐富我的人生。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7

沒去xx茶業公司學茶藝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關於茶相關的知識,僅僅認為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經過這十幾天的專業學習,我從中感悟到:

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為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品質的昇華。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心境,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受益匪淺.茶藝並不只是單純的泡茶、品茶如此簡單。"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常識,同時也是寓意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這會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受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例如日本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需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成長是一種蜕變,茶藝的學習過程對我而言就是個蜕變的過程。除了享受茶水帶來的甘甜之外,還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靜的心境。茶道雖然在日本盛行,但卻是源自於中國,這讓我從中領悟到中國藝術的偉大和精緻。茶藝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對中國歷史和藝術的崇拜、尊敬和熱愛。

xx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藝培訓課程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8

學期,抱着對茶文化的強烈興趣,我選修了校選課“中國茶文化”。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瞭解。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説,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2)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3)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台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粧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羣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周作人先生則説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10)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説“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29

大一的第二學期,我們開始有公選課,而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茶道與身心健康。一直都很想了解一些關於茶道與養生方面的知識,現在終於有了機會,當然不能錯過。在上這門課之前,我雖然對茶道有着極大的興趣,也上網瞭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但上了老師的課之後我才發現我對茶道瞭解的太淺。

茶藝與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裏所説的“藝”,是指製茶,品茶,煮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裏所説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在茶道課上,老師給我們泡茶,請我們喝茶,老師還請來了他的茶友。喝着老師泡的茶,聽着茶友們説着他們喝茶的經歷,無疑是一種享受。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很多種茶,而我最喜歡的是黑茶。聽老師説他有幸喝道了有上千年的茶樹的茶,讓我無比的羨慕,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喝一喝,品一品,雖然我知道有些不可能。

泡茶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茶藝並不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茶具的尊敬,也反映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與他們尊重與理解,那麼他們也會給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經過茶道課的學習,我覺得自身獲益匪淺,學到的不僅是茶藝茶道知識,還提高了自身的耐心,畢竟無論泡茶還是品茶都需擁有足夠的耐心。同時我的心態也更加的平和,達到了修身養性的效果。這與老師的教導是分不開的,總覺得老師是一個很温和的人,很容易相處的感覺,希望以後有機會還可以和老師喝茶。當然,我希望自己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能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態,平心靜氣的處理一切,就如品茗一樣,真正放鬆自己,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體會一份純真,收穫屬於自己的一份勞動成果,最後,在這裏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導,謝謝您!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30

茶,對中國人來説,沒有不會喝的。

跟精一老師修習茶道,常聽她説,看上去我們是在品茶,其實我們是在通過品茶品自己、品生活。茶道的體驗,是藉由老師的引領,以茶為師,以己為師,通過體驗瞭解自己生命狀態的一個過程。

茶道教室

這次的茶道體驗課主題是“童蒙養正”,通過“養正”延伸到對“禮”的表達。

茶道體驗中,要求同學們的坐姿端正,內心寧靜,然後細細的品茶。一個“正”字、一個“靜”字都是我們對茶、對自然、對一切因茶而起的緣的恭敬與感恩,這也就是“禮”啊!

什麼是正?實際上至誠就是正。《易經》講歸位為正。通過茶道的體驗來養正最是方便的法門,在茶道的儀軌中、沖泡的技法中無一不是從“正”字入手打基礎。

什麼是靜?通過調勻呼吸讓內心進入寧靜的狀態,這是迴歸內在能量源頭的路徑,是創造力綻放的起點。當我們的內心歸靜後方能品出茶的真滋味!

我國古代非常講究用茶來養生,講究五臟對應五味:肝臟好酸味、肺臟好辛味、心臟好苦味、脾臟好甘味、腎臟好鹹味。苦乃茶之本味,茶是五味之上首,是諸味之上味也,因心臟好苦味。心臟好,則諸髒安也。

日本在隋唐時期有很多人來中國學道、學茶,他們認為中國人心臟無病,都是因為吃茶的關係。

今天的體驗課用的是六大茶類(中國的茶有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六大類)中的紅茶,夏季在五臟中對應的也正是我們的心臟,所以夏季是養心的好季節,喝紅茶還可以消暑解渴,除濕,帶出身體裏的重金屬,還可以解鹽毒。

能做到一個小時的“正”和一個小時的“靜”,對好動的同學們來説是有挑戰的,但是同學們都體驗的很投入、很認真、很有秩序。

5:20分同學們在帶班老師的引領下來到茶道體驗教室門口安靜的等候。

然後由玄義老師帶領大家向至聖先師行禮,整個教室都被虔誠的行禮氛圍籠罩着,頓時大家的心都不自覺的莊重起來。

接下來,同學們安靜的入座,由玄義老師給大家講解茶、茶具以及茶葉的基礎知識;中間精一老師協助,為同學們講解了擺放在面前的土樣以及茶樣,通過對“正”字的瞭解為大家分享了茶席儀軌中一些禮儀細節……

20位同學分別由坐在茶桌兩頭的玄義老師和精一老師各負責10位,為了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充分體驗,奉茶環節是從泡茶台開始,由同學們自己分別為旁邊座位的同學奉茶,這個互動環節讓同學們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快樂,也從中瞭解和掌握了奉茶的手位禮節。

時間過得真快,同學們意猶未盡,已經到下課時間了,

6:30在玄義老師的引領下,大家全體起立,由精一老師帶領大家讀感恩詞:

感謝天地造化之恩;

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感謝師長教誨之恩。

整個茶道體驗課緊湊、流暢,儘管是在炎熱的夏季,但是在老師們精心佈置的清涼茶室中,伴着茶香,我們安安靜靜的度過了美好的一個下午。

同學們相聚四海書院夏令營,緣結當下,珍惜歡喜!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31

首先,老師們十分的用心,把教室佈置得非常雅緻。進去後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清靜,身心都好像沉靜放鬆了下來。

在茶道的學習中,老師非常的耐心,一步一步地示範並講解。而且還會十分細緻地為同學們糾正不規範的動作,很讓人感動。

在練習茶道的時候,我覺得雖然我們也是在專心致志地練習,但是感覺絕對不同於平時做作業、寫論文,覺得整個身心都是在放鬆的,好像有一股寧靜的力量。內心變得平靜,好像還感覺到一絲敬畏,而且覺得自己當時不再被一些瑣事所煩惱。

最後,非常感謝老師提供的茶道課程以及老師們耐心細緻的教導!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32

一直以來對茶感興趣,喜歡茶在熱水中翻滾,漸漸沁出清淺不一得茶色,然後細細去聞茶香,品嚐或飽滿或苦澀得茶香。

以前對茶得理解便限於茶色茶香,也只是偶爾閒來,在家中沏上一些,或粗或淺地品嚐。不想,這次地茶道課上,讓我對不僅認識了更多茶的分類,更我讓體悟到的是茶的氣味所傳遞出來的更多的東西。

茶,生根於土壤,接受陽光、空氣、水分的滋潤,直到枝葉飽滿,被採茶人適時採摘,或直接揉捻、乾燥,或經過不同程度發酵,製成不同的茶品。由於製作工藝不一而茶色口感不同。本以為關於茶,到此,至少粗線條的可以理解了,卻不想,到此,可能才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

原來我們所品嚐到的茶香,除了來自它本身的氣味,還有的便是周遭與茶相互交流。一顆茶在它生長的過程中也會或多或少“沾染”上它周遭的味道,或是山澗的花香,或是石縫中的狂風。它只需靜靜地接受它需要面臨的世界,然後充分地向上生長。原來每一種茶都是在通過它的味道在向我們表達它的過往。正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每一份獨特的味道背後一定有它獨特地境遇。人們所做的和茶一樣,便是,沿不同的軌跡,去見各自不同的風景,然後讓沿途的風景在身上刻下不同的烙印。下次品茶,可細細聞來,聞那生長所需的陽光,聞那大地傳來的樸實,聞那山澗的清香,聞那巖縫中的狂風。

所幸,能遇上好茶,遇上懂茶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可能去懂茶香的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n9x7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