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選10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選10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選1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精選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1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故事講述的一個青年想逃離社會,經過了三天的流浪生活,在這三天裏,他同是幾個同齡的青年一起生活,感受和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自己也深受啟發,然後突然覺悟,回到家中,決定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讀了這本書,讓我產生了深深的思考,青少年的心理因為不成熟,往往會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叛逆的行為,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關切他們的成長和心理感受,讓他們更加健康的成長,當然了,讀書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讓他們自我領悟生命的意義。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2

一直想讀讀《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可是在圖書館這本書太搶手了,一直借不到,不過幸運的是終於在前段時間讀了這本心儀已久的書。

讀之前,完全無法想象書的內容,開讀之後,看到是自己喜歡的敍事性文章,很開心,也很有興致去探討其中的豐富內涵。

但是,實際上,讀完這本書了我也沒有很好地領略其中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到底是要體現霍爾頓思想的轉變還是要透過霍爾頓的感受展現那個時代的美國呢?或許我要多讀幾次來進一步瞭解吧!

在書中,霍爾頓描述的社會異常黑暗,似乎在他眼裏除了他哥哥和弟弟、妹妹外,其他人都是披着羊皮的狼,都是虛偽的!我看到的是霍爾頓對生活、對世界的悲觀態度,或許這這本書就是要體現霍爾頓在麥田這金燦燦的世界裏向美好世界的守望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3

暑假,我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個17歲的男孩,厭惡世俗的紛紛擾擾,夢想有一個孩童的世界,沒有城市的紛擾和成人的虛偽。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本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這是他在純真的妹妹身前發自內心的幾句話,道出了他心裏所想、心裏所念。

在如今社會中,現實與殘酷將人們狠狠包圍。許多滿懷夢想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城市的喧囂中,逐漸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曾經的夢想煙消雲散,人性也被逐漸磨滅。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裏,誰又在守望?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4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剛剛贏得了二戰的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在這樣的時期,紐約就是美國實利主義社會的一個代表。它象徵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們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沒有人在意別人的感受。

《麥田裏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衞·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侷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閲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其後,《麥田裏的守望者》直接影響了這一類小説的創作。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5

擠了點時間讀完了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

雖然是50年代的作品,但是讀起來居然和我們的現實是如此貼近。雖然我不認可這是一本好書,它不適合那些涉世不深的孩子們讀,其間充斥着污言穢語、自甘墮落、偏執任性,只會是孩子們不良行為的推進劑;但是對於成年人,尤其是老師們確是很好地瞭解那些叛逆孩子的極好素材。它生動地再現了生活在迷茫和彷徨中的孩子們的細膩心理,對我們這些動不動就對孩子們吹鬍子瞪眼睛的老師們是個大的觸動。

波浪起伏的麥田正孕育着多少危機?青春的孩子們正經歷着如引領他們順利地走向成人社會?誰的迷茫?誰又是他們的守望者?誰能拯救他們的靈魂?

霍爾頓希望成為麥田裏的守望者,其實他正是那個需要守望的人。而他的年幼的妹妹卻真正成為他的守望者,雖然不一定喚醒其心靈,但至少讓他不再流浪和恣睢。她靠的是什麼?應該是愛的呼喚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6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羣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理想悲壯的死去,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願意為理想苟且的活着

我不在乎是悲傷的離別還是不痛快的離別,只要是離開一個地方,我總希望離開的時候自己心中有數。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7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由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衞·塞林格所著,原名為《The Catcher in the Rye》。這是作家塞林格寫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説,以一個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腐朽的社會狀態。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叛逆,對身邊人和事都極其不滿的16歲男孩。他對於身邊發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真實存在感。對於他來説,在他的世界裏,善與惡,好與壞,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固定的支點,使其平衡。因此,他內心極其痛苦,精神以及心靈都飽受摧殘。在這種痛苦達到一種飽和狀態時,他對自己最信賴的人,他妹妹説出了內心最真實想法:我要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對於主人公霍爾頓來説,就是在一片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裏,那裏有着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奔跑,而麥田的另一頭是懸崖,孩子們不停地奔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於是,主人公霍爾頓想當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們遇到危險時及時守住孩子,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論在什麼時代,怎樣的背景下,我們青少年都會經歷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時期。而這部小説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狀態,並提出了一個關於“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美好的暢想!就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永存一個這樣的“守望者”並且努力成為一個“守望者”,成為能真正能淨化他人心靈的人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8

讀完了《麥田裏的守望者》心中有着一股莫名的情緒。還記得小説作家塞林格説的一句話:“我雖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句話似乎寫出了他內心的孤寂。

小説的主人翁霍爾頓是個善良、敏感的少年,雖然有時候他的行為的確有點放縱,但這並不影響他對理想生活的嚮往。他是那麼的粗魯,滿口的污言穢語給我的觸動很大,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霍爾頓的行為在常人看來都是下流與不文明的表現,但是在我看來,他這種沒有教養的表現的另一面卻是不為人所知的。

他為妹妹買她最喜歡的唱片,呵護妹妹的成長,這足以説明在他心中的仍有着關愛、善良的存在。也許他被潘西學校開除是正確的,因為在這個學校裏充斥的都是虛情假意,人們的表面是一套內心又是一套,他忍無可忍,已經完全膩煩了學校生活,他愛打架,愛説髒話,但是他的內心深處卻仍是善良的。

霍爾頓的叛逆是青春期少年共特徵,他自己也説過:“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但他的理想卻在現實生活中被無情地擊破,這個孤立無援,內心孤獨的霍爾頓,就像是一個被世界拋棄的人,但是他心中的`良知卻告訴他,如何正確地做事。

霍爾頓的理想指引他不墮落,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更要有像他這樣的理想,有理想就是有希望,希望就是美好的明天,我們應把握理想的方向,像霍爾頓一樣,去尋找真正的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9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這是我讀書時感觸最深的一段文字,因為作者以一個16歲的中學生的角度出發,想當個“守望者”,是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的期盼。

霍爾頓被學校開除,不是僅一次。從文中可以看出,他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獨特的學生。甚至有人認為他精神有問題。但其實學生時期內心豐富且敏感是正常現象。他正處在通過周圍環境建立人生觀、世界觀、情感觀的關鍵時期。他會對周圍的人作出自己的判斷,討厭勢利眼的老師,尊重很囉嗦但對他好的老師。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裏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疲於奔命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説,他想要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守護一羣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着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年輕的時候誰不想逃離這個庸俗的世界?

從教已滿六年,回想起從最初教中學的三年,每每看到那些“玩世不恭”的孩子,總有點不能理解他們,也不能好好地與他們溝通交流,只是覺得他們不懂這個社會的殘酷。而在近三年鄉鎮小學的教學經歷中,不由得還是會“恨鐵不成鋼”的想要孩子們“一心只讀聖賢書”,儘管也會與他們交流溝通,可還是不能深入地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只是把他們當做不懂事的小孩教育。

讀完《麥田裏的守望者》一書,再回想與之前“調皮搗蛋”的學生聊天,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為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碰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時,我會把它當成理解他們的鑰匙,温柔理性的對待每一個調皮的孩子,心平氣和地同他們交談,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守護他們內心的純潔,守望心間的麥田。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書筆記10

《麥田裏的守望者》,如果是沒有孩子之前或如果沒當老師之前讀這本書,我可能會有痛快傾吐之感,因為裏面有關家長、學校的吐槽描述,讓我想起了開家庭會議老父對我苛刻指責時,我表面“認罪”順從但卻不吭一聲且思緒飄飛的低調抗拒;想起了學校裏那些課講得毫無吸引力卻脾氣忒大的老師,稍不順心就朝正在講話或沒有講話的同學扔粉筆(估計是沒扔準),進而大發雷霆把物理課上成思想道德課;想起我讀高三時有位老師拿起教室門口的垃圾桶扔向了一位身着豔麗茄克的男同學,其結果是男同學的茄克依然豔麗,而坐在他前面的男女同學那天課後都帶着佈滿灰塵的面容和校服離開了學校,那位女同學據説還被嚇着了,第二天請假休息了好幾天。後來聽説校長找了那位老師談話,雖説老師脾氣沒啥改觀,但我們換老師時,全班當時少有的雀躍差點掀翻了所有的課桌,我這個始終的“乖學生”,也在心裏樂開了花。

但是,畢竟我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身為人母了,現在的我讀着這本書,字裏行間反饋給我的心靈世界信息是——心疼。是的,心疼還是孩子的霍爾頓對滿世界充滿仇恨與厭惡想要逃離,卻又極其孤獨彷徨渴望撫慰救助的內心;心疼他用表面的玩世不恭、放蕩不羈掩蓋着的極度脆弱,用滿嘴的污語顯擺着自我的怯懦青春,用耀眼、反戴着的帽子展示着的不肯屈服的抗爭;心疼他把理想與純真寄託於充滿生命力,在他心目中還未被玷污的兒童世界“麥田”的守望;心疼他在理想破滅,毫無出路,不得不融入社會的精神崩塌……他是如此的年輕,但似乎已不懂得什麼是愛,不懂得什麼是關懷,他寧願在那個自己創造的冰冷世界裏,去尋找早已不知道的温情與温暖。事實上,內心崩塌後的霍爾頓還得去上學,還得去面對“假模假式”的周圍,社會沒有改變,環境沒有改變,生存沒有改變,可憐的霍爾頓,也無法、無力去改變,他只有改變自己,再次迴歸病態的社會,再次握手想要逃離的曾經。

應該看到,帥氣的霍爾頓是敏感的,也是睿智的。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清醒地看到了經過戰爭後的國家的墮落,物質的日趨充盈並沒能填充人們精神世界的荒蕪,整個社會述惘與壓抑充斥,畸形與變態橫行,孤獨與隔閡蔓延,貧乏與空虛迷漫,裝腔作勢背後的虛偽、冠冕堂皇掩蓋的惡俗成了社會的主旋律。正是因為我們的主人公異常聰慧,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才對這個他還沒正式踏入的成人世界有了比成人更精準的概括——“假模假式”,這種狀態讓他厭惡、也讓他擔憂,他敏感的神經總被深深地刺痛,刺痛得沮喪而無所適從,想要逃離卻又不知道去向何方。這難道不是一個智者在混沌世界裏的真實狀態嗎?

雖對成人世界嗤之以鼻,且儘量表現得粗俗,但霍爾頓依然難掩骨子裏的純真,甚至可以説是超凡脱俗。譬如他對年邁的歷史老師斯賓塞心裏的厭煩和表面的順從,以及擔心他自責沒給自己及格在卷子上寫下的寬慰信;雖已被退學,還對同學不求回報盡力相助(寫作文),雖以不快告終,但也表現出了他的熱心;儘管對性知識有極大的興趣,總是不停探求、問個究竟,還大膽叫過妓女,但卻始終未失自己的童貞……還有對女孩子毫無掩飾的喜歡與絕對循規蹈矩的尊重,對父母因他被退學的惶恐與無奈的擔心,對弟弟艾裏、妹妹菲比打心底的讚美和喜愛等等,都讓我們看到了霍爾頓掩藏着的與那個荒誕世界格格不入的純情與善良……

然而,睿智與善良救不了霍爾頓,正如他拯救不了世界一樣。渴望逃離現實的霍爾頓嘗試過抗爭,那頂紅色、有着長長鴨舌的帽子就曾是他的精神追尋與寄託。耀眼的紅色喻示着他的熱情與頑強的生命力,有些粗俗地反戴打造着他無聲的挑釁,把他的反叛演示得淋漓盡致。但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他,本身世界的荒蕪註定了這種反叛的無力。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當意識到他的境況與紐約中央公園冰凍小湖的鴨子相似時,他開始了對自我的認真探尋,他不停地詢問那些鴨子的去處,好像找到鴨子就是找到了自己。但沒有人理會他所關心的鴨子,更不會有人告訴他它們究竟會去向何方。人們把他的追尋當成了異類的病症,他所渴望的自由、友愛、幫助和理解根本就不存在。當然,在探尋時他本來有了自己的目標的,他決心要去懸崖邊上守望孩子們未被玷污的樂園——麥田,那裏沒有苦悶、彷徨,那裏藴藏着希望和美好,他要堅定地守住這個純淨的世界,不讓孩子們從懸崖邊掉下來,被惡俗的成人世界包裹。然而霍爾頓實在是太渺小了,他逃避沒有退路、反抗沒有力量、追求也沒有希望,在他決心盡力地做一名守望者時,現實的殘酷還是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無力無助,他越來越憂鬱不安,越來越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他對死亡也開始了不由自主的臆想,常標榜自己膽子的他還是懦弱地倒下了,倒在了他所厭惡的世界裏……

作為一個20多歲女孩的母親,看着小説裏痛苦掙扎的霍爾頓,不由得總會想起自己的孩提時代,自己的孩子及還是孩子的學生。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了一個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時代,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社會、家庭對孩子的過度關注,也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負擔。霍爾頓以他的方式表現出他的叛逆,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表現出來呢?《為何家會傷人》中那些觸目驚心的事例,不得不讓我們警醒:家長、學校的過多嵌入,會使得孩子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他們或許是家長的翻版,也可能是家長的對立,總而言之,他們難以在自己的懵懂中識別人生的方向和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書中霍爾頓想着自己今後的家時有這樣一段:“我要定出這麼個規則,凡是來看我的人,都不準在我家裏做任何假模式的事。誰要是想在我家裏作假,就馬上請他上路。”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會有一片滿是美好與希望的麥田,那裏住着他們的歡聲與笑語,也可能有淚滴與彷徨,但他們並不需要我們的踏入,他們渴望的是——在他們的歡聲笑語裏、淚滴彷徨中都寫上他們的名字、刻下他們的印章。至於我們,或許默默關注、靜靜守護就好,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擔當。

守護麥田,守護你。孩子,請不要再平添寂寞與憂傷,這裏的懷抱有温暖,也有久違的陽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n7po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