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精選5篇)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精選5篇)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1

一、主題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自理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着做,不依賴父母,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學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熱愛勞動也是愛父母的表現,學會一些勞動的知識和技能,逐步養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4.瞭解常見的家務活動的安全事項,逐步掌握一些勞動安全常識。

5.通過小組交流、角色扮演、競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主題活動過程 :

教師準備:實物展台、家務勞動的圖片 學生準備:觀察家庭中家務活都是怎樣分擔的。

教學過程

小雨和他的“小夥伴”

師:你還會做哪些事情?[學生回答] 師。

二、練兵場

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表演、討論、當小老師等方式進行實際練習,在明白道理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

教師設定操練項目:根據實際情況做活動。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小組。

師:請小朋友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該怎樣做,需要分工的進行分工。

師:請比較能幹的孩子擔當小老師,指導和幫助別的孩子。

師:評選自理小能人,教師發給自理小能人小紅花。(在評選時,要注意到學生能力的差異,重在激勵、提高。對進步大的孩子也要進行適當的獎勵。)

師:請自理小能人講講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請進步大的孩子講講自己的感受。[學生交流,談感受]

三、激情,拓展延伸

激發學生學做家務事、自己事的勇氣和信心,促進兒童實踐能力的發展。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2

【教材分析】

《讓我自己來整理》是統編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3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我愛我家”,由“我和我的家”“家人的愛”“讓我自己來整理”“乾點家務活”四課組成。教材以“小夥伴”為切入點,用擬人化的方式,將玩具、文具和生活用品分類擺放,歸類説明。

【學情分析】

面對剛進入學習不久一年級學生來説,生活、學習、行為習慣都會有點困難。孩子們還處於變化和正在變化中,很多時候依賴家長和老師。就像整理書包這種事情,多數是由家長代勞的。介於此,在教學《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時,我選擇和學生合作設計活動內容,共同組織活動過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樂於接受。

【設計思路】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育活動源於兒童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的聯繫,課程才會變得對兒童有意義。為此,我在課的開始以比賽的形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東西擺放有序的好處;再通過課件展示分類整理的方法,同時指導踐行;組織整理書包比賽,讓學生體會整理帶來的方便,師生達成共識;順勢引導;學會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愛父母長輩的表現;課後拓展的內容是每天按課表進行書包整理,整理目的明確,整理難度提高,需要家長參與指導,好習慣貴在堅持。

教學目標:

1.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會做的要學着做。

2.學習要整理兩個小竅門,即物品歸類及定時整理。

3.養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習慣,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要加強學生整理習慣的培養,使其學會自主,侓地生活,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整理生活、學習用具的小要領。

活動過程

活動前情景設計:

組織比賽:整理書包、找文具。初步感悟學會整理的重要性,自己的事自己做。

繪本導入——“亂作一團”的我們

1.選用繪本《亂作一團》作為趣味導入,內容講到全家總動員,一起尋找小倉鼠一幕時戛然而止,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不學會收拾房間,那麼房間裏真的會亂做一團,整個生活也會亂作一團哦!

2.尋找身邊的小夥伴: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麻煩?大多時候,你總會找不到哪些小夥伴呢?這些“小夥伴”分屬於哪些生活場景?遇到找不到“小夥伴”的情況,你會怎麼做?

3.展示課前收集到的同學日常生活中的整理情況的視頻和照片等。請學生説感受,引導學生進行簡單交流,並引導學生思考: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時,哪些是需要扔掉的?哪些是需要分別進行整理的?

活動一:小雨和他的“小夥伴”

1.師:孩子們,我們升入一年級已經有段時間了,相信你們認識了很多小夥伴,但是小雨呢?除了這些親愛的小夥伴以外,還結識了不少特殊的“小夥伴”,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夥伴”有哪些?(課件出示一些學習、生活用品)

2.生答,並列舉自己擁有的“小夥伴”。

3.師:這些“小夥伴”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4.生討論總結,並在全班交流。

5.師:看來大家對自己的“小夥伴”都很熟悉,那下面老師給大家出2個謎語,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我們的哪個小夥伴?

6.師課件出示教材上面的2個謎語。

7.同學們一起猜一猜。

8.教師宣佈謎底,對於猜對的小朋友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明白“小夥伴”指的是什麼,啟發學生髮現這些“小夥伴”在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

活動二:找不到“小夥伴”了

1.師出示視頻。(視頻展示一個小學生在雜亂的房間裏找不到橡皮而急得滿頭大汗的情景)

2.師生共同觀看視頻。

3.師:看完視頻,同學們有什麼想法?你遇到過類似的事嗎?當時的感受怎樣?

4.生分組討論。

5.師生共同彙報,全班同學一起交流。

6.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7.生自由發言,師藉機引導。

8.師:找不到“小夥伴”了很麻煩,但是正是因為我們的東西沒有條理,房間太亂,才造成我們找不到自己的“小夥伴”,同學們一定不要學視頻中的小男孩。要想不出現這樣的麻煩就得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幫我們的“小夥伴”找到自己的家。

【設計意圖: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體會那種找不到物品的焦急,設身處地地理解這樣做的後果,幫助學生樹立養成愛整潔的好習慣。】

活動三:送“小夥伴”回家

1.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安排了一個遊戲:送“小夥伴”回家,請同學們拿出你的愛心,幫幫我們迷路的“小夥伴”,把它們送回自己的家。

2.遊戲安排:師拿出事先準備的各種生活、學習用品放在中間的桌子上,在這張桌子的對面安排2~3張桌子,這幾張桌子代表了這些“小夥伴”的家,有生活用品、學習用品、衞生用品等。

3.學生分組進行遊戲,一組完成,大家用筆記錄下結果,物品迴歸原位,下一組繼續進行。

4.最後比一比哪一組完成得又好又快,正確率高。

5.全班總結遊戲結果。

6.師:這些物品都是我們的“小夥伴”,缺少了哪一個,|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希望同學們能熟悉這些“小夥伴”,明白它們的家在哪裏。

【設計意圖:以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儘快熟悉這些物品的`用處,以及應該放置的位置,幫助學生明白這些物品的重要性,同時進一步養成愛整理的好習慣。】

活動四:養成整理好習慣

1.師:我們今天認識了一些新的“夥伴”,也有些是老朋友也對它們有了一定的瞭解,並送它們回到了自己的家,這是一種很好的習慣。老師這裏也有兩個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個小朋友做得對不對?(課件出示:教材上的兩幅圖)

2.學生積極回答這樣做得對不對。

3.師:是呀,這兩個小朋友做得都不對,媽媽會整理,但是媽媽不可能幫我們一輩子,而且媽媽很忙,我們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個小朋友説,等長大了我再自己整理,這也是不對的。小的時候沒有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學會最基本的本領,長大了也做不好。

4.師:其實,整理這些物品並不難,它也有一些小竅門,哪位同學平時做得比較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竅門幫幫大家。

5.請事先準備好的同學介紹經驗,其他同學注意學習,師尋機指導。

6.師生共同整理總結。

7.師:怎樣才能養成整理的好習慣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學習教材上的兒歌,學會怎樣養成整理的好習慣。

8.師生一起讀兒歌,並進行分析。

活動小結:老師交給大家2個小竅門,一個是定時整理,整理好了畫個笑臉誇自己,一個是物物品歸類,掌握好這2個竅門,你就能養成整理的好習慣。老師預祝大家都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成為一個愛整潔的好孩子。

【設計意圖:通過兩幅圖片引導學生髮現凡事都要靠別人的思想是不對的,進一步啟發學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東西,要從小做起,增強學生養成整理好習慣的意識。】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3

活動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在經歷整理的過程中,學會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的多種方法。

行為與習慣:學生有表現自己整理物品的願望,並能經常性的整理自己的物品,初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情感與態度:學生能感受到自己整理物品的好處,認識整理物品的重要性,體會整理物品後的愉快心情。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會整理自己的書包與日常用品。

活動難點:堅持整理,養成習慣。

活動準備:

書包、課程表、多媒體課件、學具盒。

活動過程:

一、歌曲導入:

1、《我有一雙萬能的手》。

2、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萬能的手,小巧的手,你都用這雙小巧的手做過什麼呢?(指名説)

3、我們班的小朋友都這麼厲害為麼能幹,那你自己整理過書包麼?你是怎麼整理的?(自由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自己會整理》。

4、誰願意告訴老師你是怎麼整理書包的或者爸爸媽媽是怎麼幫助你整理書包的?(自由説)

小結:

小朋友們説的真好,説出這麼多整理書包的好方法,你們想實際做一做嗎? (領着做)。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4

【教材分析】

《我自己會整理》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4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我的一天”,由“和鍾姐姐交朋友”“我很整潔”“我會好好吃”“我自己會整理”“看我多精神”五個活動主題組成。本單元的目標為

1.養成飲食、衞生等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坐立走姿勢。

2.能按時起居,形成初步的時間觀念。

3.表現出做愛清潔、講衞生、有文明的好孩子的願望。

4.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學生分析】

面對才進入小學學習不足百天的一年級學生,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相對幼兒園階段而言,還處於變化和正在變化中,很多時候依賴家長和老師,就像整理書包這種事情,多數是由家長代勞的。介於此,在教學《我自己會整理》一課時,我選擇和學生合作設計活動內容,共同組織活動過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樂於接受。

【設計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育活動源於兒童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的聯繫,課程才會變得對兒童有意義。為此,我在課的開始以比賽的形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東西擺放有序的好處;再通過課件展示分類整理的方法,同時指導踐行:組織整理書包比賽,讓學生體會整理帶來的方便,師生達成共識;順勢引導:學會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愛父母長輩的表現;課後拓展的內容是每天按課表進行書包整理,整理目的明確,整理難度提高,需要家長參與指導,好習慣貴在堅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則。

行為與習慣:整理帶來方便,整齊,美觀,有興趣參與整理活動。

情感與態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愛。

過程與方法:寓教於活動中,合作學習,持續實踐。

《讓我自己來整理》優秀教案5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感知“整理”。

【設計意圖】:開展比賽,激發興趣;分析結果,導入課題。初步認識自己整理的好處。

(一)教師活動

1.組織教學。

2.以競賽形式導入新課,指導學生參與活動。

3.記錄學生完成1-5項任務的時間,計個人。計小組。

(二)學生活動

1.按要求做,參加競賽。

(1)從書包中取出《品德與生活》教材放在桌面中央。

(2)從書包中取出文具盒放在桌面右上角。

(3)從文具盒中取出鉛筆。

(4)打開課本42頁,把鉛筆夾在42—43頁碼中。

(5)安靜端坐。

2.比賽後最快、最慢的學生談談體會。

(三)活動點評

1.注意學生活動細節:取出鉛筆時是否將文具盒關好放回原處?

2.課堂小調查:你的書包是誰整理的?有誰是自己整理書包的?

二、讀圖明理,嘗試“整理”。

【設計意圖】:以圖中人物的形象啟發學生,從幫着做到學着做,在嘗試中提高能力。

(一)教師活動

1.42頁圖1-2的故事,激發學生整理書包的願望。

2.組織整理書包比賽:有意識的按照今天的課表選擇待整理課本文具,讓學生進行整理,多出物品暫不放入書包。觀察記錄。

3.歸納:分類整理的方法。

(二)學生活動

1.指名學生完成書包整理過程,注意觀察先後順序。

2.學着做:怎樣整理書包?

3.複賽:課的開始的比賽活動。再次體驗:整理帶來方便。

(三)活動點評

1.注意聽清活動要求。

2.整理書包時可以自己安排先後順序,體現歸類、整齊、方便。

三、指導踐行:學會“整理”。

【設計意圖】:練習運用整理方法,完成簡單整理工作,並進行思維訓練。

(一)教師活動

1.課件:課堂整理小練習。

2.指導完成44—45課文練習。

3.教學兒歌:《我有一雙靈巧的手》。

4.指導學生新編兒歌《我有一雙靈巧的手》。

(二)學生活動

1.完成課堂練習:①將物品“奶糖、襪子、水彩筆、餅乾、手套、牛奶、文具盒、尺子、太陽帽”分類放入三個整理箱內。②幫明明按照一日課表(語文、數學、音樂、品德與生活)整理書包。③聽題作判斷(44-45頁圖中內容)。

2.填塗顏色:44—45頁圖,做到了在“○”塗上喜歡的顏色。沒有做到的,努力做到。

3.學兒歌:《我有一雙靈巧的手》。

4.編兒歌:《我有一雙靈巧的手》。整理離不開雙手,以“會會”的句式自編兒歌,並配以動作表演。

(三)活動點評

1.編兒歌注意以學生觀察過和體驗過的生活小事入手。

2.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自理,鼓勵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

四、總結拓展:目的“整理”。

標籤: 精選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0zw9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