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最新《第一堂課》教案

最新《第一堂課》教案

最新《第一堂課》教案

最新《第一堂課》教案

《第一堂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掌握本課的生字及重點詞語、相關的文學知識。瞭解作品的社會背景。

過程和方法

分析小説中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詞語的深刻含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品中的悲痛情緒和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各種描寫方法的作用。

探討本課與《最後一課》的異同。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最後一課》中,我們認識了兩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爾先生和小弗郎茨,他們在淪為亡國奴時表現出來的崇高的愛國熱情,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我們中國,也曾經有過這樣屈辱的歷史,今天,我們的目光跟隨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們中國人民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如何表現的,同樣是教師,看看他們的愛國感情是否一樣。

二、瞭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有《駱駝祥子》等四部長篇小説。抗戰爆發後,以主要精力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活動,並堅持創作,寫有20多部以抗日為題材的作品。解放後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並創作了《龍鬚溝》、《茶館》等20多部劇本和幾百萬字的曲藝、散文、詩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一”開始時因受迫害而死。

三、關於《四世同堂》及時代背景。

(幻燈片放映)

四、解讀文章內容。

1、文題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瑞宣老師上的第一堂課。

2、整體感知:本文描寫了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某學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表現了他仇恨敵人,卻無法反抗的痛苦。

3、給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描寫了日軍入侵後瑞宣老師上課前的反常表現。

第二部分(2——6):描寫了上課時的課堂氣氛和人物情緒,表現了人物的`痛苦與無奈。

4、學習第一部分。思考:

(1)、平時的瑞宣表現怎樣?今天表現如何?作者通過什麼手法,想要表現什麼?

(明確:平時的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而今天卻相反,他“怕”鈴聲。作者用對比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

(2)、最後一句採用什麼描寫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他的手在袖口裏顫起來”是一個細節描寫,做亡國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時的鎮靜,他痛苦地已經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學習第二部分,討論:

(1)、第2段着重刻畫祁瑞宣老師上課前的行動和外貌,作用是什麼?(表現異常的氣氛和情緒,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氣氛。)

(2)、怎樣理解“憑着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時的茫然與無奈,頭腦一片空白,在這重大的變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寫什麼?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通過心理描寫寫老師上課時複雜的情緒,學生悲痛的場面。)

(4)、怎樣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學生,“變成了木頭”説明他們突遭變故的迷茫、無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説不出來的。”?

五、寫作借鑑。

1、作者善於通過人物語言、神態、心理的描寫來展示人物感情。

2、語言簡潔,富於表現力。如文中對課堂氣氛的描寫只用了短短兩句話,寫出了肅靜、莊嚴的氣氛。

六、比較與探究。

把本文與《最後一課》作比較,説説你對下列問題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師顯得很緊張,請找出表現他緊張的細節。而哈墨爾先生看來很從容。為什麼兩者的表現截然相反?

2、哈墨爾講了很多話,很動人。祁老師的話很少,為什麼作品也很動人?

3、“真正的苦痛是説不出來的!”《第一堂課》似乎從頭到尾都在表現這種“説不出”。而哈墨爾先生在“最後一課”即將結束時,面色慘白,話説不下去。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師的“説不出”一樣。

4、這兩課都強調課堂氣氛的“靜”。“靜”的原因一樣嗎?

[板書設計]

上課前:害怕鈴聲

第一堂課 課堂上:沉默、嚴肅 亡國奴的苦痛——愛國主義情懷

走出課堂:逃離

標籤: 教案 一堂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70xw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