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教學反思

《媽媽,不要送傘來》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小詩。這篇小詩用呼告的語氣,表達了小朋友不願意嬌生慣養,希望自立的願望;也表達了小朋友對母親的感情。詩中第一個“我喜歡……”,抒發了小朋友貼近大自然的喜悦心情,第二個“我喜歡……”,抒發了小朋友搏鬥風雨的喜悦之情。兩處“喜歡”,都流露了希望自已行動、自身去闖,希望自立、自強的願望,這樣的願望通過對媽媽的直接對話表達出來了。

這篇小詩語句清新、活潑、自然,充溢了兒童情趣,適合於兒童朗讀;同時,又運用了“慢悠悠”、“小糖人”等需聯繫語境理解的較含蓄的詞語;而課題《媽媽,不要送傘來》,只有學生在真正讀懂小詩,並聯系實際生活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領悟。總而言之,這是一篇趣味性強、適合於學生自主學習、語感訓練、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薰陶感染的佳作。下面,結合教學流程作一具體論述。

一、激趣導入,引起考慮

上課前,先在黑板上安排五彩的傘羣、朵朵烏雲、無數小雨點,目的是營造一種下雨打傘的氛圍,與課文內容連為一體;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為課堂伊始的提問奠定基礎。

上課了,首先問學生,“在黑板上你看到了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生字“傘”,這是一個生字,引導學生齊讀,既使學生在環境中認識了字,也降低了學生自學生字的難度。再由“傘、烏雲、小雨點”引到下雨。然後,教師用詩一樣的語言,充溢情趣地引出課題並引起學生的考慮:“聽,‘沙、沙、沙’,下雨了,同學們有的衣着雨披兒,有的打着花雨傘回家去。有位叫“咚咚”的小朋友沒拿雨傘,也不希望媽媽送雨傘,她説‘媽媽,不要送傘來’(完成板書),這是為什麼呢?”現在的學生,依賴性強,大多又嬌氣,下雨不用家長送傘這是他們一時很難理解的,因此,問題的提出自然引起學生的考慮,激起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自主識字

這一環節,首先是教師配樂範讀,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而後交流識字方法,小組合作自學並檢查生字。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教學中引入了“咚咚”這個人物,如:教師範讀是“聽一聽,咚咚都説了些什麼”,學生自讀文章是“喜歡咚咚的文章嗎?讀咚咚的文章,假如遇到不認識的字,你們有什麼好方法?請大家用自身喜歡的方法認生字、讀文章。”而小組合作學習、檢查生字也是“咚咚要考考你們生字掌握得怎麼樣,誰有膽量接受考驗?請小組長打開D盤,找到‘咚咚考考你’文件夾,裏面有‘第一關、第二關’兩個文件,看一看哪個小組能‘團結合作、一起闖關’。”闖過一關,咚咚總會説“嘿,你真棒!”“請給自身鼓鼓掌吧。”“咚咚的關闖過了,敢不敢接受老師的考驗?”等。為什麼這樣設計呢?因為北師大版新課標教材,很注重貼近兒童心理,隨手翻翻教材,一個個情趣各異的兒童形象躍入眼簾——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因此,發明了“咚咚”這個人物,讓“咚咚”進入學生心靈,讓“咚咚”與學生對話,讓“咚咚”引出學生的考慮,讓“咚咚”與學生一起“勇敢、歡快”。實踐證明,學生對“咚咚”較對老師更感興趣,更樂於與“咚咚”一起學習。

三、以疑導讀,體會感悟

“學貴有疑。”新課程倡議自主學習,學習的問題哪裏來?教師要求學生“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讀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筆劃出來。”然後質疑。學生往往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慢悠悠”、“機靈的小鹿”、“小糖人”怎麼理解;為什麼説“媽媽,不要送傘來”。分析這四個問題,前三個在學詩中可邊學邊理解,第四個問題則貫穿全文,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問題。因而在教學中可做如下處置。

1.第一小節

先指讀第一句話“不要送傘來,媽媽,我喜歡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然後,引導學生扮演“慢悠悠地走回家”,請學生欣賞歌曲《小小雨點》,目的是引導學生感悟走近大自然,發現雨中世界美的愉悦心情。在此基礎上再讀第一句話則“潤物有聲”了。

第二句話“我喜歡細細的雨絲,對我悄悄説話”,重在引導學生相互評議,使學生在“生生合作”中獲得方法,得到提高。

學完第一小節,教師和時提問:“讀了第一小節,誰談一談為什麼咚咚説‘媽媽,不要送傘來’?”既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問題,同時,也通過學生的回答,和時掌握學生理解的情況,以使調整下面的教學。

2.第二小節

學生好扮演,樂扮演,更易於在扮演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教師佈置5、6個同學扮演“傘羣”,佈置一個同學扮演“機靈的小鹿”,在扮演中引導學生體會“機靈的小鹿,多麼歡快!”再分小組合作讀,調節了課堂氣氛,降低了理解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抓住核心問題:“讀了第二小節,誰談一談為什麼咚咚説“媽媽,不要送傘來?”

3.第三小節

什麼樣的人是“小糖人”?這是一個較難理解的問題。假如教師處置不當,既耽誤時間,又不能令學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師的突破點是“文章中的小糖人是什麼樣的人?生活中,還有哪些小朋友的行為像‘小糖人’的行為?‘小糖人’還可以換一個什麼詞理解?”如此設計,有條理,有坡度,學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

而“我像街邊的小樹,風雨中更加勇敢、歡快。”採用男同學讀,女同學評議的方法,既是對第一小節第二句話的學習方法的迴應,又進一步突出了“勇敢、歡快”這兩個重點詞。

最後教師依然提問:“為什麼咚咚不要媽媽送傘來?”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説,使學生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4.全文配樂朗讀

此時的配樂朗讀,是情境的再發明,是“咚咚”與學生融為一體,加深感悟的有益嘗試,是享受語文美的重要途徑。

四、拓展思維、薰陶感染

教師佈置“小練習:説説心理話”包括了四局部:

“第一關”:不要 ( ) ,媽媽,

“第二關”:不要 ( ),媽媽,

我喜歡( )。

“第三關”:不要 ( ) ,媽媽,

我喜歡 ( )。

不要 ( ) ,媽媽,

我喜歡 ( )。

“第四關”:媽媽,

我懂得你的愛,

但我不是( )。

我要 ( ) 。

此四局部由“四關”組成,與前面的教學、與咚咚的引入融為一體,利於激發學生興趣;“四關”由易到難,遵循的是學生的認知規律;“四關”內容的設置目的是開拓學生思維,進一步引導學生懂得要不做“小糖人”,要自立,需從很多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五、課後延伸,遷移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4ylo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