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哲理作文 >需要作文 >

作文運思應需要藉助“這一點”

作文運思應需要藉助“這一點”

作文運思需要藉助“這一點”

作文運思應需要藉助“這一點”

寫作時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平時讀了很多文章,可一旦面對一道作文考題時就是感覺用不上;或者有時思緒紛雜,不知從何落筆;而有時作文開了個頭,卻很難往下開展思路……的確,這些“瓶頸”在不時地制約着我們的作文運思。要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必須給思想找一個“入口”,進而打開一條“通道”,最終使作文提升至“柳暗花明”的境界。

其實,我們可以先想想聊天時是如何打開“話匣子”的,往往會有“今天天氣真好啊”“你吃了嗎”類似的寒暄“話頭”,甚或有時聊得高興也就是因為某一個話題讓大家都很感興趣。把聊得精彩的內容寫到文章中就是佳作,這聊天的藝術同樣也可以運用到寫作中:高明的寫作者往往看似漫不經心地由某一點引入話題,其實這個“話頭”是作者獨闢蹊徑巧妙引入的;行文中的諸多內容看似“東拉西扯”,其實是作者精心選擇並圍繞某一點嚴密展開的,而文章的結尾也往往會再收束到某一點。當然,這也正是何永康教授的諄諄告誡:議論文寫作要有好的“由頭”,記敍文寫作要有一個小“口子”。

也就是説,作文運思需要藉助“這一點”。“這一點”的説法其實是受黑格爾的“這一個”藝術典型論的啟發,“這一點”最好是具象化的、有個性的、有代表性的事物。“這一點”可以是作文運思的出發點,也可以是歸結點或者是支撐點;“這一點”要能觸發、引領、牽繫或收結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能基於“這一點”而縱橫捭闔、收放自如。

下面,就以必修、選修教材的經典篇目為例,再結合江蘇近五年高考的現代文閲讀選文、優秀作文以及文學名著、時新美文等,來透析這些作品藉助“這一點”進行運思的寫作藝術。

一、認識作文運思中的這一點”是什麼

劉半農先生的詩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意境優美、情感濃郁,讓人百讀不厭。反覆吟詠這首詩,我們就能體會到濤人心底潛藏的純真的愛意與熱切的思念之情。那麼,詩人的情感是如何被觸發的?濤歌反覆使用了比興手法,所以我們可以從“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燕子你説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詩句中準確地捕捉到:是輕拂的微風、呢喃的燕子、西天的殘霞等意象不時地觸發着詩人的情思。像這些意象,就是作文運思時需要藉助的獨特的“這一點”。

我們再到生活中尋找牽繫我們思想情感的某一點。比如:一片帶有小齒的草葉,啟發魯班發明了鋸;一隻從樹上落下的蘋果,誘導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引發了國人對教育的深度反思。還有,與“我”的生活關聯密切的某一點可能是:老師一句簡單的問候,讓我感到温馨;同學一個鼓勵的眼神,讓我充滿信心;一朵小花的綻放,讓我欣喜生活的美好;一片黃葉的凋零,讓我感歎生命的無常。像這一葉草、一隻蘋果、一個問題、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朵花、一片葉等,都是觸發我們情思的極為重要的“這一點”,把生活中的“這一點”寫到作文中,就是我們運思時尤為需要藉助的“這一點”。

當然,我們還可以到文學的長廊中來進一步認識“這一點”。例如:吳承恩把師徒四人西遊的故事都安排在一條取經的路上,施耐庵把一百零八位好漢都會聚於一座梁山上,曹雪芹把愛、恨、情、愁主要訴諸一個大觀園中,沈從文把美好、善良的人性集中於一個叫翠翠的女孩身上,魯迅把祥林嫂的心願寄託於一個叫“祝福”的節日,艾米讓老三和靜秋定情於一棵山楂樹,莫言把對中國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思考聚焦於“蛙”上……這些經典作品中的“這一點”可能是一條路、一座山、一個大觀園;也可能是一個人、一個節日、一棵樹、一隻蛙等。

通過上例,我們可以認識到:“這一點”可大可小。簡而言之,“這一點”可以是一景、一物、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部作品、一個問題等等。總之,“這一點”是最富有標誌性的、最具有鮮明特徵的、最個性化的、“具象”化的事物。

二、體會“這一點”在作文運思中有何用

我們可以通過回憶所學的必修教材、選修教材裏的一些文章來進一步體會“這一點”在作文運思中的作用。

例如:“如怨如慕”的笛聲引發了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的感歎,一張滿載旅客的照片啟發了曹文軒關於“前方”的思考,那瀟瀟的冷雨觸發了餘秋雨心底濃濃的鄉愁,凌晨四點未眠的海棠花激發了川端康成的審美情趣……像上例中的笛聲、照片、冷雨、海棠花等,都是作者情思的“觸點”,是寫作的“原點”,是思想情感的源頭。沒有“這一點”,文章運思就無從展開。

可見,“這一點”是作文運思的“出發點”。

再如:歐·亨利把老畫家貝爾曼最美的愛傾注於那“最後的常春藤葉”,莎士比亞把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終結於一服毒藥,曹禺把周魯兩家的恩怨消解於一場雷雨,雨果把人性的美醜凝聚於用來換一滴水的那一滴眼淚……像上例中的這一服毒藥、一場雷雨、一片葉、一滴淚等在文章的最後才凸現出來,是文章運思的“收束點”,是謎底,是結局。有了“這一點”,文章就能收束有力。

亦可見,“這一點”是作文運思的“歸結點”。

又如:朱自清那淡淡的喜悦和憂傷始終被那一方荷塘牽繫着,歸有光幾多歡喜和憂傷都承載在那一角小小的項脊軒裏,劉亮程和他親人們的歲月一直被寒風吹徹,史鐵生把所有的心事都隱藏在那古老的地壇裏……像上例中的這一方荷塘、一個小軒、一縷寒風、一座地壇等始終牽繫着作者的情思,是文章運思的支撐點;同時“這一點”也是文章運思的“出發點”和“歸結點”。

還可見,“這一點”是作文運思的“支點”。

總之,“這一點”可以引發、收結、支撐着作者的情思,是行文時運思的“寄情點”、“凝思點”。

三、探究如何藉助“這一點”進行作文運思

寫作時該如何巧妙地藉助“這一點”進行運思呢?不妨嘗試以“這一點”為出發點,分別畫三條線段,看看能畫出怎樣的圖形。我們有可能畫出下面幾組圖形:

其實,這幾種圖形就猶如我們作文時由“這一點”出發的運思路徑圖,而且每一條路徑都可以再返回原點。當然,在繪圖的過程中,出發的“這一點”也可以是“支點”,也可以是“歸結點”。作文運思亦同此理,而圖中所畫的三條線段也可理解為作文思想內容的三個層次或三個板塊等。因此,可以把這幾種運思的路徑分為發散、橫向、縱向、縱橫運思等幾種模式。

(一)發散運思

發散運思是指往多處想:由“這一點”展開多角度的自由聯想(意識流),可以是相似、相反、相關聯想等。

例如,伍爾夫在小説《牆上的斑點》中由“牆上的斑點”“這一點”發散運思:由斑點聯想到釘痕、掛肖像的前任房客;由對斑點的疑惑聯想到生命的神祕、思想的不準確性和人類的無知;由猜測斑點是一個凸出的圓形聯想到一座古冢,進而想到憂傷、白骨和考古……最後發現牆上的斑點不過是一隻蝸牛。小説由“斑點”展開冥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反映生活本質,揭示永恆真理。

再如,2009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品味時尚》,文章讓魯迅小説《風波》中的九斤老太圍繞“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發散運思,分別品味了這樣幾種時尚:驚看街頭時尚,難解老年時尚,困惑文字時尚,無語自己竟成了時尚等。文章憑藉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生髮出意趣橫生的幾個故事,善於反諷;“一代不如一代”這經典之語在當下的時尚中也被賦予了新的深刻內涵。

這些看似自由的發散式聯想,都由“這一點”引發,行文中不時照應“這一點”,結尾又回到“這一點”,文章結構就因此顯得開合有致。

(二)橫向運思

橫向運思是指由“這一點”由此及彼地展開一系列相關聯想,講究先後順序。

例如,阿成的《溜索》(2010年江蘇高考現代文閲讀)。小説先寫精瘦漢子“悄沒聲”地溜索,接着寫牛“皮肉發抖”地溜索,再寫“我”“戰戰兢兢”地溜索,最後寫領隊飛一般溜索,

再如,師陀的《郵差先生》(2012年江蘇高考現代文閲讀)。小説先寫郵差先生送信時先感歎“這一封真遠”;接着抱怨有封信“又來催餉了”;再寫給老太送信——“掛號信,得蓋圖章”;最後告訴一個愛開玩笑的小子“你的信還沒有來,這會兒正在路上睡覺呢”。

這兩篇小説都是以一件事(溜索、送信)為寫作的'“出發點”和“支點”,由此關聯、涉及不同對象(不同對象溜索、送信給不同的人),使主題的表達更加豐厚。相比發散運思,橫向運思更注意先後順序的安排,但不如縱向運思那樣層層遞進。

(三)縱向運思

縱向運思是指由“這一點”層層遞進地想,可以是由近及遠、由點及面、以小見大、由淺入深或由表及裏地展開思路。

例如,汪曾祺的《侯銀匠》(2008年江蘇高考現代文閲讀)。小説先寫侯菊向父親要花轎,接着寫侯菊改裝花轎,再寫侯菊坐着改裝後的花轎出嫁,最後寫侯菊婚後出租花轎。花轎是這篇小説寫作的“支點”,情節藉此層層推進,表現了侯菊的精明能幹。

再如,2012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憂與愛》。文章先寫自己獨處斗室,花香送鼻,撥弄小蟲;接着感歎小蟲放棄目標的生存狀態令人擔憂,人在災難面前一次次地迷失的生存狀態豈不更令人擔憂?又寫再看小蟲,小傢伙藏到濃綠中;花、蝶、“我”融為一體,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傷懷之美!繼而感悟到:“彷彿是為了感謝我對蟲子的愛,“平等”在心空放彩——人類要學會抱着愛的哲學平等相待萬物。”最後感謝小蟲,竟幫“我”釐清了憂與愛的哲學!小蟲是這篇作文議論的“由頭”,文章由蟲及人,由情人理,在縱向運思中呈現了小作者深刻的思想和高明的見解。

縱向運思,就好比是“打井”,不能淺嘗輒止,而要“掘井及泉”。

(四)縱橫運思

縱橫運思是指由“這一點”雜糅多種運思路徑,或發散,或縱或橫,層層轉折。

例如,張笑天的《上善若水》(2009年江蘇高考現代文)。作者先寫看都江堰“上善若水”的巨幅,想老子之道;接着寫在都江堰離堆前,想到李冰修築的都江堰,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再寫佇立水邊,想到今天的水污染,叩問何處有生命之泉;繼而又寫由原生態的都江堰想到都江堰成就了“他們”,“他們”與都江堰同輝;最後寫臨別的晚上,吃河鮮,聽濤鳴,感到一種久違的幸福。都江堰是這篇文章寫作的“原點”,由此想到它的過去和現在,關於“上善”的思考也就水到渠成。

再如,2011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小作者先寫不由得想起早上趕考時瞅見的一家小餐館——“風沙渡”超越了平庸;其次寫不由得又想起也曾坐在這考場的一羣人——“蟻族”甘於平庸;接着寫要俯瞰平庸的眾生,先必有一股“登臨意”;又寫超脱平庸還要有高貴的思想;再寫“蟻族”又如何?若心懷鴻鵠之志能“扶搖而上九萬里”;最後寫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商人吧……我必去“風沙渡”。“風沙渡”是這篇作文寫作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文章“豬肚”部分的運思縱橫轉折,讓人不得不為小作者的機智構思而歎為觀止!

綜上所述,“這一點”在作文中可“呼風喚雨”,使行文自如地起承轉合;“這一點”是文章的“美點”,是智慧的“原點”。把“這一點”放大、擴展、延伸,滿篇則能熠熠生輝!

四、藉助“這一點”進行作文運思練習

通過賞析,我們可以借鑑這些例文的運思模式,藉助“這一點”進行作文運思練習。例如,可以藉助“一棵樹”“這一點”進行發散或縱向運思,寫一篇以“一棵樹,三堂課”為題的文章;還可以以“温馨”為題,把“温馨”具象化為“這一點”,再由此進行發散運思、縱橫運思。總之,要不斷地堅持這樣的運思練習,努力讓“這一點”成為作文中內容豐富、深刻、有創意的“一點”!

當然,寫作中絕不能為了運用“這一點”而機械地套用,一定要在審題立意精準的前提下選擇最佳的“這一點”來謀篇,使“這一點”真正成為文章的“文眼”“感點”“美點”或思想的“原點”“支點”“節點”等。

標籤: 運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elizuowen/xuyaozuowen/8jlr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