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哲理作文 >變化作文 >

學校變化作文7篇

學校變化作文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變化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校變化作文7篇

學校變化作文 篇1

在放暑假的時候,學校要重新建設了,我看了看示意圖,哇!好漂亮啊!我從心底不由得的感歎了一句。

因為我的家離學校比較近,所以老遠就可以學校從一磚一瓦建起的新教學樓,如果要和以前的老樓比起來真是更勝一籌啊!

終於,開學了,看到教學樓的新面目,我笑了。教學樓有三種顏色,一個是灰色,佔了教學樓的三分之二,因為這個顏色分佈在好多地方,像一縷雲霧環繞在 教學樓四周,是本來就寧靜的教學樓又增添幾分神祕,一個是紅色,它主要分佈在窗户欄上,另一個是白色,在紅色的下方和電子顯示屏的上方,哦,在給你們説一 説我們學校的新科技—電子顯示屏、旋轉攝像頭,先説説電子顯示屏,它 取代了學校以前拉橫幅的地方,説起它,沒有一個不叫它好的,不用再辛辛苦苦的去拉橫幅,現在只要用電腦一打就出來了,再説説攝像頭,它有好多兄弟姐妹,分 布在各個角落,不留死角,看的那叫個清楚,害得我們沒有一個敢犯校規的。

哇!學校變化好大,但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付出啊!我越來越愛我的學校了。

學校變化作文 篇2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來到學校門口看見我特別喜歡的這所學校,因為這所學校和原來有着很大很大的變化,我不竟的感歎道:“暮去朝來淘不住,遂寧東海變桑田。” 在進校的路上我看見了四顆銀杏樹迎着風張開了樹枝,像是在迎接我們回到這美麗的校園。我走近一看,數了數,呀!杏樹有6顆呀!就在這時,我看見對面的益雅樓市暑假剛修建的,牆上有雪白雪白的粉刷印,益雅樓對面是若隱若現的益美樓,我來到了裏面,裏面有:陶泥吧,音音室……還有很多很多的教室,一看到音樂室就彷彿看到我們在那裏認真的唱着歌。 我走在尋找報名的地方不知不覺來到了以前的排球場,但現在已經變成了食堂,我心想:這下中午可以不用揹着重重的書包回家了。過了一會我終於找到了我們的教室。我報了名出來看見了很多很多草木都是才摘的,我想我們的學習環境會更好的。 我喜歡我們學校,喜歡它春天的鬱鬱葱葱,我喜歡學校的高樓…… 我們的學校千變萬化,越來越美了,我愛我們的學校的點點滴滴。

學校變化作文 篇3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只不過短短几年時光,我的學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年前,這裏只有幾座舊教學樓和一個水泥操場,我們經常摔破胳膊和腿,而且一到雨天就泥濘難行,這裏還滿是帶着木刺的樓梯扶手和幾個裏面已草木枯萎的花壇。但是,我在這種環境下仍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績一直很好。

沒過幾年,我們的學校就鋪上塑膠地面,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操場上玩耍、嬉戲、跑步,再也不用擔心摔破胳膊和腿,而且在下雨的時候雨水都滲進塑膠地面下面,我們再也不會踩着泥水上學、放學。緊接着,學校又在每一層教學樓都安上高級飲水機。我高興極了,再也不用揹着一瓶沉重的.水去上學。

後來,操場的角落裏修成一個金魚池,花壇裏種上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國旗台周圍砌起漢白玉的欄杆。我們的學校變得美麗極啦!

學校的環境越變越好,設施越變越先進,教學水平越變越高……學校的這些變化,讓我越來越熱愛我的學校!

學校變化作文 篇4

20xx年的暑假,我曾路過我們學校幾次。每次都發現有許多工人在操場上忙碌。

新學期開學的那一天,我懷着好奇的心情走進學校,想看一看我們學校在假期裏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進校門,我就驚呆了。原先教學樓所穿的藍衣服被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鮮亮的桔黃色;綠茵茵的足球場,紅彤彤的塑膠跑道,把原先那簡陋的操場取代了;從食 堂冒出的裊裊炊煙,使我倍感親切;學校的最南邊,栽滿了活化石——銀杏,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觀察着學校的變化。

當我漫步在操場上,心情格外愉悦,心胸格外 開朗。

走進教學樓,看見一間間寬敞明亮的教室,雪白的地板,雪白的牆壁,是那樣的肅靜,使同學們能夠安心在教室裏學習。我走遍全校,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每一層 的主題都不一樣。

比如説,一層的主題是“中國風”,所以,一個個中國式的走廊,一排排中國式的書架,大廳的吊頂更是讓人大吃一驚:一副巨型的象棋盤倒掛在 我們的頭頂上。二層的主題是“奧運情”;三層的主題是“觀世界”;四層的主題是“愛學校”,每一層的主題我想都是老師們精心設計的。因此,從前那單調的校 舍沒有了,現在這樣美麗的學校取代了它的位置。

學校的變化可真大呀!我愛我的學校——XX小學。

學校變化作文 篇5

我們的學校位於天山路中段,是一座規模比較小的學校。幾年來,我們的學校一直保持着她原有的風貌,直到去年,學校來了一位新校長,這才使得她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喜人變化。

記得以前,我們的學校是很少舉行各種活動的,偶爾的幾次小活動、小評比又怎能滿足得了生龍活虎的同學們的渴求與對競爭的需求呢?於是,很多同學都只能在課外尋求刺激,以滿足小孩子玩的天性。可現在不一樣了,學校裏到處充滿着歡聲笑語,到處洋溢着一種積極向上的競爭的氛圍。你瞧,自從學校實施了文明記分卡進行評比文明之星的活動以來,同學們都明顯規矩起來了:課間追逐跑跳、打鬧的同學少了,做好事的同學多了,講粗話的同學少了,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多了;你聽,校園裏正開展着古詩文朗誦比賽,書香飄滿了校園;你再看啊,各班增設的圖書角前人頭攢動,同學們都渴望吮吸到豐盛的精神食糧呢!還有啊,有多少“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我們的伯樂——老師們挖掘出來了;你聽啊,廣播裏,是哪個小歌星在一展歌喉呢?哦,原來是“小百靈”在快樂歌唱呢!仔細聽聽,她正在歌唱校園、歌唱生活、歌唱大自然呢;你再看啊,眾多家長樂滋滋的圍着校門口的喜訊欄,哦,原來校園又傳來了師生的喜訊呢,有校長、老師的論文獲了大獎,有學生的課外閲讀、象棋競賽獲創了佳績呢。咦,校門口怎麼多了身佩綬帶的“禮儀小姐”,原來,她們是學校的“陽光小使者”,正向我們撒播着華夏源遠流長的文明禮儀種子,將文明禮儀的春風吹向每一個同學的心窩……呵,原來,校園還可以這麼變,真讓人快慰啊!真是“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啊!

校園就像神通廣大會72般變化的齊天大聖一樣,給人一種“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朵萬朵梨花開”的美好感覺。

在這些變化中,令我們津津樂道,感到新奇的還是要算學校紅領巾廣播站的開通了。

自從廣播站開通以來,同學們的一些熱情變被調動起來,一下子高漲起來了。大家都踴躍參加到校園的文化建設中來,或用敏鋭的目光捕捉校園的好人好事,及時寫成表揚稿,或將自己的得意之作投放進投稿箱中,然後經精挑細選的聲如黃鶯的主持人一開播,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送進每一間教室,輸送進每一個同學的心田,是那麼的親切,那麼地觸手可及,於是,我們都盼着這一時間的出現……

感受着學校的種種變化,你是否產生了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呢?

學校變化作文 篇6

這個星期,校長開展了爭當”小鴻雁“爭做”小白鴿“爭取”班“爭創”文明校“的活動,這活動剛開始,學校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校長總是在我們課間時來巡邏,神情嚴肅,目光尖鋭,同學們的一切行動他都看在眼裏,似乎什麼事都逃不過他的法眼。不好了,一個同學正在一邊喝豆奶,一邊踢毽子,豆奶在晃來晃去,幾滴豆奶飛了出來,校長見了,眉頭一皺,馬上走過來,訓斥這個同學,説着越來越生氣,面色通紅,這個同學害怕極了,哆嗦着説:”校……校長,對……對不……起,我錯了,下……下次不……不會了,請原……原諒我。“校長看他這麼誠懇,説:”下次要記住了。“就繼續巡邏,同學們經歷了這事心後,再也不敢邊玩邊喝了,都規規矩矩地在位子上喝。

老師對衞生特別重視,一進教室,都要仔仔細細看個遍,就算上節課剛檢查,下節課還是會重新檢查,一檢查出,就會給那些同學扣分,這樣一來,同學們一下課,都會左看右看,確認自己位置沒有垃圾後,才離開座位,放心地去玩,久而久之,習慣養成了,亂扔垃圾的現象也漸漸少了,學校的個個角落十分乾淨,再也看不到一絲紙片了。

路隊也好起來了,鈴聲一打響,同學們快速整理書包,馬上到走廊排好隊伍,路隊長喊:”立正!“大家一聽,馬上站得筆直,路隊長看差不多了,就帶隊下樓,操場上,一列列整齊地隊伍有序地向前移動,值周老師看着一列隊伍走過來,微笑着點頭。就算是下雨,隊伍也整整齊齊。

同學們不去小攤買東西了,那流動攤點一見沒人買,馬上轉移陣地到別處去了……

校園的變化真大,我們的校園終於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文明校。

學校變化作文 篇7

社會變了,家庭變了,學校也變了,我們學校的變化可大了!

以前,我們學校非常窄小,還記得一年級時,我們在危房裏上課,房頂上鋪的是瓦片,一不留神,就有瓦片掉下來砸着頭。那時的校門,是用鐵做的,一摸手上一把鏽。

二年級時,我們學校拆了危房,於是,我們搬到了校門口,雖然教室環境好了一點,但坐在牆邊的同學是身上“下雪”。

三年級時,我們搬到了東興寺分校,教室變寬了,光線也更好了,只是黑板總反光,使得坐在後排的同學看不清黑板。

四年級時,我們仍在東興寺上課。我們從三樓搬到了四樓,那時正值三伏天,四樓十分熱,致使期末複習時在六年級教室上課。

五年級時,我們終於從東興寺搬回了塘坎上。呵,又建了三棟教學樓,大門也成了自動門了。學校門前有一塊大大的牌子,上面刻着“自貢市自流井區塘坎上小學”幾個字,教室的黑板一點不反光,坐在最後一排都能看到黑板,牆也變成瓷磚的了,廁所又新修了兩個,操場從坑坑窪窪的操場變成了平平整整的操場,讓人心情非常愉快。

現在我們學校只有這些變化,相信我們學校還會變化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elizuowen/bianhuazuowen/zw3eo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