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說課稿 >

關於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5篇

關於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5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並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後,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爲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並。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爲一種數學語言,在後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着極爲廣泛的應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並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係;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並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並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並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作爲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着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採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頭我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經過實例: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之後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後回答,然後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到達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當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並且明白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爲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

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髮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係。學生能夠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於集合A的元素又屬於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經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第二環節:最終抽象、歸納出交集的文字敘述的定義。

定義給出後,讓學生利用數學符號語言寫出的集合表示。充分體現使用集合語言,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資料。

第三環節:經過兩個例子鞏固定義。

例1是較爲簡單的不用動筆,同學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須動筆計算的,並且還要經過數軸輔助解決,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經過這兩個例子的解決,使學生不僅僅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的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環節:最終對交集進行再認識,並利用Venn圖歸納、總結出交集的性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是引導着,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爲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應當準備預案。

第五環節:經過綜合性較強的例子進一步鞏固定義和性質。

這樣的五個環節不僅僅充分研究到學生的認知規律,並且爲學生和教師的進取活動供給了空間和可能。更印證了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

交集的定義、性質研究清楚之後,並集的定義、性質就順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交集、並集的定義、性質研究完了以後,設計"感受理解、思考運用、拓展探究"三個不一樣層次的練習題進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要研究到不一樣水平,不一樣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結應先由學生總結,然後教師強調兩點:一是交集與並集的區別與聯繫;二是對本節課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又要關注它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華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作業、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資料,多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2

《正負數一》這是北師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第3課時的一節給合活動的實踐課。這種課非常注重學生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過程中去體會正負可以抵消,在這之前學生已學過對正負數有一定的瞭解,根據大綱的特點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

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

2、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正負可以互相抵消。

教學重點:知道正負數可以抵消。

教學難點: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正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根據新課程的標準老師在教學中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導、探、放的原則。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並用已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生作爲主體在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中我特別注意學生合作交流。這節課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設計了三個活動,開課的時候我設計了猜拳比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知道正負數可以互相抵消。即複習了舊知又引導了課題。第二活動運用抵消的思想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做了改動,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老師不再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學生的提問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

這三個活動是太空遊戲。爲了讓學生體會正負有時是不能抵消的。是一個反例,我先播放神七升空的精彩片段,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呈現時間表讓學生自己補充完整,更加充分理解時間表所要表達的信息。因爲0對學生有一定的干擾作用,很好了解時間表對後面學生理解0不能抵消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三個活動讓學生感覺數學在晶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數學活動經驗和方法,發展解決問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同時在與同桌交流的活動中提高數學的學習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中的第一課時《重複》。

一、教材分析

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學習這部分內容,思維力度較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系統、抽象。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節課我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爲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我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創重組,以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努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以學爲主,當堂達標。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和本班學生實際我設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藉助貼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2、通過豐富、直觀的遊戲活動,發展形象思維,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主動參加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並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複部份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遵循多學少教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感受新知

創設“理髮師的困惑”的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兩對父子的身份關係入手,在解決爲什麼只有三個人的困惑中,理解兩對父子中的重複身份,引導學生用四個手指表示重複關係,使學生初步建立“重複”的數學模型。這樣的設計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活動體驗,揭示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搶椅子和猜拳兩個遊戲,這兩個遊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我會巧妙的抓住“搶椅子”3人和“猜拳”4人,一共是7人,爲什麼只有6人站起來?進行質疑,讓學生自主對教師的質疑作出合理的解釋,最後引出請呼啦圈作裁判,進而引導學生繼續主動學習。

(三)深度體驗,理解新知

在這一環節裏我利用呼拉圈來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集合思想。參加兩個遊戲的學生分別站到兩個呼啦圈裏,並引導學生自主把兩個呼拉圈相交,讓重複參加遊戲的學生站在相交處。這樣學生就能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創造出學生心中集合圈,這時老師幫助學生把呼拉圈學問提升到數學的集合圈,利用呼拉圈畫出數學的集合圈,並用貼名條的方法,把參加遊戲同學的信息補充完整,來進一步理解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我想通過這樣的自主發現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解決問題,運用新知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是我設計練習的宗旨。因此,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1、給動物分分類。再次鞏固對集合圖的`理解。

2、根據直觀圖畫,計算商店一共進貨多少種,讓學生利用集合知識解決問題。

3、根據統計表解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解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所學知識對解決問題的價值。

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應用知識中體驗了數學的價值。

(五)迴歸生活,拓展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最後一環節,我將組織同學們統計班級內爸爸吸菸和喝酒情況,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並讓學生找出既不吸菸也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從而拓展滲透全集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多學少教,以學定教,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和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105頁立體圖形複習的第二課時——立體圖形體積的複習。

教材簡析:本節課複習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線和麪的知識及對簡單立體圖形特徵、表面積和體積意義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積累常見幾何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經驗,並有利於促進學生進一步提高簡單推理的能力,爲今後學習立體圖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公式,理解體積公式的推理過程及相互聯繫。

能力目標:經歷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發展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在活動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好數學充滿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倒及相互聯繫。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柱體教具正方形紙作業紙橡皮泥

二、說教法

因爲這節課是幾何知識的複習課,所以我採用以直觀演示法、操作發現法爲主,以設疑誘導法、一題多變法爲輔來實現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教師決不包辦,居於此,我設計如下的學法,課前預習法、獨立思考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探究精神和應用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直接揭示課題

(二)知識再現階段

1、回憶公式

①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體積公式。

②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交流、發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積還可以用底面積與高的乘積來計算,因爲長方體長和寬的積是長方體的底面積,正方體的棱長與棱長的積是正方體的底面積,所以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③我適時補充: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上下一樣大且直直的形體,一般都叫做柱體,凡是柱體體積都可用底面積與高的乘積來求得。

2、公式由來

由於學生課前已獨立對“體積公式的推倒”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學生根據自己原有認知結構,會從不同角度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對此,我是這樣設計的:

①小組交流發表觀點

每人選擇一種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推倒過程在小組內交流。通過交流,可以促進生生互動,培養學生樂於與他人交流的意識。

②全班交流查漏補缺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邊作演示。

長方體體積公式是通過體積單位直接計量而推出來的。

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有的學生說可以由體積單位直接計量得來;還有的學生說由長方體可以推出正方體體積公式,當長方體長、寬、高相等時,就得到了正方體,因爲長方體體積等於長乘寬乘高,所以正方體體積等於棱長乘棱長再乘棱長。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有的學生說把圓柱底面沿着底面半徑等分成若干份,通過切拼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他們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還有的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等於長乘寬乘高,切拼成的長方體的長等於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寬等於圓柱底面半徑,高等於圓柱的高,所以圓柱體積還可以用底面周長的一半乘半徑乘高來計算。這時,我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圓柱的體積還可以怎麼計算?”學生通過觀察我手中教具不同角度的擺放,在思考、想象、交流中發現圓柱的體積還可以用圓柱側面積的一半乘底面半徑來計算。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是根據圓錐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關係推導來的。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設計意圖: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是複習重點,我通過演示、操作、設疑誘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想象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奧妙。在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中,我挖掘教材,讓學生從不同視角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查漏補缺,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三)知識提升階段

1、自主探究網絡結構

思考:四個立體圖形中,哪個是推導其他圖形體積公式的基礎?嘗試用箭頭表示他們之間的網絡關係。

2、反饋交流適時評價

有的學生說長方體是最基礎的圖形。因爲長方體推出了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長方體又推出圓柱體積公式,圓柱又推出了圓錐體積公式,對於這種想法的學生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還有的學生認爲長方體可以推出圓柱體積公式,正方體也可以推出圓柱體積公式。原因是學生受到當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沿高展開得到正方形的影響。我抓住這個課堂生成資源,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而得出是不可能的,因爲轉化成的長方體長是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寬是底面半徑,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和底面半徑是不可能相等的。

設計意圖:複習課不僅是對所學知識的簡單再現,而且它是學生對已學的內容一種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學生用箭頭表示圖形體積公式推導的網絡關係,就是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四)知識應用階段

1、基本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覈對。(圓錐不要求計算表面積)

設計意圖: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選擇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一題學生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是216平方分米,體積是216立方分米。我適時讓學生判斷“棱長6分米的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相等。”學生在判斷中比較了表面積和體積的區別。

2、大顯身手

填空

①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則圓柱體積是圓錐()。

②如果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則圓柱和圓錐就一定等底等高()。(是非題)

③圓柱和圓錐等體等高,則圓柱底面積是圓錐的()。

④圓柱和圓錐等體等底,則圓柱高是圓錐的()。

⑤把一個底面半徑爲2釐米,高4釐米的圓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表面積增加了()平方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①②③④⑤題的變式訓練,使學生對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第5題的訓練目的是激活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路,讓學生體會到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體積不變,表面積增加了。

3、走進生活

下面三個立體圖形木料,王師傅想削成一個圓錐體,選擇哪個幾何體加工成的圓錐體積最大。你能幫王師傅選擇一下嗎?說說你的理由。(單位:分米)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了解“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

(五)課堂總結質疑問難

通過複習,你對有關體積的知識又有哪些新的認識?還有哪些疑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設計主旨在培養學生自覺養成課後反思習慣以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數除法67-68頁的內容。本課主要教學求積、商的近似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通過“人民幣兌換”的情境,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親身經歷探究計算方法的過程,明白求積、商的近似數計算方法,從中體會到轉化的數學思想,爲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簡單問題和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基於上述,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求出積、商的近似數,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民幣和外幣兌換”的教學情境,體會求積、商近似數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重點:

(1)能正確求出積、商的近似數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 求積、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二、說理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情境引入。

問題是學習的先導,情景是問題的外衣,在起始環節,讓學生置身於生活的實際問題情境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運用數學知識較好的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美,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從生活素材入手,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吸引學生主動對知識的探索。

2、注重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與學習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可以在探究活動中培養探究能力。讓學生通過猜一猜,試一試,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三、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認爲運用活動教學形態,採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學流程

1、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具體的情景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爲了使學生體會到求積、商近似值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按照教材呈現的一個“美國小朋友寄書”的情境,並想辦法解決。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利用已有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求積、商近似值的方法。

在學生想出6.7美元折成人民幣時要用乘法計算時,引導學生獨立計算得出結果後發現問題並嘗試獨立解決。使學生認識到積的近似值可以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接着出示第二個情境“媽媽用600元人民幣到銀行可兌換多少美元?”由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求積、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鞏固練習 在學生初步掌握求積、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後,我安排了教材67頁的試一試,讓學生體會如何按要求取近似值;教材68頁的練一練,涉及到了多個國家的貨幣與人民幣的兌換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4、聯繫生活,總結引伸。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確保知識系統掌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yuwenzhishi/shuokegao/oqp7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