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說課稿 >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文××××的××,今天我說課的課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說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承擔着單元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體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它的體裁是現代詩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課文內容:《在山的那邊》選自《長江文藝》,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爲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爲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二、說教法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對作者簡介和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導學生理解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敗,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目標一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方法

總體思路:結合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設計,我對具體教學法做如下考慮:

1.以創設情境法爲主,通過完成征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展示詩人的追求想忘的過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點。

2.採用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採用啓發點撥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針對教師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

3.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恰當地利用教案、多媒體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品味詩歌美好的詩情和理解詩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內心。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爲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鑑於此,我採用完成征途和板書設計創設情境,抓住詩歌關鍵語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難點。

6.教學課時:8分鐘

三、說學法

新大綱對於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問題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教學該課,我在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上做以下思考:

1、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2、知人論事,通過把握作者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分析詩歌重點語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汲取、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情境導入、作者簡介、重點賞析、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五個步驟。

1. 情境導入

通過學生回憶親身登塔頂的經歷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設計,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對遠方追求的想望中,體現了創設情境法的教學。

2.作者簡介、

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詩人的背景知識,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點賞析

教師針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進而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採用啓發點撥法。

4.課堂小結

5.佈置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練習具有啓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他也要求要積累生詞,所以我安排了兩個小作業,目的是紮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啓發和激勵學生。

五、板書設計

通過起伏的結構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的感情起伏。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饒,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新詩很有吸引力,在小學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格律詩,這首新詩語言美,富有節奏韻律,會給學生們一個全新的感受,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以人生爲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對形成學生的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着積極和深刻的影響。教師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爲目標,牢牢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迸出思維的火花,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習慣。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爲:

1、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積累癡想、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學會運用;

3、學習象徵的手法。根據新課標要求: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我把本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定爲:

1、學會朗讀、品味詩歌語言;

2、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悟詩歌;

3、領會詩中“山”、“海”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人生,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啓迪;

2、樹立正確的理想,積極樂觀的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中強調了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要求“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反覆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本詩的難點是: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了解常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爲此我特確定本課的關鍵點是:理解文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二、生情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爲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四、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導入課文。

(聯繫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

2、出示學習目標。

3、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4、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爲什麼分爲兩節? )

5、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6、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啓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啓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

7、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3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是詩歌《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爲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爲什麼分爲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啓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啓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4

各位評委: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爲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爲什麼分爲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啓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啓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爲什麼?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目標: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出示目標,學生看屏幕。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啓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檢查預習:

正確朗讀下列詞語,並給加線的字注音: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間shùn

四、整體感知:

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全詩爲什麼分爲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討論三個問題。明確:

1、在山的那邊是海。山,是重重艱難險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

3、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人的這種感情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的,從詩中找出你認爲含義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詞語或句子,並說明理由。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全班討論交流,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教師引導、組織、補充。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願意困居於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鐵青着臉”是我的主觀感受,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見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4、“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的奮鬥,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是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當理想實現的時候,詩人興奮、驚喜,一個全新的世界光輝燦爛。

在邊讀邊議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總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學生投入的齊讀最後幾句詩,讓他成爲自己成長中的動力。

七、作業練習:

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在山的那邊》初中語文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四個部分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則做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2.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爲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學重難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體會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4.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說教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說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爲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爲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爲什麼分爲兩節?

研讀賞析: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體驗反思: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啓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啓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佈置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板書設計:

人—— 山—————— 到————————————海

鐵青、無數——————到達——————————全新的世界

(困難挫折)

奮鬥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鬥目標(理想的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yuwenzhishi/shuokegao/e22jx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