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00字(精選1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00字(精選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00字(精選1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端午節到了。爸爸出差還沒有回來。媽媽說:“咱去姥姥家吧,姥姥家人多而且很熱鬧。”我聽了以後就別提多開心了,太好了!去姥姥家嘍!

到了姥姥家門口,擡頭就看見門上插了一株草,葉子的形狀有點像菊花葉,顏色發白。我很好奇,湊上去聞一聞,嗯!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我說:“姥姥,你們家門上插的是什麼草呀?”姥姥說:“這個呀,是艾草,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上插上艾葉還有大蒜什麼的,象徵着驅蚊驅蟲的。”

一進門滿屋瀰漫着清香的糉子味道。我跑到廚房一看,啊!一大鍋煮好的糉子,靜靜的躺在那裏,好像就等我品嚐呢!

我看這一鍋糉子有點與衆不同,便問:“姥姥,你家的糉子怎麼和其他的不一樣啊?”

姥姥說:“當然了,這是你舅媽自己包的,超市裏買的可無法相比!你舅媽昨天包的一下午,我又煮了半晚上,熟了以後就悶在鍋裏,現在溫溫得吃正好呢!就等妮妮寶貝兒來吃呢!”說着,姥姥從鍋裏拿了一個剝開遞給我,糉子很軟,糯米、蜜棗、花生融爲一體,白白的糯米已被蜜棗染成了糖色。我迫不及待的就是一大口。蜜棗的甜,花生的香,糯米的粘軟,在我的嘴裏直打架,彷彿是在說:“是我的味道好,是我的味道好。”

我滿嘴糉子含混不清的問:“姥姥,爲什麼端午節都要吃糉子呀?”

姥爺趕緊說:“過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因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而感到絕望,最終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了汨羅江。人們熱愛這位詩人,怕河裏的魚蝦吃屈原的遺體,就煮米飯撒在江水裏,趕快划着舟打撈屈原的遺體。因此,後人爲了紀念屈原,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吃糉子,划龍舟。所以就有了 端午節。”原來如此。

我在姥姥家玩得好開心呀!和侯騰哥哥打羽毛球,和舅媽鬥嘴,在姥姥牀上撒嬌,聽姥爺講故事。不知不覺已經晚上9點半了,我和媽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姥姥的家。臨上車的時候,姥姥還從窗戶裏探出身子說:“到家給我來個電話啊!”

回家的路上,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在面前閃耀。透過車窗我看到街道兩旁,到處是人流涌動,賣小吃的,賣瓜果的,真熱鬧!我在想,今天過得真開心,同時也讓我懂得了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插艾葉,賽龍舟,包糉子,真有趣!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爲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爲了在觀衆面前展示他們嫺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糉子吧。糉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糉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糉子,甜而不膩。

糉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糉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糉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纔將那棉襖扔”,那時候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將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爲那時候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時,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候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候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的午時是陽辰,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

端午節有許多傳統習俗,如賽龍舟、喝雄黃酒、吃糉子

先說賽龍舟。一條條長得首尾不相望的五顏六色的船隻在河上蓄勢待發。龍舟上的職位分爲鼓手和漿手,鼓手打鼓,打出氣勢的同時指揮漿手划船;漿手根據鼓手打鼓的節奏整齊地划船。在龍舟比賽上,一條條龍舟爭相向前激進,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不爭第一死不休。

五月五日,還被古人稱爲惡月惡日。陽氣旺盛,易使五毒出現。五毒就是蛇、蜘蛛、蜈蚣、蛤蟆、壁虎。爲了防止毒物進入家裏,人們要把一種刺激性強的物質雄黃,撒在家中的各個角落。同時,喝一點(僅僅一點,喝多了就“沒”了哈。)下肚。還要製作一些艾草包,可驅蚊蟲。

要說人們最愛吃的食物,那必定是糉子了。一個小糉子,可藏着大學問。浙江嘉興就是因爲糉子而出名的,它出產肉糉、糖糉、蜜棗糉、鹹蛋黃糉、黑米糉、白米糉嘿嘿!怕了吧!別急,還有它的包裝也各式各樣,如正三角形、尖三角形、四方形、圓柱形,甚至你還可以往竹簡裏裝糉子。總之,萬物皆可“糉”。一個糉子,先裝半個漏斗形糉葉包裝,鋪上糯米,然後放肉、鹹蛋黃等,接着用糯米封頂,最後用另外半個漏斗形糉葉包裝封頂,並五花大綁。吃的時候,糯米的甜香、肉的肥美、鹹蛋黃的鹹中帶甜,甜中帶香,無不刺激你的味蕾!這小小的糉葉,還包着愛國情懷,還包着對投江自盡的屈原的哀念。屈原是一位楚國人,他對自己的國家十分忠誠。他主張力抗外敵,卻被貴族所害,被流放。最終跳江自盡,當地老百姓把糉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飽後不去吃屈原的身體;大夫則往江裏倒雄黃,藥暈魚蝦。

端午節不僅是傳統節日,還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傳統、過去的節日,更是面向未來的節日。讓我們隨着端午節,重溫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感受偉大愛國詩人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意識與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居住在雲貴高原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的水族有一個長達49天的節日,那就是端節。

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語稱“藉端”、“過端”。依據水族典籍水書、水歷的規定,端節在水族的'曆法年底、歲首的谷熟時節舉行,時值大季收割、小季報告團種的年終歲首階段。因此,端節是辭舊迎新、慶賀年收、祭祀祖先和預祝來年幸福的盛大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團聚的美好節日。節氣正對應農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節還有一段傳說: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民揹着銅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廣東和廣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夥兒發愁時,天上飛來一羣諾仙術(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像一“羣”救命草,解救了逃難的人們。大家一致認爲諾仙術是來帶路的,就跟着走,在一個岔河口,諾仙術消失了,這給人們出了個難題,可又給予了提示,大家看見一條巨龍,大家像有一雙貓的眼睛,立刻選擇了方向——朝左邊的河谷往上搬。之後來到三洞一帶,對這一帶的環境十分滿意,就在這裏安家了,並和大家約定:三年後的水歷年底來團聚。

三年後,大家來團聚,突然來了一羣人馬,他們想讓水族人民離開,而水族人民爲了保住土地,和他們打了起來,兩方各有死傷,之後那羣人馬離開了,於是人們把死去的戰士安葬,並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個糰子,永遠不分離,哪怕是已經離去的戰士,也會祭祀,讓那些戰士也體會到人民的熱情。這正是端節的傳說。

在端節這段日子裏,主要活動是祭祀和賽馬。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迴盪在翠竹掩映的竹樓裏,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節日裏的水族同胞載歌載舞,相聚狂歡。向客人展示了莊嚴肅立的祭祖活動、古老神祕的水書、巧奪天工的馬尾繡,以及舞火龍、耍水龍、搶鴨子、賽馬等民間表演。

這個團聚的節日,多麼快樂的節日,是多麼美好,如果我在水族,應該也會如此快樂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後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划着漿,隨着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着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纔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乾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後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峯出發。

那一次,最後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徵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爲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着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裏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着包成各式各樣的糉子和好吃的鹹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糉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牀去把已成熟的糉葉泡在水盆裏,約莫一個小時後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糉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糉葉擦洗好後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淨淨,然後放在水裏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後,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後,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鹼,加了鹼之後,米酒變黃了,再用糉葉包起來。現在可不是這麼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糉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後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糉子裏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糉子的味道就變得與衆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糉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嚐嚐糉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戶人家的糉子燜好後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爲什麼要吃糉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着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後,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後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蹟,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屍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爲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着大米丟在江河裏,從此,它就被稱爲“糉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糉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都很快樂,到處都有人爲過節在購買糯米、紅棗及各色的豆子,臉上洋溢着節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楚國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們應該表示悲痛纔對呀。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爲歡。也許,事情已經很久遠了,這種悲傷早已消失,留下來的只是紀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糉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糉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爲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意義。今天,我們讚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爲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五月五,是端陽,吃糉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着包糉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糉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糉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啊!再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裏蒸,整間屋子都瀰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裏轉一轉,一個勁問糉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糉子紮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隻母雞在呵護着小雞,象徵着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鹹的。

灑雄黃

吃完糉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麼,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着什麼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爲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鑽進家裏,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裏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着二、三十個人。他們穿着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乾脆光着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衆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後由船員們擡着挨家挨戶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後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隻鴨子,哪隻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着糉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於是,我向媽媽嚷着,今天包糉子。

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糉子的葉片。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乾淨,放在一旁。再把用來包糉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乾淨,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看着準備包在糉子裏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斗”中,把它對着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後再用米填滿。接着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媽媽包着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纔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這時我的“漏斗”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說:“很多事看着容易,辦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說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着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鬆鬆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着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沒有我在一旁干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糉子。媽媽說:“要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糉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着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糉子終於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糉葉,哇,糉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鹹鹹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說:“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糉子剛下肚,我就衝着媽媽說:“媽媽你真棒!包的糉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髮,欣慰地笑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wenhuazuowen/xisuzuowen/qrzk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