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美的歷程讀後感(通用5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的歷程讀後感(通用5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1

在這一段時間裏,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是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着我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全書共分十章,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爲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浪漫主義,漢代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它不單對現代流行作了迴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完善的。貝爾認爲視覺藝術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爲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爲"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爲多樣流動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爲姿",將書法作爲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爲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爲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本書從歷史的源頭,緩緩講述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的演變。書中涉及哲學,史學,美學,還有文學,李澤厚先生把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關懷,以及獨特的敘述語言,侃侃而談,帶領經歷了一次美好的"美的歷程",美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而且具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美的歷程讀後感2

初讀《美的歷程》還是我剛剛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政治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本書,當時的體會是這本書寫的很有意思,並不像我以前讀過的枯燥的美學書。而且讓我汲取了一些中國藝術的歷史知識,當我再去博物館時也不會對那些歷史積澱物一無所知了,也會被他們的偉大而感染。

這本書裏面將中國美的藝術歷史和中國的社會結合聯繫起來,並且舉了很多典型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的語言優美流暢,蘊含着生動激烈的情感。讀着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在家讀餘秋雨《山居筆記》的情景。作者不僅被那些個時代產生的藝術品所驚歎,還有再那個時代生活着的人們。被歷史積澱下來的美。它也一直激勵感染着我們,在當今社會生活着的我們。也許從某一件藝術品中,你就可以瞥見整個文明古國的歷程和心靈。

中國有着幾千年的歷史,卻鮮有專門的藝術博物館。也許是中國的藝術品和政治社會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時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我看到美術書歷史書上的真跡的時候,心靈產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數不清的古董、藝術品,展示的也是時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練,積澱。它們傳留感染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讓人們一唱三嘆,驚歎不已。

《美的歷程》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造它們的作者們。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後,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

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它經歷了或交叉着不同階段,其中又相對和平和激烈戰爭的不同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爲抽象化、符號化的。也正是美作爲"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這些旋轉、重複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獰厲的美奠定了基礎。當時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那些青銅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們的繁文複雜以及當時技藝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裝飾之華麗。不能不讓我讚歎古人的智慧。

之後又讀了歷代的關於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還是讀不懂的。還要我以後慢慢體會。而且我也發現中國的藝術文化成就和政治社會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際,反而可以出現文藝的高峯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涌現的一大批藝術家們。如此久遠、早已陳跡的古典文藝,爲什麼仍然能感染着、激動着今天和後世呢。但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作。儘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這樣,藝術才能變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爲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3

高中時讀李澤厚《美的歷程》,看到作者在青銅禮器一節引用了一句話:“有虔秉鉞,如火烈烈”,語出《詩經·商頌》,描繪戰士出征的殺伐雄心。大概是覺得這種狀態有如高三,筆者便把這句話寫下貼在桌上,半是激勵半是調侃。本以爲久遠的詞句太過晦澀難宣,卻未料穿越千年,見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鉞,如火烈烈,是見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貝爾提出,此觀點否定再現,強調純形式的審美性質。從人首蛇身圖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貼服地面,微微彎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預示着它將作爲中國西部、北部、南部許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一個主要的圖騰旗幟而高舉飄揚。離開了繪就人首蛇身的線條,便無意義與美;離開了圖騰的意義,人首蛇身圖案也不成其爲美。

圖騰稚拙,青銅獰厲。情感被火焰燃燒熔化,澆築成巨大的青銅符號,渺小蒼生被宛若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驅策,跪伏於獰美的禮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這一層意義時,方懂得了青銅的冷與重。

而後形而下之器,發展演變爲形而上之道。青銅留存千年,原始宗教情感卻逐漸淡去,情感、觀念、儀式這宗教三要素,由孔子引導和消溶在世間關係和現實生活中。荀子又將孔子世界觀中的懷疑論因素和人生態度發展爲《易傳》的樂觀進取的無神論,另方面則演化爲莊周的泛神論;孔子時代對氏族成員個體人格的尊重,一方面發展爲孟子的偉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爲莊子的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無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鏗鏘鐵誓,還是“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爲之業”的縹緲清談,都將深意蘊於文字間,寄於文字外。後來者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忠君愛國式倫理政治觀點、韓愈“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顏真卿“忠義之節,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的卓越人格,無不昭示美學規範中兼有內容與形式兩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伸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爲筏,擺渡過時間的大風大浪,筆者潦草地見證了一場美的歷程。稍作歇息,兩岸風景映入眼底。符號、線條等形式本身輕簡,卻因沉澱了社會內容而有了萬鈞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記憶,太過信任也太過依賴所謂的理性與科學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於理性也先於感知的情感觸動。筆者無意鼓吹情大於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對久遠的文明之美時,添上一些以民族記憶爲基底的純粹審美。

就如那場千年前的征伐之戰,將士秉持斧鉞,自詡正義之師,又畏馬革裹屍,由是心焦似火,烈烈不息。絕非消弭在八個字間的前朝硝煙,而是灼燙聞者胸口的此刻心焰。

美的歷程讀後感4

曾經以爲,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曾經以爲,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曾經以爲,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曾經以爲,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羣。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裏?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迴,故鄉依舊的悠然?於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着美伴隨着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後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瀰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紮根般的永恆感動。美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她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於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恆……我浮躁的心終於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於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裏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後感5

本學期,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書中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讀者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全書共十個章節,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爲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書中李澤厚先生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線的藝術”美,細細品味唐詩的丰神情韻少年才氣和宋詞的筋骨思理、思慮深沉,聆聽李白那飄逸而瑰麗的浪漫文學交響詩,深度解析杜詩顏字韓文中的“破舊”與“立新”,體味宋代藝術追求上的空靈、含蓄、平淡與自然之美……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中國美學的着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與韻律。強調的更多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非對立面的排斥與衝突。

書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貝爾提出的,他認爲視覺藝術的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爲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爲“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爲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正如宗白華《中國書法中美學思想》提到,“至其針垂韭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爲姿”,將書法作爲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爲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爲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僞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李澤厚先生的筆下所經歷的一次“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古典文藝和各個時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其中體味古蹟斑斑的美。不僅領略了書法藝術的靈動,也感受了建築的巨大空間感受漫遊,還有宋代瓷器藝術中講求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古,還有繪畫中的“氣韻生動”,形似與神似、寫實與詩意的矛盾與融合統一,以及明清文藝思潮中市民文藝背後的近代資本主義萌芽。

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icaizuowen/duhougan/0zwwq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