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教師素質的論文

關於教師素質的論文

教師的人文素質論

關於教師素質的論文

摘要:隨着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文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在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教師人文素質的發展是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實現職責與自我價值的必然選擇。

我們一般把能被實證(包括自然和社會的)知識稱作科學,而把不一定能被實證的思想文化叫做人文。人文素質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人文知識,另一個是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識不一定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雖然構建在人文知識之上,也隱含在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實踐活動當中。人文素質“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係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會屬性方面的問題。它通過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的外顯而展示個人”,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質的原因和意義

人文素質在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中到底起什麼樣的作用?爲什麼我們現在要倡導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呢?

首先,教師需要較高的人文素質,這與其特定職業功能有着本質聯繫。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完成培養人的任務。從教學目標來看,教師的教育對象是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素質,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人,在挖掘學生潛能的同時尊重學生的自由和價值;從教育理念上看,教師必須具有相當的人文素質,樹立較好的教育理念,能對社會上流行的種種現象和思潮進行相對正確的評判,並將其純化。從教學內容上看,在科學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傳授科學知識也需要較高的人文素養。這是因爲:1.教師本身對科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有一定的評判,而要提高評判的水平和層次,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質。2.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之中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態度和價值傳給學生。而態度和價值一方面來源於對知識本身的瞭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從人文當中汲取養料。3.科學發展的範式突破,人文素質起着極大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科學上的創造,不能忽略人文啓導。而且只有在較高的人文層面才能對科學創造的意義和價值有所把握。從教學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藉助於科學理性、遵循業已發現的客觀規律和邏輯,同時也要注重激情和創造、愛心和責任感。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也要藉助人文的解釋和隱喻等方法。因此,教師的人文素質乃是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目前教師置身於一個現代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悖論之中:其一,由於社會自身的發展,家長和社會對教師寄予的希望往往高出教師實際所能,並與現代教育倡導的學生主體論觀念相沖突。一方面,家長們希望教師的教育對子女的發展起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對學生主體性的過分倡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主體地位的缺失。教師若起不到對學生的主導作用,則要受到家長的責難;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強,又可能受社會批評。教師如何正確地把握自己在師生關係中的位置,如何在堅持真理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就需要較高的人文素質。其二,教師作爲社會工作者,具有獨立的經濟屬性,需要按勞計酬。要實現經濟屬性和價值屬性有機統一、在自身需要和他人需要之間做出具體而恰當的抉擇,教師的人文素質不可欠缺。其三,教師的職業需要教師有健全的人格、仁慈的愛心、廣博的胸懷,但同時教師又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壓力的世界裏,有可能導致自身的價值缺失、對情感的過分壓抑和心理的不平衡。因此,教師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正確恰當地處理好知識與情感、知識與價值、科學與人文的關係,才能更好地激發自己的潛能,不斷髮展提高和超越自己。

最後,由於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人們對經濟的過於看重,導致了科學與人文的嚴重分離。特別是近20年來,現代人道德滑坡、人文素質下降的狀況,在教師身上也有所顯露;經濟至上的觀點在部分教師中相當流行,教師對學生匪夷所思的體罰方式令人髮指,教師缺乏理性與人文關懷的言論,給學生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高師學生是教師的後備軍,教師人文素質的高低與教師學生的人文素質存在着極大的關聯。然而,高師生的人文素質並不容樂觀。顧明遠指出:“許多大學生缺乏對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的瞭解,缺乏對世界歷史文化的瞭解,他們知識貧乏,對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知之甚少。”[3]尤其是“我國目前的高師課程體系中明顯存在文化素質教育不足,其中人文素質教育尤其缺乏。”目前教師的人文素質並不盡如人願。因此,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刻不容緩。

二、提高教師人文素質的方法和條件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就是在增加教師的人文知識的同時提高教師的人文精神。這涉及到教師需要什麼樣的人文知識、方法和精神,以及如何加以提高。有的學者把教師的知識歸納爲基礎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和文化性知識)。已涉及了教師人文素質,但在如何提高上仍有需注意的地方:

首先,鑑於高等教育中忽視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一些高等師範學院(大學)通過開設“人文講座”、增加文史課程、推薦閱讀書目、開設選修課等形式,來豐富師範畢業生的人文知識,提升他們的人文境界。這當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問題:一是人文素質的內涵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只增加人文知識並不必然提升人文精神;二是從提高人文素質的途徑而言,因爲人文素質也隱含於自然世界社會世界之中,有着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部分;只有通過實踐體驗獲得;三是從課程而言,只在內容上增加人文學科,而不對科學知識中的人文做深入挖掘,可能會兩者孤立。提高人文素質若失去科學的支持,難以取得實質性效果。不僅課程內容,其他如課程結構、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都是提高人文素質時不得不注意的地方。一些師範院校把品德評定簡單化,以參加活動的多少進行評分,而不追究其參加活動的動機,有可能把學生引向功利主義而阻礙他們人文素質的提高。對師範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只限於課程內容,而要對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從提高人文素質的角度作新的審視。

其次,人文素質的基礎是經驗。布洛克認爲西方人文主義是從人的經驗出發的。從教育實踐活動中獲得經驗,應當是教師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渠道。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在管理片面科學化思潮影響下,教師的工作變成了機械的操作,教師積累的一點點人文素質被消磨得越來越少。學校爲了追求高分和經濟效益,拼命給教師增加工作壓力和負擔,教師整天沒完沒了地備課上課,根本沒有機會對教育目標、教育方式等進行反思、分析和總結,無形中淡化了教師的人文意識。因此,要改變這些不良現象,就需要學校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模式,給教師以一定的人文關懷和精神依託,使教師的人文素質有豐厚肥沃的土壤。特別是要給教師一定的自由決定權,給教師的人文素質發展一定的時間、空間和客觀條件。教師應當有權編制教學內容、對教科書進行處置、選訂輔助教材、評價教育進行指導;在整體上,教師應當有權編制課程、教學自治、決定教育措施。教師只有有了自主權,其人文素質才能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和發展。

最後,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和發展離不開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要對教師提出恰當的要求,而不是給教師施加壓力。同時,要使教師對他們的教學工作有一定的選擇和自主權,避免社會的過多施壓,也需要有良好的措施來保障。有效實現教師職業專業化,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途徑。它爲教師的發展營造一個相對獨立的時空,又不完全排斥社會的要求,對教師提高人文素質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專業化標準主要有三條[7]:一是其成員的職業實踐有系統的理論作依據,有專門的支持作保證,有不斷的研究作支持;二是其成員把服務對象的利益放在首位,有嚴格的職業道德規範;三是其成員的行爲不受外力的限制,有專業自主權。就整體而言,專業工作者的聘用、晉級、解聘實行嚴格的專業評審制度,行業羣體有權從整體上斷定行爲的工作標準和實施程序;就個體而言,其成員有權依據其專業知識進行職業判斷,有個體承擔責任的“處方權”。可以看出,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對教師提出了較爲明確的要求和標準,若能正確理解和實施,則無疑對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有積極的作用。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相應地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要求,爲減輕教師身上非人文的壓力、增強教育和教師自身的獨立性和教師獨立判斷的價值追求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於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和發展。二是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標準和要求,使教師有意識地增加專業化所規定的人文知識,自覺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不斷地完善自身,從而有利於教師人文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三是教師職業專業化不等於單一的科學化。固然,專業化要通過科學化來制定和實施具體的要求和標準,但對教師應有的信仰、價值觀和自主權不過多幹涉;既考慮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性,又突出教師個體的利益和價值追求;既爲教師制訂標準,也鼓勵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不斷超越標準。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職業專業化標準的實施過程,正是教師人文素質不斷提高和發展的過程,是科學化和人文化的互補攜進過程。當科技理性過多地霸佔了我們生活的時空、侵蝕我們的思想和行爲方式時,我們越來越迫切地追覓人文的家園,教師作爲人類社會大家庭的一員,也需要對人文的緬懷,需要有感情、有個性的價值追求。教師是學生精神家園的耕耘者,人文素質播種者;其人文素質的高低影響着社會未來的發展和選擇。因此,我們對之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創設有教育價值的區域環境體現師幼互動

內容摘要 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環境設置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爲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

正文 幼兒在園的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與人、與事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環境的教育價值不僅僅是裝飾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進幼兒的發展。爲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幼兒佈置所能事先的,而應將環境視爲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爲環境的主人。

一、物質環境設置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

幼兒特別樂於擺弄和操作物體,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深究。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實物爲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藉助於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看到自己對客體作用的結果中得到調整、擴展和深化的。可以說,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樑。因此,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蘊涵在物質環境之中,使幼兒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一)瞭解幼兒的特點、需求和興趣,提供幼兒樂於探究和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需求和興趣的變化不斷調整。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我們在區角活動中佈置了一個汽車城,裏面放置了很多幼兒帶來的汽車玩具,在玩耍中,一個孩子說:“這輛車上有一個大桶,這是什麼車哪?”教師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討論,有的孩子說是垃圾車,有的說是灑水車,孩子們對車的興趣一下子高漲;另一個孩子說:“我們比比看哪輛車開得快好嗎?”於是,孩子們把車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開,接下來他們又發現玩具車在不同的地方開得速度不一樣,就這樣關於“車”的問題討論也越來越激烈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投放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二期課改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一次在區角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合作佈置“各種各樣的路”,大家覺得還可以建高架橋和南昌大橋,這樣車可以開得快些,但爲怎樣搭高架橋而意見不一。第二天我們老師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關“橋”的圖片,並關注着他們的一切。

盧博文:“看這座橋,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橋’,媽媽帶我去過的。”

吳浩宇:“這有什麼稀奇,我知道很多橋,有‘長江大橋’、‘南昌大橋’。”

馮博:“我爸爸也帶我乘過高架橋。”

民民:“可是我們不會搭橋,怎麼辦?”

馮博:“我家裏有一本書上有搭橋的樣子,星期一我會帶來。”

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生成新的內容,作爲我們老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發現和引導,像各種橋,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老師就要鼓勵幼兒進行收集,通過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環境。多種渠道的材料和環境的創設,有利於活動的開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橋”中,根據孩子們的建議,教師提供了雙面膠、彩泥、各種大小形狀材質的月餅盒、繩子、模板、積木等物,孩子們一開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們又嘗試用雙面膠,也不行;再用繩子扎,由於繩子的區別,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還有的孩子用各種月餅盒堆高進行試驗,研究出了用盒子當中堆高,兩邊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簡單的橋,不過汽車在上面開,滑下來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開得很遠。孩子們因此興奮起來,他們又建構了許多不同的斜坡,比賽哪輛車開得遠。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教師不能用語言直接給予的,而是需要幼兒自己在對材料的探索、操作於實踐中獲得的。

(二)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蘊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和資料僅僅是爲了佈置牆面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明確,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幼兒可以通過收集材料瞭解通過哪些途徑獲得信息和知識,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進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有的拿來了自己家裏的VCD,有的拿來了畫報,有的拿來了圖書,有的拿來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他們在蒐集的過程中就瞭解了水的種類、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進科技下淨化出的純水等。他們學會了查閱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紀錄,孩子們在主動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其次,對於自己蒐集來的資料,幼兒格外珍惜並樂於探究,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樂趣。在“海洋生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如一次性紙杯等製作了“章魚”的玩具,他們用這一玩具講故事,發現原來身邊的廢舊材料可以變出這麼好看的東西,對蒐集材料的興趣也更高了。

二、支持、啓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育目標的需要設置環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支持和引導。

(一)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爲幼兒的學習過程

經過與幼兒的討論決定了牆飾內容後,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材料和製作。幼兒能想的讓幼兒去想,幼兒能做的讓幼兒去做。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以作爲資源的)、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取需要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個牆飾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樂”的牆飾專欄記載的是幼兒學游泳的經歷和感受,是幼兒自己的故事。它鼓勵和支持着幼兒樂於用美術的手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表達出自己游泳時的害怕、勇敢和喜悅;使幼兒爲更好地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而主動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使幼兒相互瞭解和溝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樣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決心向他學習,看到自己的不斷進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這樣的牆飾實現着激勵幼兒表達與表現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習繪畫技能、同伴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自我監控和激勵等教育價值。

(二)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爲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

二期課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環境創設的研究,談到了環境創設的重要性。我在研究與實踐中,理解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美化環境,還是孩子們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是信息與經驗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所以主題的進展,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開展,從而不斷的逐漸豐富。我們班級牆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

在9月—11月中,我們做的主題是“水的世界”,我們的教室環境處處體現這個主題。除了平時組織學習活動後,孩子們留下的種種痕跡,在遊戲區域我們也爲孩子準備了與主題內容有關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動中,我給孩子準備了各種材料,大都是廢舊的材料,如:盒子、各種紙、鉛絲、木珠、吸管、一次性紙杯等等,讓孩子們製作各種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興趣,他們用廣告紙折鯊魚,裝上回形針放在墊板上做“海洋”,用磁鐵在墊板下來回移動,好象鯊魚在海洋中游泳;用紙杯和吸管做章魚,用彩泥、木珠和鉛絲做螃蟹,佈置在牆上。再如:說到水的沉與浮,我請孩子們共同收集準備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讓他們進行實驗,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並不能理解這些材料的用處,但因爲有的孩子試驗後分類佈置出來,其他的孩子便能從環境中獲得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

孩子們在走過主題一個個站點的時候,他們也會萌發與之有關的創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環境中體現出來。如:秋遊時看過海獅和海豚的表演後,孩子們就在建構遊戲中開設了一個“開心公園”,裏面有許多的“小動物”,它們住在各種不同的房子裏;還有一個水族館,住着很多“海洋生物”,連海獅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們不僅玩,還有角色的遊戲行爲,在再現主題內容的同時,更推進了主題的進展,有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爲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佈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爲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爲環境的主人。

導致教學低效無效的一個致命原因

作者:朱家雄 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

導致幼兒園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諸如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齊整、教學資源不豐富、教師運用的課程本身存在問題等。但是,在不少地區,導致幼兒園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一個致命原因是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機構對幼兒園教學進行了不適當的審定和評估。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牽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學的導向,如若這一環節出了問題,那麼整個教育、教學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產生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教育行政運行體制受到工業組織管理中“技術理性”的影響。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一直是作爲一種“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工作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總是自上而下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質量進行管理、監督和控制。

教師是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實施課程和教學的有效性會直接體現在能否使課程、教學計劃與教育實際產生較高的切合度上。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實施有三種取向。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忠實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即教師的教學忠實地反映課程設計者的意圖,能達成預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實施的相互適應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通過協商相互適應的過程。即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教學作出最爲適當的選擇。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課程實施者自身創造的過程,即教師的教學是在具體教育情景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而課程計劃只是爲這個經驗創生過程提供的平臺而已。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實施的三種取向本不存在孰優孰劣、孰對孰錯的問題,在實施課程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持有哪種取向。取決於多種因素,教師本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國不少地區,教師實施課程和教學的取向並不取決於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也不取決於教師的實際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資源。而是取決於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換言之,這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運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資源,推動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既定的課程和教學實施取向,而這樣的實施取向還可以通過對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等措施和途徑得到保證。

這種自上而下的控制會使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產生問題:(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較高級別的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是否準確無誤,是否合時合理成爲關鍵。如若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不正確,不合時合理,就會導致很大的問題。(2)對於差異性極大的我國幼兒園教育現狀,任何劃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定、評估標準和要求,都會導致教育、教學的不適合性。(3)由不適合的課程和教學的審定、評估導向的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實施取向,會導致幼兒園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國不少地區,甚至在發達地區的一些幼兒教育機構中,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比例並不高,要求所有教師在實施課程和教學時都持相互適應取向甚至創生取向,並以與相互適應取向或創生取向一致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加以監督和管理。必然導致幼兒園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來自教學審定和評估人員的問題

在實施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過程中,採用相互適應取向或創生取向,不僅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審定和評估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人員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使課程的價值取向從強調教師教學的學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爲強調兒童的發展和一般能力的獲得,使課程的管理從注重課程的標準化和統一性轉化爲注重課程開發和發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這樣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取向,會使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在本質和類型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會使對幼兒園教學的評估從目標取向轉向過程取向或主體取向,從外部人員評價轉向內部人員評價。

這種以幼兒園課程基本價值觀的轉化爲基礎的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要求審定者和評估者也發生相應的轉變,要求審定者所持有的標準和要求以及他們在評估時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發生相應的轉變。且不說我國幼兒園課程基本價值觀的轉變能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狀況相切合,應該看到,在我國教育行政運行體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下,多年來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者和評估者自身並沒有完成與課程基本價值觀轉化相一致的轉變,他們使用的標準、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沒有完成這樣的轉變。

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極爲複雜的,它是對教育、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而價值觀是相對的,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對同樣的教育實踐作出不同的判斷。如若審定和評估幼兒園教學實施的標準和要求是混亂的,其依據的價值觀之間存在難以消除的矛盾,就會導致審定者與被審者、評估者與被評估者之間陷入難以對話的狀態。由於不少幼兒園教學的審定者和評估者本身沒有完成與課程基本價值觀轉化相一致的轉變,他們一方面會以“上傳下達”的方式要求教師以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既定的要求實施幼兒園課程和教學,另一方面卻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審定和評估教師的教學行爲。這種狀態使已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的教師哭笑不得,甚至思維混亂。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師墮入雲裏霧裏,處於左右不是的境地。

筆者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經常看到來自教育行政部門以及與此相關的教研部門的人員對幼兒園教學實踐的審定和評估。由於他們中的不少人對實施教學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們的審定和評估工作不僅沒有幫助幼兒園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反而爲教師的教學制造了麻煩,增加了教學中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國不少地區,一些教育行政部門雖然資源不甚豐富,但是權力很大,而且還常常會去控制和監管不該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似乎無須精通業務,只需根據一些沒有經由認證的標準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發號施令,要求教師根據他們的要求行事,他們將審定和評估的“殺手鐗”牢牢地把握在手裏。不僅把教師折騰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改變幼兒園教學審定和評估的“行政性概念”

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極爲複雜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在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運用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去審定和評估幼兒園教學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兒園都以某種課程和教學的理念和取向去實施教學的。例如,用於發達城市的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於發展中的城市;用於城市的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於農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農村,用於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標準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國。各級政府正在逐漸改變自身的職能,在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問題上,正在逐漸改變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說了算的狀況。包括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在內的專業性工作更多地由專業人員把關。

但是,應該看到這種改變需要時間,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迄今爲止,將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作爲“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傾向依然十分嚴重。因此,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改變自身的職能,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應該改變幼兒園教學審定和評估的“行政性概念”。他們需要做的事情應該是鼓勵和支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園而異地進行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由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引起的折騰人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因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2)朱家雄,從幼兒園評估的角度談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幼兒教育,2009,(5).

(3)霍力巖,學前教育評價[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關於幼兒語言教育的幾點思考

語言是人的社會活動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前期是人的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學前期幼兒語言教育是整個幼兒教育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語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從小教會孩子說話,會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思想。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幼兒的語言教育。

一、教師要想上好語言課,自身就要有比較強的語言功底。教師首先要會說普通話,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這樣你的語言纔會生動,具有感染力。教師的語言要文明,切忌生硬粗俗,要讓文明的語言紮根在幼兒幼小的心靈。

二、語言教育要貫穿於其他教育之中,語言教育不能單打一。語言教育實際上與其他幼兒教育是一種互爲基礎、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關係,所以,語言教育不僅是語言課教師的責任,而且應該貫穿於其他各項教育中,也是其他教師的責任。開發幼兒的思維是語言教育的基礎,語言是思維表達方式良好的思維活動,應是語言表達的前提。如在體育課活動中進行語言教育,應先讓幼兒觀察教師的動作,請教師講述爬、跳、跑等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然後讓幼兒模仿教師的動作,再用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好動作的,這樣通過讓兒童親身體驗,再講述活動特點,從而發展兒童的語言。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教育環境。長在狼羣中的孩子只會嚎叫,這就說明開放的語言教育環境對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至關重要。語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敢於說話,善於說話,以豐富、生動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要營造一種民主、寬鬆、和諧和開放的語言教育環境,不能讓孩子只待在幼兒園課堂上學習語言,要讓孩子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感受山,感受水,感受春夏秋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讓他們有感而發。另外,還可以用編故事、家長沙龍的形式加強幼兒語言訓練。

四、利用多媒體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幼兒語言教育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爲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和工具。教師應充分利用衆多的視聽手段,讓幼兒在聽、備、講、做、想中充分積累語言經驗。

淺談如何引導幼兒對美術課程感興趣

摘要:幼兒的美術活動,大致可分爲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針對班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班級幼兒活動的課程,幼兒對美術活動都是有興趣的,但不會持久,求異。好奇是兒童的重要的特點,一成不變的繪畫材料和繪畫形式,只會使幼兒感覺索然無味。這時我們應選擇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活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創造條件、採用多種手段、豐富和積累兒童的視覺表象;結合具體的教育活動,鼓勵和正確引導兒童進行大膽地想象。

正文: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想象是靈視,是主觀靈性的東西,想象的空間具有無限性,想象能力是人的創造力形成的基礎,而創造性思維的重點是想象力,豐富的創造性想象力纔是首創的保證,想象力是在感知記憶的基礎上,又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藉助想象力對類似事物進行推斷,可以幫助人認識事物,發盡其所有創造力,

一、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1、學會觀察,分析。

觀察分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結構、色彩、運動模式等審美特徵,用腦思考,進行比較的一種方法,目的在於幫助幼兒積累在圖式,深化表象,使幼兒獲得鮮明、深刻、完整的視覺形象,激起幼兒的表現慾望。

(1)觀察時,可以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等。如繪畫“調皮的小猴子”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去動物園參觀,還可以在參觀後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猴子調皮的各種表情、姿態等,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2)觀察被看作是美術活動的基礎,沒有觀察就談不上分析。分析是指認思維工程,是把頭腦中的事物或現象分爲各個屬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的本質。如老師講了“太陽十兄弟”的故事後,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想象的太陽是什麼樣的?他們發出的光芒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是這樣?鼓勵幼兒把看到的、想到的變成物象說出來然後再畫出來,孩子孩子們感受不同,創造的符號也千差萬別,從而產生審美的愉悅體驗及創作分析的樂趣。

2、遊戲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遊戲是指通過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在愉快、積極的狀態下學習美術技能,把視覺形象改變爲視覺---運動形象,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

(1)遊戲教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它的使用靈活多樣,遊戲性的命題、遊戲化的練習方式、對美術成果的遊戲性處理以及美術活動中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術和遊戲結合起來。如“吹泡泡”等遊戲化的命題,能提高幼兒的繪畫興趣。如“給小樹穿新衣”就帶幼兒到樹林裏,引導幼兒自己調試自己喜歡的色彩,粉刷樹幹或大片的潑灑小樹,這種寓教於樂的活動方式使得幼兒的學習興致會更高。

(2)活動中還要增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如:泡泡畫、印章畫、吹畫、沙畫、手工等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3、學會欣賞和評價

引導幼兒多欣賞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兒童優秀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幼兒產生感受,理解和發現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含義,使他們在獲得藝術“營養”的同時,激發他們大膽地表現與創新。

(1)幼兒的評價、見解往往是很原始的,並且大致在他們的概念範圍內轉來轉去,好與壞,好聽與不好聽,喜歡與不喜歡,雖然如此,但無論如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輕視這個美學見解的幼芽。爲了呵護這棵幼芽,我讓幼兒主動參與評價同伴的作品,允許先畫好的幼兒,自由參觀別組同伴的作品,看看誰的畫最美?誰的畫最有趣?誰的畫最有創意?然後儘可能多地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既樂於欣賞技能強、創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發現其中的優點,給予每個幼兒被承認的快樂,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由此更加喜歡美術活動,更富有創造的勇氣和熱情。

(2)幼兒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觀摩的部分,從中可以激發起幼兒另外的想象力、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向同伴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做法:及時地介紹幼兒有創意的表現,引導幼兒在學習的基礎上想象創造。在幼兒完成作品後,教師可把幼兒的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引導幼兒樂於觀賞,能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優點。

(3)經過兩三年美術教學活動的實踐,充分挖掘不同形式的活動供幼兒操嘗試,我發現幼兒孩子們越來越非常喜歡上美術課,報美術特長班的幼兒也隨之增加了,看到家長欣賞幼兒美術作品是,個個喜形於色,美術活動時也很少聽到“老師,我不會畫。”“老師,我畫得對嗎?”之類的話語,都能主動參與,積極地構圖、添畫、塗色,大膽探索、能獨立、自信的表現自己對活動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充分挖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讓大自然成爲幼兒想象的源泉

讓大自然啓發孩子的想象力。教師應常常帶孩子走出活動室,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觀察小動物等等,這樣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會被激活,想象也就隨之迸發。例如:中班《太陽公公》繪畫活動中,教師可提出疑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讓幼兒知道太陽光有不同種類的顏色;用不同的墨鏡看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太陽。當幼兒瞭解、嘗試了的時候,教師及時的加以肯定,就會發現幼兒選用了不同的顏色畫出了不同的太陽。隨即教師還可以提出疑問:“太陽一直是圓圓的臉嗎?”孩子們就會對太陽的外型進行裝飾:圓臉、長臉、三角臉、梯形臉、花型臉、長頭髮、短頭髮、卷頭髮.例如:大班畫《美妙的森林》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們到戶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木,然後請幼兒自由講述他們看到了一些什麼樣的樹,怎樣的樹幹、怎樣的樹葉、怎樣的樹枝------通過幼兒的回憶再現觀察的物體。

2、讓其它源泉成爲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幻燈片、課件等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手段再總結歸納,並與幾何圖形、誇張變形等相聯繫,使孩子瞭解到各式各樣的樹木之間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規律。在這基礎上,教師再可以請幼兒在自己畫的這片樹林裏進行添畫,孩子們會更加興致勃勃。不光樹可以是我們不常見到的,動態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的。動物園裏有機靈的猴子、威猛的獅子老虎、美麗的孔雀等,也都是我們的活教材,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孩子們對它們形象的表現更爲主動。在大自然中孩子們主動探索知識、積極參與活動,可見大自然不僅增添了孩子們的知識和經驗,也促進了他們智慧發展,豐富了孩子們的整個精神世界。

藝術是人心靈的昇華,是人美好心靈的嚮往,藉助美術的色彩美、造型美、形態美讓幼兒能對周邊的環境及人類的內心賦予美,從而感受,體驗它。作爲一名幼兒教師,身兼重任,如何讓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應不斷提升自我,努力實踐,不斷豐富吸取理論知識,更好的讓幼兒感受美,內心充滿美的細胞。

在反思中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

有這樣一個現象一直讓教師們感到困惑,即我們並不缺乏對新課程教材的認同與實踐,但爲什麼成長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反思中才能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學前的反思——邊預設邊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從一個教學活動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諸於實踐,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公開活動的時候。其實這樣一個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教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前反思的過程。它讓我們更關注幼兒的經驗,更認真地研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

1.教學前的反思側重於教育活動的目標及價值

教師在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時候都要不斷思考:開展本次活動對推動幼兒當前有效發展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它包括:爲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教材;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可以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

2.教學前的反思要關注幼兒的經驗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個個素材點,只有在屬於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中使用纔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前我們必須對幼兒的經驗進行充分地思考:幼兒已經有了哪些經驗?適合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麼?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

我曾經嘗試在兩個不同的中班開展同一個數學活動“過生日”。

中一班的幼兒正在開展“幼兒園裏朋友多”的主題活動,他們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兒園過生日,並且已經開始相互調查瞭解,製作交換生日卡片。所以在認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們都具備了開展“過生日”活動的經驗基礎。在交流“誰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個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誰和誰同月過生日”等問題時,幼兒能很快做出反應,並且生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話題,如“爲什麼2月29日過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掛曆上找不到”“寒暑假裏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兒園過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兒也喜歡過生日,不少幼兒也有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日的經驗。但是他們對自己具體的出生日期並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掛曆上看年、月、日的經驗。因此,儘管一開始在回憶和交流過生日的快樂體驗時也很熱鬧,但之後的報生日找朋友,在掛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環節就出現了冷場。教師事先預設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討論話題也難以深入展開。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該幼兒非那幼兒。在開展每一個教學活動前對幼兒的經驗多一份瞭解與思考,活動的質量也就多一份保證。

二、教學中的反思——邊教學邊反思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幼兒的興趣、熱點、生成問題以及學習狀況調整活動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學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育現場幼兒自發生成的事件或者突發事件,及時進行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

如在進行“值日生”的公開主題活動中,原本還是豔陽高照的天氣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兒一下子將視線轉向窗外。教師當即做出判斷: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契機,於是馬上讓幼兒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將怎樣記錄晴轉雷陣雨的天氣呢?幼兒頓時回過神,非常有興趣地討論起來。

.根據幼兒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進行瞬間反思與調整問題是影響教育活動質量的關鍵。當幼兒對教師的問題不感興趣、不知所云、答非所問,或者答案總是處於同一層次,同一角度時,活動就會出現“冷場”。這時教師就要即刻反思調整自己的問題,甚至可讓幼兒來提出問題,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如在“動物照相館”的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近大遠小”這一概念非常缺乏經驗,就馬上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長頸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張集體照,可是熊貓大叔拍出來的照片總是不能讓三個朋友都滿意,這是怎麼回事?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熊貓大叔嗎?這樣的問題情境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幼兒的提問也充分反映出了他們對“拍照”的已有經驗,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兒經驗了。

三、教學後的反思——反思付諸於行動

教學後的反思最好在活動結束後進行,這樣可以及時把活動中未發現的問題、教育現場生成的問題或者師生間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記錄下來,爲後續教學做好準備。

1.教學後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動效果與預設意圖的相近性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成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環節或哪些問題突破預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穫?如果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學後的反思可側重分析教育現場即時調整或活動後還需調整之處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今天活動中我哪些地方作過調整了?爲什麼要調整?怎樣調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學活動“我們的秋季運動會”中,第一次分組教學時,幼兒對劉翔奪冠等話題交流得非常熱烈,但是對接下來如何設計開展自己的運動會卻缺乏經驗。當時教師的調整是捕捉幼兒現場交流的熱點,如“我們比比誰跳繩跳得多”來重點設計如何開展跳繩比賽,從而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話會說。第二次的調整是,教師有目的地推出“跳繩排行榜”,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和競爭意識,使教學目的得以較好地實現。

在園本培訓中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

作者: 費世津 單位: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

教育部發布的《關於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各種方式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培訓。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加強幼兒園教師教育信息素養、順應教育信息化潮流,對幼兒園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信息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認識能力,以及他們在信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思維、信息手段、信息倫理道德等內容。園本培訓作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是上海市示範性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在全區幼兒園中處於領先水平。隨着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被廣泛運用於日常教學活動,我們發現教師拍攝的數碼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確切反映主題內容,沒有很好地捕捉幼兒活動的瞬間。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教師缺乏拍攝的專業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攝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兒精彩瞬間的絕佳時間。因此,對於教師來說,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這方面的培訓,但這不僅僅是現成的信息設備與技術的使用,還涉及到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發揮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兒園領導在分析幼兒園現有教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現狀後,提出了開展“幼兒園教學影像資料的拍攝和積累”的園本培訓活動,希望通過培訓,不僅提高教師的拍攝技能和編輯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技巧,從而使拍攝的影像資料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升幼兒園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

一、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技能

幼兒園領導邀請了兒童攝影專家來園爲教師作專題講座,如“如何瞭解自己照相機的性能”“拍好一張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與方法”“如何評價一張照片”等,讓教師通過多次培訓,瞭解不同照相機的性能和拍攝技巧。

在培訓中教研獲得了許多新知識,如以往我們都不熟悉數碼照相機的ISO拍攝模式用途,通過培訓我們才瞭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適合在天氣晴朗的室外,400/800適合在傍晚和多雲的天氣,而1600則適合在夜間或黑暗的室內。 ISO感光度越高,閃光燈的有效範圍就越大。這樣,教師對自己原來爲什麼照片拍攝失敗找到了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同樣,同一人物和景點拍攝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視、仰視、俯視……這些拍攝的技巧讓教師受益匪淺。

當教師掌握了照片拍攝技能後,我們又組織教師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培訓,如“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繪聲繪影”等軟件的學習,使教師能將所學的內容與實踐結合起來,並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發展

在園本培訓中,如何使教師真正成爲培訓的主角,是關係到培訓成效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在繼承傳統培訓方式優點的同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對新途徑、新方法的追尋。

“參與式”培訓是指運用“參與式方法”使每個教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我們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要求教師根據要求拍攝不同角度和內容的照片,讓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攝的專業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訓”是一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培訓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講解式培訓,主要是運用案例去激發教師思考和探討,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們將每位教師拍攝的照片回園後一一歸類並請專家和其他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現場點評和互評,通過點評使教師們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

這樣一來,培訓並不是把專家的意見直接灌輸給教師,而是組織教師先討論,最後彙總得出結論,由專家進一步引領。

三、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成功

在園本培訓中,教師是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園本培訓的內容來源於教師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訓的內容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受到教師的歡迎。

如由於“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的學習易上手,操作簡單、方便,立刻贏得教師們的推崇,學會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以後,教師們將平時拍攝的照片運用已學的技能進行編輯與裝飾,上傳到幼兒園班級網站上,立即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好評。如蒙五班的教師運用“非常好色”軟件製作了富有班級特色的月曆。在培訓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的作品都讓我們爲之讚歎,他們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這裏每個人都獲得成功,每個人都獲得自信,每個人通過培訓享受到無盡的樂趣。

又如在學習了“繪聲繪影”軟件後,蒙氏教研一組的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將幼兒的活動內容根據需要進行剪輯與編輯,爲現場教研提供真實的素材……

在走向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提高幼兒園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園本化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園本培訓作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的教育理念,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們的學前教育走向教育現代化。

標籤: 素質 論文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shiyongfanwen/lunwen/q8jn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