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高二古詩課文《春江花月夜》說課稿

高二古詩課文《春江花月夜》說課稿

一、說教材:

高二古詩課文《春江花月夜》說課稿

1、《春江花月夜》這篇選自高二選修課本《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必修課反映基礎性,選修課反映選擇性。選修課考慮學生的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詩詞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說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唐詩是中國文學的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這首詩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張若虛的詩僅存兩首於《全唐詩》中,其中張若虛憑藉《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足以立於詩壇而永垂不朽,成爲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孤篇蓋全唐”的大家。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爲“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3、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1)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能力目標:(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賞析本詩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4、重點和難點解析: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這是欣賞詩歌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我把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作爲本節課的重點。我把賞析詩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作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是我們當前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教學法

“誦讀”,顧名思義,就是反覆朗讀,直至背誦。詩歌中蘊含着詩人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諧的韻律,最適合出聲朗讀。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爲學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畫面可以給學生更爲直關的理解。通過反覆吟誦感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爲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纔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纔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採用“自主學習瞭解課文——確定個性化的合作研究內容——集體討論深化理解課文內容——擴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學程式。

4、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鑑賞中,由於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很難理解詩歌中作者所發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結合課本後的賞析內容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內部。同時在教學中運用補充一些他人所發的感慨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

4、置身詩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根據詩中的景去推斷詩中的情,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說學法

教學的過程是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

採取粗讀的方法,使學生從整體感知作品的內涵。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詩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聯想、想象教學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爲它給人提供的想像空間更大,回味餘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首先要通過想像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然後再品味詩歌語言帶來的豐富美感以及廣博的內涵。

四、說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課前讓學生蒐集關於“月亮”的詩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

1.新課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應爭取學生參與,爲此我用出示幻燈片--古人的月亮情結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詩歌中的象徵意義。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具體如下:

同學們,月亮這個意象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它承載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感情,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親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爲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到底是從何時月亮掛在了天上,又是誰第一個成爲欣賞它的人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吧。2.整體感知。

這一部分我承接導語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蒐集的有關月亮的詩句,然後介紹了作者和有關詩歌的簡單介紹,其中對《春江花月夜》的歷史意義及人們對它的評價說的比較多一點,這也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從而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認識。然後配樂朗誦全詩,使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美妙意境。

3.賞析詩歌。

首先給學生介紹了一點欣賞詩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賞析手法。這一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用“緣情明景”的手法賞析詩歌內容。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具體賞析中我把全文分爲三個層次,按這三個步驟來賞析這首詩歌,一是欣賞詩的景物美,二是領悟詩的哲理美,三是鑑賞詩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賞詩的景物美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意境,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在領悟詩的哲理美的教學過程中,我在同學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把“江月照人”這一節深入展開,理解古人對人生的探索,開拓學生的視野。

鑑賞詩的情感美是本首詩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婦懷遠”這一片段作爲重點賞析部分,基於此,我讓學生從思婦的角度,改寫這一片段,寫出思婦的情感和心理。學生交流所寫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藉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張若虛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樣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遊子思婦的離恨閨怨之情。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爲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這裏,我用“月”這一意象作爲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以月爲紐帶,貫通情、景、理這一寫法的,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5.小結。結尾在一堂課中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它具有深化中心,點明主旨的作用,同時又是讓學生仔細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體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詠的母題,在詩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一種寄託,成爲詩人宇宙意識的覺醒和人生哲理載體。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明月鬆間照”的空靈靜寂,“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夢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淒涼;感受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無奈惆悵。從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月在張若虛筆下變得如此妖嬈多情,奧妙無窮!

6.佈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是把它作爲課堂的延伸來設計的。自古以來,春、江、花、月、夜就與詩歌結下了解不開的意象情願,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爲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請大家繼續回顧學過或聽過的詩詞佳句,比較這些意象創造的詩境。

7. 關於板書設計如下所示:

意境圖: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樓、鴻雁長飛、月落滿樹

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9rwk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