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高三語文《殽之戰》說課稿範文

高三語文《殽之戰》說課稿範文

今天我就課文《殽之戰》第一課時爲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殽之戰》。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秦晉之間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當時晉文公鄭文公相繼去世,秦穆公爲了爭霸,不聽老臣蹇叔的意見,悍然出兵襲鄭。鄭愛國商人弦高知道後,一方面犒勞秦師,暗示鄭國已有準備,一方面送信回鄭,致使秦軍無功而返,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發生了晉人截擊秦軍的殽之戰。

高三語文《殽之戰》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1、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課本文言文部分重點文章六篇,《殽之戰》是其中的壓臺好戲。我們知道,《左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人文色彩極爲濃重,而《殽之戰》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篇文章有深度有廣度,對高中文言文學習起到總括、昇華作用,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里程碑,值得我們去研究,正適合研究性閱讀。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綜合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閱讀鑑賞文學古籍的能力。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

要通過高中教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增加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我把《殽之戰》的學習定位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研究性學習。我將打破傳統常規,第一課時疏理篇章結構,第二課時疏通疑難字詞句,第三課時講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辭令。

基礎知識目標:

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把握戰爭的來龍去脈。這是我依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而確立的。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結合我教的這兩個班特點:邏輯思維較強,渴望高層次的發展和深層次的分析,但思維方式較爲單一,思維深度欠深刻而確立的

德育目標:

認識以貪勤民驕傲輕敵必敗的道理,對學生進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振興中華的教育。目的是爲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遵循語文老師在語文課堂中應加強優秀傳統教育的神聖職責而確定的。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以時間爲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見爲線索,把紛繁複雜的人物和事件組織得有條不紊。鑑於此,我把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於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就適當點到爲止,不做過多分析。分析文章結構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我將重點講析開頭一段。因爲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脈絡,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進學生精讀課文。我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鑑賞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得到滿足感和自信心。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交流互動式結構。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使學習成爲一種活動。交流式結構,即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讓其在課堂動態交流中學習。學生在討論、辯論和交換看法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要點、難點、重點,並做到集思廣益,化難爲易,化繁爲簡,以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學中學生始終處於激烈的,緊張的、思考的動態性學習環境中,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這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通過交流,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也正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的特點。其優點是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教師作爲學長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採用互動式的教學結構關鍵是要我們語文老師設計好教學環節和使用的教學手段。

2、研究性閱讀。

所謂研究性閱讀,是指以問題爲中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達、去創造,從而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人格。其特徵是:以問題研究爲中心,問題的來源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須立足於教材,有大綱教材爲依據。英國有句諺語:Doubt is the key to knowledge。(問題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愛因斯坦得出結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於老師問學生答的學習模式。在這節課,我將建立開放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多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性閱讀包括以下環節:導入—感知—設疑—研究—討論—表達創造—總結評價,環環相扣。在教學內容上我做如下安排:研讀第一自然段——歸納全文內容——總結文章思路。

3、使用CAI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由於CAI課件具有投影片所沒有的動態變化,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又靈活自如,真正體現了電化教學的.優勢。CAI課件以其突出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理解、記憶和鞏固,大大提高了學生形象思維的效率。通過多媒體的動態功能節省了時間,突出了教學重點,很好地解決了課堂知識容量大與課時緊的矛盾。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本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以信息反饋爲主線,將交流互動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研究,邊思考,邊提問,邊交流,邊創新,達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

認知理論中的格斯塔學派認爲,教師要善於安排教材或提問,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爲突出的地位,但並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而問題的難度還可加深。

教學板塊之一、整體感知,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理論依據

導入

新課上課了,我自稱是秦穆公,先簡介相關歷史、地理知識,以及杞子密報襲鄭的這一時代背景。我說:朕要向蹇叔討教,不知老愛卿意下如何?請同學們扮蹇叔,回答:此行是勝是負?並出示地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研究性學習埋下伏筆。

啓發引導的原則

感知一石擊開千層浪,學生紛紛以蹇叔的身份,預測秦軍東征的發展趨勢,分析原因。班上不乏軍事愛好者,至少會推出以下情況——志在必得戰線太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4go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