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爲什麼用人單位還是不認高職

爲什麼用人單位還是不認高職

             中國青年報     2003-03-10     記者 原春琳 

 

 本報北京3月9日電 

 今天,北京市1.3萬多名高職生迎來了自己的招聘會,從而不必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聘會中遭受冷眼。可他們又遭遇了另外一種尷尬:在北京的首場高職招聘會上,許多用人單位居然還是搞不懂高職是是什麼。 

 北京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任佔忠主任講了個故事:在一次座談會上,一家著名大型現代化企業的人事部經理不清楚職高和高職的區別。“都是中等職業教育吧?”最後他小心翼翼地說了一句。 

 無獨有偶。謝先生在高校工作,去年,一個朋友的孩子報考高職,他特別不理解:好好的孩子,幹嗎考高中?今天,謝先生和他的同事來到會場,招聘熟悉印刷業務的人員。他的同事也以爲高職等於高中,結果招聘海報上對學歷的要求寫成高中以上學歷。 

 很多企業都把高職和職高混爲一談,這讓教育部門的官員哭笑不得。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建議:以後不要簡稱。他介紹,高職的全稱是高等職業技術,屬於高中畢業後的求學之路,由普通高校舉辦學院或獨立建制,大專學歷;職高的全稱是職業高中,屬於初中畢業後考入,一般是由中學舉辦,中專學歷。 

 高職近幾年在國內才發展起來。以北京爲例,前幾年高職畢業生一直維持在1000人左右,去年畢業生猛增到8000多人,今年的畢業生人數則高達1.3萬多人。 

 以前,由於規模原因高職不爲人知還有情可原。去年,國家強調加大職業教育發展力度。一段時間,各種媒體更是集中力量介紹職業教育。 

 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觀念更是被不失時機地引入國內。比如說,澳大利亞希望經過12年教育後的學生進入普通高等教育時能佔80%的比例,實際上只有50% 60%的學生才進入這個體系,其餘的選擇高職。在國外,職業教育意味着職業資格准入證明。而高職學校在設立專業時,非常慎重,必須對市場和企業進行充分調研。 

 然而,由於高職的規模依然較小,連一些舉辦高職教育的學校甚至都沒真正弄懂它的含義,把高職辦得既不像大專,也不像職業教育。 

 一所行業類成人教育學校,從去年開始招高職學生,只有會計專業一個班30多名學生。負責就業的老師也在發愁:學校的牌子並不響亮,高職也不是強項。學生怎麼找工作呢?他們跑到招聘會上希望藉機宣傳一下學校。 

 “有的高職院校培養的高職生和大專生差不多。”一個參展的.用人單位對此感觸頗深。招聘人員說,高職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該很強。他拿出一本書,讓應聘學生辨別上面的字體。結果20來個學生沒有一個答得上來。 

 很多學生以爲自己上了高職,就擁有職業資格。作爲一家剛成立的機械類公司的合夥人,莊先生來招聘會招人。有個學生開口就要3000元月薪。莊先生當場出題,讓他素描展會上的椅子。結果他畫不出來。對高職生失望的他,又把目標放到本科生上。 

 相對於那些著名高校,高職院校還沒有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一位公辦學校老師非常感慨:民辦高職辦學比公辦好一些。比如北京海淀走讀大學可以自主設置專業,學生分配也相當好。可對更多公辦高校而言,高職的設立有些倉促,不少學校沒有自己的特色,專業設置還要聽取主管部門的意見,靈活性相對弱了許多。 

 “既然高職就業已經完全市場化,招生何不如此?”一位高職院校老師建言。她設想5年後經過市場洗禮,高職將更加規範。那時,只有特色才能讓高職揚名,只有特色才能讓高職生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82z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