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1

《猴王出世》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元末明初小說家吳承恩寫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爲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爲的特點。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播放視頻,激趣導入。

教學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曲的“序幕”。多媒體可以更有效地再現情景,激發學生興趣的特點。教學時,我藉助多媒體播放影視劇《西遊記》的片段,導入新課,營造很好的課堂氛圍,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身臨其境,爲學生後來的學習提供參照,給學生視覺美。

2.教學收穫(思得)

(1)精心備課,確定目標。

拿到課文,我大吃一驚:如此多古文,學生能明白意思嗎?不知編者是怎麼想的?是不是超標了?仔細研讀課文,在研讀教材解讀,我明白了:課文部分文字之所以遵照原文,保持不變,就是讓學生讀原汁原味的經典,讓學生走進經典,感知經典。教師只要引導學生“緊走慢行”即可。再說,學生經過閱讀,都能瞭解意思,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有了這樣的研讀教材,我的教學目標更準確了。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閱讀:你更喜歡孫悟空的哪一點?爲什麼?你喜歡的這一點在《西遊記》其他章節有體現嗎?有變化嗎?然後我組織學生開展“《西遊記》沙龍”,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有了自己的閱讀,有了自己的意見,有了討論,自己的觀點更加全面了,這對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2)表演動詞,品味動詞。

本課描寫石猴的動詞較多,教學中,每個自然段中出現的動詞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因爲不僅要考慮到用詞的準確,更能瞭解到具體的動作之間細微區別。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石猴進洞”中,我讓學生找出“瞑、蹲、縱、跳、睜、擡、觀”這一系列動詞,其中“瞑”學生不是很瞭解,當我一邊講解,一邊向他們做出動作時,他們恍然大悟,也學着做着樣子。於是,我帶領學生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做出相應的動作。學生們經過配有動作的朗讀後,能夠熟練地朗讀出這一部分內容。感受到石猴身手敏捷、本領過人的英雄本色,再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讀出對石猴讚歎、敬佩之情。因此,教學中關注動詞的使用,從動詞的品味入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處(思失)

品讀不到位。在教學“石猴是如何稱王”這一環節時,品讀“連呼了三聲”之後,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時,沒有指導學生把石猴和其他猴子對比,更沒有讓學生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2

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總認爲只要按照教學大綱上的要求,按照課本的編排順序,按部就班,把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難理解的句子教會學生就算是上好課。所以整天只是圍繞教科書在轉,重複機械的備課、上課、改本子。久而久之,學生也養成了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被動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課堂上費了大量的口舌,也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從新課程改革後,我在分析新課程改革時發現,新課程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這時才猛然醒悟學校的課程應該是多樣化的,所授的課程應該是可以變通的。於是我開始試着收集身邊的素材,借用校本課這個窗口,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週上《猴王出世》一課時,我把這幾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遊記》有關的神話故事共6篇推薦給學生看,沒想到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爭相傳閱。一部分學生還帶回家去讀給家長聽,並央求家長給他們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在這班學生中掀起寫故事的熱潮。一些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居然也交了一兩篇小故事的作文。後來我把這些故事集中起來,編成了一小本《神話故事集》,在這之後在學生中激起學生的傳閱和寫作興趣。通過這次體驗,使我體會到收集身邊的素材,把它和我們的教科書有機地整合起來,利用校本課用演、說、誦等方式展現。既能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內容,更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在這之後,我會逐步學會注意收集身邊的素質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會經常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寫下來,整理學校的歷史,發掘校友風采,收集好作業,好作品。還會利用校本課推薦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寫的。我在課後反思中寫到:“適時收集素材,並適時調整課程,按照需要適時調整各塊教育主題實施的前後順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後順序進行,也是靈活運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

今年,在我校安裝的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正式啓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使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收集和利用好現代遠程教育的資源,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工作,我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蒐集和課本有關的資料並進行指導性的閱讀練習,然後把收穫拿到校本課上來展示,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課外知識的熱情也拓展了孩子的思維。

隨着社會的發展,收集素材的方法和形式都在不斷的變化。收集好這些素材,在我們教學的弱點,在教學的教學重點難點上,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適時充、分靈、活地運用。這些素材裏有音樂、圖片等,形式豐富多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學中,巧妙地利素材,從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上交替刺激學生的大腦,能大大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之中茁壯成長。也使得校本課成爲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意補充。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3

小語第十冊《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文言痕跡很重,學生不易理解,這就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不僅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我的教學實際,還使用了自己加工和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在備課時,我特意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前一部分,用軟件工具剪輯下來,作爲課件之一,想通過這些來幫助孩子們學習。

上課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關猴王出世的卡通畫,同時簡單地介紹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接着就讓他們初讀課文,以求對課文進行整體的把握。

按教學設計的步驟,在初讀課文後,我就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剪輯播放給學生看。而這個剪輯的內容,恰好與課文《猴王出世》的內容大致相同。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動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節,可真使孩子們看得興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頭接耳的、也有睜大眼睛注視屏幕的……他們多開心呀!

看完後,我趁勢讓學生們讀課文,由於還沉浸在影片的內容中,這回他們讀課文讀得可真帶勁,有相當多的學生邊讀還邊模仿影片課件裏看到的一些動作、姿勢,以及聽到的猴子們的聲音,還有的出位去,邀約小夥伴一起讀。在老師因勢利導的指導下,他們大多能讀出美猴王的語氣,讀出美猴王活潑可愛、敢作敢爲的形象特點,讀出猴子們找到了“水簾洞”這個“安身之處”的欣喜若狂和頑劣的猴性,還讀出了一定的節奏感,感受到了祖國文化之燦爛,語言之豐富優美。

後來,我就乾脆拋開教案設計,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在課堂上即興表演起來。

一陣熱鬧之後,我和他們一起欣賞文中的對偶句,如:“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朝遊峯洞之中。”。還教他們積累四字詞,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設”、“抓耳撓腮”等等。而後,又組織大家討論、質疑,暢所欲言地解決心中的困惑、疑難。

最後,我順勢作出課外閱讀原著的要求,因爲我清楚這些孩子,雖然他們大多從電視等媒體上看過《西遊記》,但真正讀過原著的卻是極少極少,那麼,激發學生課外讀好書、讀成本的書的興趣,正是時候,這是本課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爲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

今天這課,上得實在是痛快!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新世紀時代精神。

我覺得,學習本是學習者自己的事,一切應由他來做主,而老師只是引路人,是導遊、導演、導播……

從這,我又悟出:

1、用課件輔助教學,很有必要,決然不是什麼譁衆取寵、玩花架子。這是實用的、實在的,是讓孩子們受益的。

2、課件不一定是要使用flash等軟件工具來做,也從未見有過什麼規定或是約定俗成,說是隻有用flash等動畫軟件工具做的才叫課件。

3、教學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甚至有些看起來不一定是教學資源,但也要千方百計利用來製成課件。

4、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猴王出世》的課,是用電視劇的片段資料做課件效果好,還是用flash做的動畫課件效果好呢?我想,在實際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4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說一說,說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學生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閱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篇5

《猴王出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語法、詞彙與現代文都有較大的差異,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課前佈置學生閱讀課文,並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資料弄懂字、詞的基本意思,爲在課堂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清除障礙。

教學時,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通過讀文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層次。然後圍繞“石猴出世、發現水簾洞、成爲猴王”等幾個方面讀讀、思思、議議。之後,進一步讀課文,讀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後適度拓展,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

對於孫悟空,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大多數學生也不陌生,引導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並不困難。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思、議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更加鮮明。

課文中有些詞句與現代文有較大的區別,在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它們的意思,引導學生能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通過猜測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明白“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學中,沒有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做細緻的講解,只對有些影響閱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通過師生交流進行理解或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8xp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