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是關於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穫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圓的認識》屬於幾何概念的教學

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一共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學模式:1、從日常生活出發感知圓——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徵——解釋應用;2、情境創設引出圓——瞭解畫圓方法——學生嘗試畫、教師示範畫學習畫圓方法——自學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徵——解釋應用。通過幾次試教,發現第二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二、關於課堂教學的體會

基於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1)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着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光盤、硬幣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2)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a、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後,緊接着利用學具中的圓形紙片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心。通過自學半徑、直徑概念,進一步理解圓上、圓外、圓內三個名稱,然後進一步理解半徑、直徑。b、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自主探索特徵,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徵: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c、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徵,有了探討半徑特徵的經驗,直徑的特徵便“水到渠成”了。d、最後,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最後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緻,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2、最後的延伸部分:讓學生討論在操場設畫大圓的方法時,部分學生沒有想到將定長、定點、旋轉一週就畫一個大圓。這也是教學中滲透圓的特徵還不夠充分,如果較好掌握了畫圓的步驟理解了“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一點,應該能很好的突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rqj0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