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通用22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通用2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通用22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

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看到安娜出於嫉妒對渥倫斯基的不信任和無端猜疑,連我都被折磨到了。隱隱的恨她為什麼要這樣毀了自己的生活。若同卡列寧的結合的不幸根源是因為沒有愛情,那其實和渥倫斯基在一起也沒有讓她幸福。安娜實在過於自我,他要的是渥倫斯基的愛,但也是自己親手毀了這份愛。當時的縱身一躍也只為報復愛人。

沒有看書以前我以為渥倫斯基是個壞男人,並不是的,他也是真心愛著安娜的。是安娜的喜怒無常讓他變冷漠。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愛情,她希望渥倫斯基也是如此。但對渥倫斯基來說愛情是生活調味品吧。後期深陷情慾的安娜一切都依附於渥倫斯基,她自己也說自己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失去了,只能靠自己的愛情吸引力來留住他。安娜的愛像繭也束縛了自己。

另一方面她雖然敢於同情人私奔,卻也無法承受世人的眼光。無法放棄社交,又受不了社交界對她的態度。貫穿全文我也無法理解最初不同意離婚的理由,她愛兒子也只去看過兒子一次。第二個理由更是讓人憤怒,將自己的懦弱遷怒於人是不對的。

一開始卡列寧讓人覺得虛偽,懦弱,不敢面對妻子出軌變心的事實,尋求宗教慰藉逃避現實,在妻子坦白了之後為了前程考慮要求她維持目前的現狀,甚至允許她與情人往來。但看到妻子產後抑鬱發作的時候那一章讓人大為讚歎他的寬巨集大量,為愛付出了一切,真心實意的為安娜著想。但世人都無法愛上一座神像,讓人自慚形穢。

列文這條線著墨很多,但沒啥好說的,樸實的小地主,熱愛自己的土地,正直又善良。全書讓我看得最爽的地方就是當列文看到別人對妻子言行輕佻的時候直接將他趕出家門。

引用文中一句話結束"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

當初抱有一種不太情願的心情讀這本書,因為關於愛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並且感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看這類故事了。不過由於托爾斯泰的大名,我還是堅持看了下來。而看完之後,不得不感慨:一部藝術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實和大部分讀者一樣,我也覺的安娜罪有應得,並且對她的故事不太感興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當我讀到他在上流社會那種笨拙的行為時,便充滿鄙視的態度。他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思想,很頑固的一個人,但無法適應社會規則,結果就是被社會淘汰,我一點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認可風流瀟灑的奧勃朗斯基。奧勃朗斯基在我看來更懂得生活,既有穩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會的地位,還有情人。這才是社會的產物。

不過如果這本書只能帶給我這種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後來,我越被列文的內心活動所吸引,並開始敬仰那純潔的靈魂,他不為世俗的觀點左右,他接受一個觀點必須要說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對為農民開展教育,以至於他總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執已見。其實不然,他一直致力於解決實際農業問題,並且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並且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變得充實。那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是我們這些凡人無法達到的。

在結尾處,列文說:真理一直與我們同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這讓我想起來陽明學說,或者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其實上天在我們存在的時刻起已經將真理賦予我們,所以說人的內心比大海還要深,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尋找真理,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列文是如何修煉的呢,通過割草之類的勞動,他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真理。

總結一下: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與托爾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爾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

安娜是一個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像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4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自己也彷彿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麼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餘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並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乾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湧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湧,最終衝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並不稀奇,反而在聖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遊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最後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並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愛情本如此,蕩氣迴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

《安娜·卡列尼娜》是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是個悲劇人物,她是個文化修養極高的貴族女子,在當時上流社會中以她驚人美麗高貴聰慧在任何場合出類拔萃,美麗迷人。雖然生活舒適無憂無慮,可是身處虛偽的列子 和虛偽社交場合社會環境。使她疲憊不堪,同時又極力想擺脫一切。當遇到渥倫斯基愛後,她毅然勇敢離開列子甚至犧牲自己家庭和愛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當她放棄一切後,讓她意想不到是渥倫斯基是個偽君子,又無情拋棄她,迫使她墜入痛苦深淵,最後導致安娜臥軌自殺悲劇,現實生活中,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慾望和需求,縱使愛情一直存在,沒有保障的愛情讓人恐慌讓人累。

我欣賞安娜的勇氣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純粹,我喜歡她的真。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去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認識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好像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面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因為“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誠實…”我愛安娜,她是一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

無奈,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只能壓抑我們的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6

巨大的車輪碾壓過你的身體,那一刻你是否會後悔。眼看著你拋卻幸福,變得自私、無理取鬧,一步步墜入痛苦的深淵,穿著黑天鵝絨長裙臥軌的那一刻,像被惡魔啃噬過的軀體,遍體鱗傷。

而我始終是心疼你的,對你以及你的兒女,依然心有不甘,不甘你如此放任自流。但仍然對愛情抱著至死不渝的信念。也許你還存有絲毫的理性,不然當謝廖沙說“再也沒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你不會選擇留下。

穿著黑色天鵝絨長裙,光鮮亮麗的你遇見了他——渥倫斯基,心花怒放,熱情而不知所措。面對丈夫的無情和憎惡,你決定跟渥倫斯基離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你想要的生活吧!無奈“人到情多情轉薄”,逐漸對你冷淡,而你也慢慢變得無理取鬧。“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你和渥倫斯基“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終你放棄了他,也放棄了生活。當你穿著黑色天鵝絨長裙臥軌的那一刻,你的心早已千瘡百孔、了無生機。

我相信你是解脫的。安娜,你從不曾失去過什麼。我相信你一切的美好,勇敢追尋愛情,哪怕代價是生命也無悔。列文和凱蒂的生活平淡、安寧,卻一家人幸福安和。與你而言,這樣平淡的生活也許不是你想要的吧!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而你,一直在這裡。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想這大概是安娜最想要活成的樣子!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

這本書透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狀況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但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後,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就應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但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為自己思考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

六年級剛開學時,李老師就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中的其中一本。這本書的構思很精妙,條理簡潔明瞭,文章很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記敘的是戰爭年代發生的故事。戰爭年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這本書也很好的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與殘酷。

我體會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位夫人。她是一個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從來都不開心,從來對自己不是很關心。她總是在關心別人,就算是一個陌生人出了什麼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捨,她憑藉自己的頑強毅力,不斷進步,事業最終蒸蒸日上。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是這樣,她也有缺點,但是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所能及的。她的親姐妹有很多,當她墮落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對別人品頭論足。她的這個優點在她之後的事業上使她事半功倍。我們也要做到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爭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這個年代是一個戰火瀰漫,混亂的年代,是一個法西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上一頓飯吃飽了,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裡。我們現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這本書和我們現在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對比,我們不能揮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隨意糟蹋金錢,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當的地方。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9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嚮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歡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託,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衝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齊。

可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夢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我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麼?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齊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得意之作。這部著作在我國的文學地位可以與我國的四大名著相媲美,由此可見《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學造詣究竟是有多高。但是就是這樣一部俄國文學的代表得意之作卻為何要給文章主人公安娜安排一個慘死於車輪下的悲劇結局呢?這其中又有怎樣的感情糾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誰之過?

卡列寧、伏倫斯基、社會、安娜這四個點。同樣,我覺得安娜的死與這四個方面或多或少都有關係。

那麼首先來說說卡列寧,卡列寧是安娜政治意義上的丈夫。安娜出身貴族,按照當時貴族和教會的婚姻制度嫁給了卡列寧。卡列寧比安娜大二十歲,但是官運亨通。他虛偽冷酷,野心仕途,是個十足的做官機器。而安娜卻同他正好相反,她熱情善良,生氣蓬勃,但在與卡列寧結婚後,她的生氣被死死地壓抑住了。所以安娜並沒有得到丈夫應有的愛,她對此感到很失望,因此便會有了優倫斯基。

其次,伏倫斯基是安娜心目中真正的丈夫,但是用一個準確的描述來說更應該是“情夫”。安娜對伏倫斯基一見鍾情,賽馬時伏倫斯基的受傷。也讓安娜痛心不已。但也因為卡列寧對安娜沒有愛,安娜對卡列寧列是毫無感情可言,所以安娜將自己的愛都傾注到了伏倫斯基身上,有一句話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當安娜覺得伏倫斯基不愛她了以後,看到了火車,便撲向車輪底下,結束了自己的年輕歲月。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群體,當社會的輿論遣責加在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身上,可想而知她的內心是多麼的緊張,多麼的痛苦。

安娜與一個“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一點也不快樂。但她為什麼沒有權利可以去尋找自己的真愛?當然,安娜沒有能夠與卡列寧離婚,也一定是迫於社會教皇的規定

安娜的臥軌自殺四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責任。但總的來說我自己認為是安娜自己之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1

每個人對愛情都很憧憬,想著愛情的美好,但是愛情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所以我們不要太沉迷於愛情裡。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嚮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託,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衝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後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麼?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後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後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看了安娜卡列寧娜對愛情還會那麼盲目嗎?你還會那麼執著的追求愛情嗎?有時候緣分到了,就能收穫你想要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2

那支她曾經用來照著閱讀那本充滿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出空前未有的光輝,把原來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給她照個透亮,接著燭光發出輕微的嗶剝聲,昏暗下去,終於永遠熄滅了。

三月,微冷。檯燈下《安娜·卡列尼娜》翻到了最後一頁,沒想到重讀這本書會有這麼大的觸動。我彷彿看到一八七七年列夫·托爾斯泰老先生落筆時的那份沉重,我閱歷尚淺,很多東西我都不是很懂,但僅有的這份感觸我還是想寫下來。

那年冬天的莫斯科很冷,像冰冷鐵軌上的安娜,我曾無數次幻想過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是沒有辦法,準確的說,是毫無辦法。安娜·阿爾卡迪耶夫娜,卡列寧,伏倫斯基,三者的性格,及他們對待愛情與婚姻的觀念,選擇,決定,註定了這場悲劇。

正如托爾斯泰在開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大抵悲傷的故事都會有一個美好的開頭。車站的相遇,舞會的邂逅。安娜永遠是那麼優雅美麗,嫵媚動人。不是吉娣的玫瑰花有了皺痕,也不是打扮不夠漂亮雅緻,只是對於安娜來說,任何裝飾在她身上從不起眼,她所有的魅力在於她本身。

伏倫斯基被深深地吸引了,儘管她是卡列寧夫人,一個八歲孩子的母親。一個眼中閃爍著光輝,因為人家對她傾倒而陶醉。一個順從和惶恐,像極了一條聰明伶俐的獵狗。

識人不準,遇人不淑。傷了吉娣,傷了列文。離開了彼得堡,暴風雪的車站,搖曳的燈光下,他們面對著站著。她不必問他怎麼會來到這裡,這一點她知道的那麼確切,就像他親口對她說:他來到這裡,是因為她在這裡。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3

什麼叫家?什麼叫溫暖的家?什麼叫和睦的家?這個在我腦海中念念不忘的話題,長期來在我心中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讀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才有所領悟。

安娜是一位心靈無比善良真誠的俄羅斯女性,具有溫柔的性格和賢惠的天性,不幸在17歲時嫁到了卡列寧家。卡列寧則是個思想保守,虛偽的丈夫。安娜的生活熱情被他撲滅了。在火車上與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沃倫斯基邂逅,並讓她怦然心動。

後來,安娜對他交往越來越多,為了彌補以前的感情過失,她和渥倫斯基不顧一切墜入愛河,並不惜拋家別子,和渥倫斯基私奔。

但純真的安娜從未停止過對渥倫斯基的愛慕,直至有一天發現自己被拋棄了,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過是被這個社會所唾棄的女人,這種被侮辱的感覺燃燒著她的心,最後連親人也不理解,她走向了鐵軌,決定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美麗的女人,一個美好的家庭,在一個不可逆轉靈魂的社會裡,就這樣變得支離破碎了……

家每個人都有,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家。我們處在一個美麗和諧的社會,可是家庭也有硝煙瀰漫之時,不過都是由於我的學習而引起的,我與媽媽時不時就會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爸爸也參與進來,或火上澆油,或以水撲火,都免不了怒氣衝衝地展開一場對決戰。把我弄得每天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心神不定……

是啊,首先我要做好一切,爸媽也不要太沖動,太焦慮,大家少一點怒氣,多一點靜氣,相互噓寒問暖,讓溫暖的陽光灑滿家庭。

一個家庭的和睦是多麼重要,有家才有愛,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4

小說講述了安娜在追求愛情過程中的遭遇,同時也向我們展現了當時俄國貴族之間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自私自利、冷漠無情、虛偽作假等。也正是這些,成為安娜臥軌自殺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造成安娜的悲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自己。

安娜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起初,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費解。可以說,她被愛情衝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智。

有人說:愛得越深,陷得越深,因為愛渥倫斯基,安娜幾乎拋卻一切,忍受他人的辱罵和異樣的眼光,可她的愛最後卻換來渥倫斯基的冷漠,使得難以承受這種痛苦的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娜愛得理智一點,那麼就不至於走上極端。

儘管如此,安娜還有一點是值得欣賞的,那就是她敢於衝破倫理道德的舒服,與社會對抗,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這是她的閃光點。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的自殺也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5

倆月時間,昨天上午終於把《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了,最後列文對信仰善的思想變化過程很精彩,雖然讀的時候需要專心致志地理順每一次思維變化的邏輯軌跡。精彩之處比如談到到蒼穹,我們眼睛看到的蒼穹是圓的是有盡頭的,但是今天我們卻知道它是無窮無盡的。反推,難道我們看不到或是論證不到上帝就能證明神不存在呢?

列文覺得,人活著是為什麼,如果不知道答案,那就極其痛苦,即使家庭幸福但是思想貧乏,這算是庸人自擾嗎?每個人最終都要埋進土裡,都要死,為什麼還要幹活?“為了跟隨上帝,為了靈魂,為了善”,列文自己不斷掙扎著信仰的問題,忽然頓悟了,但也只是一瞬間獨處時的內心安寧,等到他回到世俗生活還是會跟僕人發脾氣,還是會抱怨妻子,還是會對朋友出言草率不考慮別人感受,還是會對哥哥冷落,還是會不開心,但是得知自己嚮往善,心總是安寧的。

而安娜,就這樣毀滅了,是飛蛾撲火、闖開牢籠還是追隨慾望、自尋死路?陶麗委曲求全,她甚至有一瞬間羨慕過安娜的生活和選擇,最後一邊對丈夫絕望一邊對孩子抱希望地活著,吉娣迷途知返,當她不幸被福倫斯基拋棄時,痛哭流涕甚至病倒,誰知道過了一年,不幸變成了幸運。她最後算是生活贏家。

個人很喜歡華倫加小姐在溫泉治療酒店的章節,華倫加像聖人,是高架於安娜、陶麗和吉娣三人之上的一個女性角色,頭頂上有溫和的光暈,她有不幸但是不怪罪任何人,態度像溫泉一般溫和,藏汙納垢都可以,可以容納一切,可以讓吉娣內心充滿光芒。

列文一路的成熟,包括對福倫斯基的態度,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以及最後對信仰的態度也是一條漂亮的線索。

我認為,即使安娜離婚成功最後和福倫斯基結婚了,她也仍舊有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明顯她非常在乎陶麗和吉娣是怎麼看她的吧。

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安娜最後的死亡跟列文所信仰的善有衝突嗎?跟隨上帝的意志,跟隨靈魂,但是沒有說要跟隨自己的慾望,只能跟隨自己的善,這是答案?不是跟從慾望尤其是貪慾,唯有從善,那安娜追求愛情是貪慾嗎?還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獨立性和衝破無愛婚姻牢籠的警覺性的萌發?托爾斯泰明顯告訴大家安娜最後還是不得善終,是否意味著拋開丈夫兒子的純粹的愛情和善是不沾邊的?無論是福倫斯基還是安娜都是悲劇的收尾,甚至他們的女兒最後都給了卡列寧,因為只有跟卡列寧才有姓才有身份。可笑的是卡列寧最後決定要不要離婚是取決於一個神婆一樣的蘭道巫師的催眠判斷,有多少人的命運掌握在一些可笑的愚昧的判斷上。

是社會框架輿論造成的悲劇?還是女人自身的醋意以及自尊自大好強加劇的?還是人性的貪慾?或是宗教?或是男權社會的禮法?或是綜合因素?無論安娜和福倫斯基當初有多甜蜜有多少次快速心跳,最後還是被瑣碎的生活以及不穩定的身份還有醋意和冷淡一次次地吞噬,而女人的無故醋意和男人的冷淡無情貌似又是相互促進的。

不得不歎服托爾斯泰太瞭解女人了,安娜要的就是愛情呀,是越來越熾熱的愛,越來越霸道越來越獨佔的愛,並且只要愛,但是男人並非如此,男人更向往生活的自由,男人會因為女人過度的愛導致的醋意或是胡思亂想亂了陣腳,隨後男人會冷淡會無為,女人會覺得沒錯他已經不愛我了,他已經愛上別人了,我要報復我要讓他後悔,想到的是毀滅。

托爾斯泰太瞭解女人之間的關係,安娜和陶麗之間甚至和吉娣之間,至少在安娜心目中,是敵對的,是被看成笑話的,女人的自尊是不允許這樣的下場,寧可死也不要。

女人之間的關係,似真似假,複雜難辨,書中安娜和陶麗第一次會面,安娜勸陶麗給哥哥一次機會,委屈求安與丈夫和好後陶麗當時真的很愛安娜;隨後陶麗聽說安娜跟福倫斯基出國了,還是愛安娜的,覺得安娜是很可愛很善良的人,甚至在第二次見面前,陶麗坐馬車去看望安娜時,陶麗甚至開始有點羨慕當時的安娜,馬車上的陶麗一瞬間很厭惡自己的生活,厭惡生育孩子和帶孩子的痛苦,到了安娜住的金碧輝煌的屋子,參觀了富麗堂皇的房子和附近的醫院之類的建築物,覺得安娜的生活很光鮮。由於陶麗自己衣服的寒酸自己還曾很自卑,慢慢地陶麗想孩子了,開始有點不認可安娜的這種狀態。而當時安娜已經是外強中乾,一切奢華的外表都是假象,敵不過內心的痛苦。而痛苦,本來想跟陶麗說的,但是陶麗沒想敞開心胸談,只想回家看孩子,二人沒有真正敞開心胸交流。第三次會面,安娜因為和福倫斯基爭吵接近崩潰,覺得陶麗是自己唯一的朋友,想去找陶麗訴苦,但是看到了吉娣,看到幸福的吉娣,安娜當場刺激吉娣,說自己見過列文,並且自己很喜歡列文,覺得吉娣得不到福倫斯基所以要了列文,而列文也曾被安娜的魅力迷惑過,示意你吉娣愛的男人都拜倒在我腳下。所以訴苦變成了告別,最後安娜完勝似地離開了。安娜和陶麗的這三次會面,很值得細細體會。女人貌似永遠離不開比較。

歸結幾個問題,列文最後說的從善以及世人不能接受安娜的“非善”是矛盾的嗎?或者安娜本身是不值得善意對待的?但是誰又有資格評判安娜呢?也許只有上帝吧。

最後導致了列車軌道上的悲劇,福倫斯基最後策馬趕到火車站,一蹶不振,變成了行屍走肉,塞爾維亞戰爭讓他走上戰場,覺得有一個理由讓自己的生命去耗盡吧。

奧勃朗斯基最後欠債累累,在彼得堡學習了很多男人的灑脫生活方式,即使欠賬,但是仍舊花天酒地,他是很多男人的面孔。列文才是少數的吧。卡列寧是冷酷的謹慎的自保的守舊的。

還有華倫加和列文的哥哥柯雪茲夫(具體名字忘了),倆人在樹林裡差點就要互相表達愛慕,但是男方一句跑題的回話,就已經讓倆人知道雙方不可能了,一些話那一秒不說出來,就永遠不會說出來了。

我喜歡拉斯卡這條獵犬,喜歡列文家的女管家阿珈菲雅,喜歡吉娣的父親老公爵。當然蠻喜歡列文。

最後插一個對比,列文和福倫斯基在面對別的男人對待自己女人的獻媚態度上決然不同,列文是馬上把這個男人趕走,而福倫斯基會享受別的男人對安娜的獻媚。我覺得選擇丈夫還是要選列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6

《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學史上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託翁的這部作品,我認為是至今甚至未來也是無人能超越傑作。

這部七八百頁60萬字的鴻篇鉅作,將俄國19世紀中期整個社會呈現在讀者眼前,全書出場的人物多達150人。

可是無論時代怎麼變化,國家不同,政治不同,但你都能在你身邊找到這部作品裡的人物的影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個有各的不同”。這是託翁這部作品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促使許多讀者閱讀這本書的舉世名言。

安娜與包法利夫人的對比是非常多文學愛好者最愛探討的話題。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評價。

安娜,這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夫人,丈夫大自己20歲,是個政府高官,兒子已經八歲了,因為彼此追求不同,這個美麗,漂亮,善良,真誠,魅力四射的女人出軌了,愛上了一名帥氣多金的軍官伏倫斯基,強烈的愛情讓他們走上懷孕、私奔的道路。但最終,對愛情的失望讓她走上了臥軌的道路。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開始我被譯者序裡面的評價帶著走,覺得安娜是個為了愛情敢於對社會做鬥爭的偉大的女性,因為她美麗、善良、正直、真誠,遇見自己愛的人,不顧社會譴責,勇敢地做自己!說她的丈夫卡列寧是個虛偽、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毫無感情可言的冷酷的偽君子。然而,當我看到安娜生與伏倫斯基的私生女時,卡列寧那痛苦而寬容的樣子,我突然對安娜生出了厭惡之情,當時她產褥熱,這在當時是死亡率99%的病,在彌留之際,迷迷糊糊中,她把卡列寧的手放在伏倫斯基手上,希望他們握手言和,共同把女兒撫養長大,卡列寧內心的痛苦和原諒。但沒想到,安娜活過來了,沒死。接下來她跟伏倫斯基帶著女兒私奔到了國外,在國外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又回到莫斯科。但是社會輿論的壓力讓她的女兒沒有名分,安娜又不願意放棄兒子而離婚。等他們回到鄉下,過夠那種孤獨寂寞的日子,她同意離婚時,她的丈夫卡列寧反悔了。再後來,伏倫斯基恢復了社交生活,而安娜被社會排斥,感到孤單、懷疑,於是與伏倫斯基不斷爭吵、懷疑,最後走向死亡。

看到安娜與伏倫斯基在鄉下生活時那種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懷疑時,我覺得安娜是可憐的,也是無能的,這是時代的悲劇,因為她沒有獨立的人格,以愛情為生命,這樣心態的結局肯定是悲慘的。一個女人,以男人為你的全世界,這是危險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能說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沒有獨立,只是男人附庸品。

然而繼續看下去,看到她自殺前與伏倫斯基的爭吵與和好,以及去坐火車前複雜的心理過程,我突然原諒了她,理解了她。一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過慣了奢侈富裕的社交生活,一個花一樣美麗的年輕女人,被困在鄉下遠離社會,情人正常工作交際,在家時間少,難免會心生懷疑。以至於產生用死來使伏倫斯基後悔的報復心理。其實,直到死去前一秒她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書中說到的一點令我非常難以理解。安娜為什麼不喜歡她和伏倫斯基生的女兒,也拒絕再生孩子。(也許她像嫂子陶麗一樣生8個孩子也許就什麼不滿或自殺都不會發生了吧。)

也許她根本就不想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是因為懷孕她可能會繼續維持與卡列寧的婚姻,擁有兒子謝遼查,而只是保持與伏倫斯基的情人關係。

只能說在人生這樣的選擇困境中,成年人做事要考慮後果。你要情人,你就意味著失去兒子,失去聲譽,失去兒子對你的愛。要維護家庭,你必須放棄你的情人(卡列寧已經說了停止約見情人會繼續原來的婚姻)。然而這個心氣極高的美貌女人總是太痛苦和理想主義,所以最後以死來成就最好的結局。記住那句話“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常在想,如果卡列寧後來同意離婚,她與伏倫斯基結婚,重新開始正常體面地社交生活,安娜是不是就能不死。但是可能也不會,她還是會懷疑,還是會分手。也許像她這樣視愛情為生命的美貌的女人,做個水性楊花、見異思遷的交際花對她更適合。然而這就不是託翁筆下的安娜。就不是嗜愛如命的安娜了。

我想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愛情,也許婚姻對愛情更是束縛。記得《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馬爾克斯說“婚姻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

你只能期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與你性格及 思想協調的另一半,如果你沒遇到,也不是你的錯。

以上講的只是安娜這條線。在這部作品裡還有另外一條線,就是列文及列文的愛情。

在這部作品裡,列文對愛情、對死亡、對宗教、對人生意義的思索,更是託翁深刻思想的體現。這位擅長心理學、哲學、宗教的大文豪,真的很偉大。我想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再去閱讀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觸。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7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書中,作者塑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出名的出軌女人的不朽藝術形象——安娜。為什麼對於婚外戀的安娜,人們並不討厭,反而同情她呢?為什麼她追求愛情幸福,卻最終落得臥軌自殺?作為女人,我們應該怎樣去追求愛情?有人說所有文字的最後都是對人生的思考,我贊同這句話。那麼,掩卷後,我思考了些什麼呢?

愛情是稀缺品,真正的愛情值得被尊重

安娜天生麗質、光豔奪人而且純真、誠實、善良、聰慧,還擁有一個複雜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她美得那麼有氣場,你可以努力著不去看她,就好像她是耀眼太陽會刺眼睛。但是,就像太陽,你不需要去看都能感到她的存在。

而她的丈夫卡列寧呢,一個完全沒有生活情趣,用安娜的話他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沽名釣譽,飛黃騰達,這就是他靈魂裡全部的‘貨色’,‘他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

安娜厭惡卡列寧,看他那兩隻碩大的耳朵怎麼也不順眼,聽他扳手指指關節發出的咯咯響聲就覺得噁心。他們之間只是搭夥過日子,沒有真正的交流。

而安娜的情人,渥倫斯基,一個身體強壯的男子,有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年輕英俊而風流倜儻,他渾身散發著青春荷爾蒙的味道。

當安娜和渥倫斯基第一次見面,就被他俘虜了。愛情的第一眼就是千里眼。

好比賈寶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時說得那樣:我好像在哪裡見過你;好比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負卿”;好比張愛玲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好比王小波的“和你在一起就只知道有你了”。

愛是眩目的強光,不論是由靈魂還是情慾點燃,它照亮一切,令人溫暖且目盲。

於是,安娜衝破世俗的藩籬,拋下一切與拋棄事業、拋棄歡場的渥倫斯基在一起了。在國外,他們體驗到了短暫的“不可原諒的幸福”。

人們喜歡安娜,很大程度是喜歡她的真性情,喜歡她對愛情的真摯態度。她不像當時社會中很多婦女一樣:一方面和丈夫過著虛偽的生活,一方面偷偷地和情人進行著地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他也只要求安娜不要在公共場合讓家庭蒙羞,其他的她想幹啥就幹啥。但她活得坦誠,不願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她只要愛情。用兩個字形容她:不作。

在現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安娜的真誠更顯可貴。畢竟大多數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在真假難辨的感情糾紛中,帶著面具生活,紛紛迷失了自己。

婚外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認識渥倫斯基之前,安娜雖不是過得幸福快樂,但至少也平靜、安寧地陪伴著8歲的兒子。在認識渥倫斯基之後,一切全變了。

一方面安娜揹負了巨大的精神枷鎖。她畢竟是一個傳統女性,並不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女人,背棄丈夫,拋棄心愛的兒子,與她身邊的環境,與她所受的教育都格格不入,她自己的心理關都過不了。

當安娜跟隨沃倫斯基生活以後,尤其是在她生孩子難產感覺自己快要死去的時候,她最先想到的是對不起丈夫,請求他的寬恕。從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安娜的內心還是有道德觀念的。

另一方面女性天生的母性成為安娜的死穴。一旦把情人和孩子放在同一天平上對抗,一個女人只有被撕裂的份了。

縱觀安娜的生活之謎,父母早逝,寄養姑母家,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卡列寧。婚後她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兒子身上。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而後她把生活目標從兒子轉向情人。

從小安全感的缺失,個人價值感的虛無,她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註定會走得很累。在渥倫斯基對她的熱情稍有所減退後,安娜變得嫉妒、猜測、盲目、極端、神經質。

最後,安娜因對兒子的思念、對家庭的愧疚、對情人的失望抑鬱自殺,留給這世界一段咒罵,“你們都是騙子!”

羅素有一段關於婚姻的論述:要是已經生有兒女,婚姻的安定在我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確實,幸福這事,不去追求內心所愛不行,不去履行契約和責任同樣不行。愛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我行我素、隨心所欲,而是一種理性意義上的積極的生命舒展。

為什麼會有人背叛婚姻?本質上還是婚姻本身出現了問題。一個人生病了要治,一臺車子壞了要修,婚姻也一樣,也許縫縫補補就正常了,別動不動就說換。理性對待,積極尋找改善婚姻關係的辦法,或許才是婚姻原本該有的樣子。

也許白頭偕老不是婚姻的標配,但婚外戀也並非一定可取。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經典的文字描寫了男人得到情人後的心理變化:他望著她,好像望著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謝的花,他很難看出她的美,當初他就是為了她的美把它摘下來,而因此也把它毀了的。他覺得他那時的愛情要強烈的多,但只要他狠下一條心,還是可以把這種感情從心裡壓下去。現在呢,他覺得她對他並不那麼愛了,但他知道他同她的關係卻是再也割不斷了。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如果生活只剩下愛情這根最後的稻草,那她遲早會崩潰的。我們也常常看到生活中許多婚外戀女人的各種糾結、痛苦,如果說當初是激動,是生命力,只要不能修成正果,那後期大部分就是對身體的摧殘、對生命的消耗。

愛情不是必需品,幸福生活的最終主導者是自己

心理學家說:戀愛就是一個人與父母關係的重演,要麼是重溫童年的美好,要麼是修正童年的錯誤。

誠然,愛情是人類最美好最重要的情感體驗,它幫助我們開啟自己的心輪,讓我們變得柔軟和敏感,體會到種種不可言說的情緒,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恐懼,讓我們變得卑微和臣服。但是愛情情景劇最大的難度在於要找到一個能夠和你演對手戲的人,這個人或許在眼前,或許在天邊。或許得之我幸,但不得也要不了我的命。

生活的小褲衩,貼身不貼身,只有你自己說了算。一位離婚的朋友曾說:要是有一個不太合適的男人,拉低了我原本生活的質量,讓我成天的生活在痛苦之中,這樣的男人,我寧肯不要。

對於現在許多獨立的女性,愛情不再是必需品。可以自己買房買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能文能武能繡花掄大錘,即便沒有心愛的“別人”,自己的生活都將好好繼續。於她們,不婚不需要太多的勇氣,離婚也只是一種選擇,期待愛情,但不強求。

一切隨緣就好。

幸福其實是一種內心的穩定。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內心的狀態。幸福其實是靈魂的成就。

正如加繆在《局外人》裡說的那樣:不被愛只是不走運,而不會愛是種不幸。

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8

準確的說很久之前就看過這本小說了,前幾天又看了12版的電影,突然間多了點感想,就說說吧。

名著不好讀。不在於它的故事不好看、情節不吸引人,而在於它沾了“名著”兩個字,瞬間就讓讀者覺得高階大氣上檔次,總覺得要拋開故事與情節,讀出點諸如歷史啊意義啊批判了舊制度啊等不同的東西來,要是讀不出來,就是沒讀好——重來一遍。於是很少人“真正”喜歡讀名著(打引號的目的是強調,排除那些裝裝樣子的人),反而是一些故事性較強的小說容易吸引人。但是別忘了,名著的前提是它是一個故事,所以我們首先要從故事出發,瞭解這個故事,理解故事裡人物的悲歡離合,最後瞭解一些人情世故,做事方法等。當然,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絕不僅僅在於故事,也一定是需要讀很多遍才能體會作者的目的的。對於真正愛著名著的人不消說,他自會一遍又一遍的去讀,對於只想讀一讀故事,沾沾名著的光的,讀一遍也就差不離了,只是幾年以後,還可以拿出來翻一翻,又有什麼新感想了也說不準呢。

對於《安娜卡列尼娜》這個故事來說,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安娜明明有一個愛她的丈夫,為什麼還要出軌呢?儘管現在我也還不明白為什麼她要出軌,但至少我明白了,卡列寧未必愛安娜,安娜也一定不愛卡列寧。他們的結合沒準比現在的相親還不靠譜(儘管我一直覺得相親是一件靠譜的事情,但大家都說不靠譜,那就暫時“不靠譜”一下),就只是兩個家族的聯姻而已,所以要有情感維繫是不太可能的。但卡列寧實在是個好男人,儘管他不一定愛安娜,但他一直都是寬容大度,一直都在盡一個丈夫、一個父親的責任。而安娜在遇見渥倫斯基之後,不論這是真愛還是披著真愛外衣的誘惑,她變得不能自拔。跟卡列寧相比,自持與自制明顯落了一大截——安娜配不上卡列寧!

好吧我承認我實在是喜歡卡列寧這個角色,我一度覺得要是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人我一定會放下矜持去追他的。所以連帶著討厭起安娜來。我們要追求真愛,這一生何其短暫、何其悲苦,是應該找一個既愛自己、自己又愛的人度過艱難的一生,至少添點溫暖不是?可是真愛就像鬼,說的人多,見的人少。哪有那麼多幸運兒幸福安穩過一生的?找個差不多的,就算不是那麼愛你,也能遵守教條禮法不出軌,用最大力盡一個丈夫、父親的責任,還是高階國家公務員,不愁吃喝(而且在我看來還挺帥的,至少比渥倫斯基成熟穩重)。這樣便宜的事情哪裡找去?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所做的只要好好經營這個家庭,愛自己的孩子,給丈夫提供溫暖就可以了。有誰能反駁這不是愛呢?更何況愛是持久的,跟一見鍾情的激情不同,是一種責任與習慣。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9

擅長描寫心理的作家總是使我很敬佩,要麼是聰明,洞悉人的心思,要麼是自己本身心思細膩,內心戲很多。

關於印象深刻的片段

阿爾卡季奇不後悔自己的背叛,他懊悔的只是沒能很好的瞞過妻子。人在做錯事以後,被揭發的那一瞬間最先想到的都不是事情本身給對方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吧,畢竟在做之前就知道後果,在乎的程度不夠而已

一個極力想要裝出眼裡堅決,卻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個想要裝出溫順可憐,卻依然容光煥發。

“裝”就已經把兩人所處的情景,以及內心的活動很顯然的描繪了出來,這場景,其實不少見,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雖然阿爾卡季奇努力想要做個關懷備至的父親和丈夫,但他怎麼也記不住他是有妻室兒女的人,他有獨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這種方式過活。

阿爾卡季奇為什麼這麼討人們的喜歡呢,因為顏值高呀,書上說了,即使沒有愉快的談話內容,看見他人們就覺著高興

基蒂是個太過顯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著歲月沁滌而充滿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卻在表面的浮華下又多了追逐危險的心思。安娜歷經世事的美麗與哀愁對弗隆斯基有種近乎離經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會裡的場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動,幾場戲,如果此處拍成電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誠的,懷著滿腔赤誠,願意放下一切與安娜奔走紅塵

關於讚美作家

托爾斯泰對列文親自參與割草的描寫實在是厲害,那一段看完,讓我油然而生起一種歸隱田間的愉悅感。按時節勞作,任汗水揮發,在他的的筆下,一切都實在是愜意!

沒有認真去了解過這個人,但看書到現在,也許列文是最大限度對自己的投射吧,敏銳的感覺和細緻的感情,和對農民的讚頌。這種讚美又和謝爾蓋因為新鮮感和對城市的厭倦而產生的讚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裡認為自己和農民,和土地是天然一體的。

作家大概都是邏輯很強的人吧,書中多次出現頗具衝突性的辯論,設計政治,哲學,倫理等的方方面面,一個人能寫出對立雙方的縝密推理,不得不讓人傾嘆。

關於阿列克謝,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謝說過一句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由他去打;有人奪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對於這句話所反映的阿列克謝的內心世界,我不予置評,只能說成體統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謝虛偽麼?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並嚴格的秉承著其中的原則,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說過“阿列克謝真是個好人啊,他自己還不知道他是個多麼好的人呢”。

披上追尋自由的外衣就會高尚一些嗎?我不認為安娜優於阿列克謝。

關於價值觀的問題,為什麼孔儒思想被視為正統,且經久不衰,被社會普遍預設為是對的?大概是有益於社會的整體進步吧。但又是誰給社會進步定下的籠統定義呢?思想原本是不趨同的,又是什麼原因形成的主流價值觀呢?

啊,我似乎陷入了詭辯論的坑裡。

阿列克謝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為以後,他對多莉說過:“我倒寧願還有懷疑的餘地。我懷疑的時候,固然很苦,但卻比現在好。我懷疑的時候,我還有希望;但是現在什麼希望都沒有了,可還是懷疑一切。我是這樣懷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兒子,有時候簡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兒子。”這是他第一次把內心的煎熬告知於人。縱然他是自私的,卻也實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恥看到後來也說得通了,阿列克謝明朗的,平靜的態度感動了他,使他自己愈發渺小了,他感覺到一種更高的,像是有他這種人生觀的人所望塵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恥,屈辱,有罪,而且被剝奪了滌淨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堅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為偉大的自由愛情,而當他的這份感情由於阿列克謝的原因,使他明白太過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時候,就像一直以來信念的崩塌,這份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後選擇臥軌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見面時有人被火車軋死相呼應。她帶著對所有人的仇恨,抱著懲罰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車輪軌道上。最後一瞬間,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驚訝於自己的行為,想要站起來,卻來不及了。

所有的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全都熄滅了。

這一處,使我想起魂斷藍橋裡費雯麗在滑鐵盧大橋上絕義無反顧的臉,車水馬龍中帶著同樣絕望的心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關於影視形象

作為一本經典小說,自然是有很多個版本的影視劇,蘇菲瑪索和費雯麗都演過安娜的角色,keira knightly就不說了,她不太符合我對安娜的形象想象。其實費雯麗在我心目中可以出演所有名作裡眉目如畫膚如凝脂的的美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

列夫·托爾斯泰,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面對種種不平等的社會現實,托爾斯泰完成了許多千古流傳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經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標誌性的不甘於命運的女人。她洋溢著過剩的青春,純樸自然,毫不做作。文章開頭寫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來昇華了安娜的出場。用了臥軌自殺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質,以及她對丈夫卡列寧的些許不滿。遇到伏倫斯基,並背叛了丈夫之後,她內心的掙扎,在夢中的祈語,令人心疼。她頑強不屈、她不甘於命、她是非曲直,讓人肅然起敬。

有的愛,明知不可行,卻像毒品,欲罷不能。在賽馬場上,她被伏倫斯基牽動著心,當伏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時,他的的反應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寧的不滿。就是從這個賽馬場開始,安娜,從開朗活潑,到最後的精神折磨,讓她飽盡人情冷暖,她是一個可憐的女人,擁有不平凡的命運,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觀列文,一個作者自傳式角色,出場自帶喜感,一個面對愛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氣,勇於面對,愈挫愈勇,終於與心愛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頭偕老,廝守終生。此時此刻,另一邊的安娜,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車站用臥軌結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發了,彷徨的,結束了,這朵美麗的生命之花,閉合了,安靜了。這個美麗又孤獨的靈魂,還在留戀人間,在遺憾中交織、彌散……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1

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故事開始於火車站,也結束於火車站。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分的時候,我一直對安娜太苛刻了,我的潛意識控制著我,讓我對安娜產生了巨大的偏見。我雖然自詡自己是思想先進的維護女性權益的人,但是內心還是有很多思想的枷鎖。對於奧勃朗斯基,我選擇了沉默的原諒。原文中的大多數人,甚至跟陶麗關係比較好的人,都暗暗幫奧勃朗斯基。這是我們對女性的偏見和對男性的包容。原文中的卡列寧我覺得也沒那麼討厭,他雖然世故,但是還是比較成熟,他在事情發生後,是維護過安娜的。但是最後他對安娜的愛還是變冷淡了。安娜為了挽回他,一直在做愛情的遊戲,很卑微。關於安娜,我覺得她真的太勇敢了,勇敢地追求了愛情,勇敢地面對那些憎恨她的人。

我看前半部分的時候,老感覺伏倫斯基不愛安娜,但是到後面發現伏倫斯基也是愛安娜在乎安娜的。安娜被整個上流社交界孤立,別人出軌都沒有這麼大的懲罰,可能是她的嫉妒來自於得不到她的異性和比不上她的同性。我也嫉妒安娜,我嫉妒她的勇敢,哪怕她知道她會遭受那麼大的輿論壓力,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

可是她終是不敵,最後她的死與其說是沒有安全感,不如說她只有伏倫斯基了,失去他她就一無所有了。所以她才會那麼沒有安全感。總的來說,她是個很勇敢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2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驚豔動人的安娜在火車上邂逅了風度翩翩的年輕將軍渥倫斯基,看似美好的邂逅卻是悲劇的開始。

安娜,美麗而風韻,有一個深愛著的兒子,一個身世顯赫會賺錢的丈夫,生活在上層社會,衣食無憂,這樣讓旁人無比羨慕的生活又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於功名,虛偽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裡沒有感情的基調僅此只是“神的意志”。在只有金錢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愛情無疑對她是一種折磨,這時一個彷彿可以點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現了,渥倫斯基,同樣出身貴族,英姿颯爽使多少少女為之傾倒,而他卻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對安娜張開熱烈的追求。起初安娜還在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但渥倫斯基的熱情終究還是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他給了安娜愛情的確點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為他的愛情安娜被他推進無盡深淵最終,在宗教信仰壓力,被原有社交圈集體唾棄,內心的自責和愧疚等多重壓力下,沃倫斯基對外界壓力的妥協、對安娜的冷落,成為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多疑和無所寄託使她崩潰,她穿著一襲黑裙,臥軌自殺。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個依靠,都需要一個精神寄託,我們可以把愛情,友情,親情以及自己的事業和榮譽當做依靠和寄託。很顯然,安娜的精神寄託便是她與渥倫斯基的愛情。愛本身是沒有錯的,愛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愛錯就錯在她對愛情的要求太嚴苛了,把愛的本質扭曲了。她厭惡憎恨卡列寧,認為卡列寧平平淡淡,對她根本沒有愛情,她愛渥倫斯基,雖然她從未承認但是我認為她愛的正是渥倫斯基的轟轟烈烈,愛的正是他對她的殷勤,而並不是渥倫斯基本人。可以說,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糾結的,她想為了愛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沒有能夠站得住腳的立場。從經濟上來說,她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她的生活費完全靠卡列寧供給,書中提到,在卡列寧寫給她告訴她被原諒的那封信中,甚至還夾了一卷鈔票。從情感上來說,雖然書中著重描寫了安娜生產之後卡列寧堅決不同意離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寫了安娜在這個時候也主動放棄了離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動。我認為,安娜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轉變還是因為她放不下她的兒子謝遼查。她知道,一旦離婚丈夫卡列寧勢必會奪走孩子的撫養權,那樣的話對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別把情慾的噴張當做愛情,也別把慾望的滿足看成幸福,因為安娜的悲劇正源於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ticaizuowen/duhougan/9r72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