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范仲淹 >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

人是社會的主角,歷史人物是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優秀人物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范仲淹故事,歡迎閱覽。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

范仲淹故事 篇1

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范仲淹被朝廷撤去軍政要職,貶往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做知州。

這一年,鄧州一個姓孫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憐。孫通判攜家帶口在鄧州做官,一向沒有什麼積蓄,後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間哭腫了眼睛,愁白了頭髮。范仲淹知道這個同僚生前清貧,立即帶頭捐出當月的薪俸,為孫通判治喪所用。其他官吏也紛紛解囊,各盡所能,總算給孫通判買了一口像樣的棺材。孫通判的老家遠在江西九江,他妻兒從鄧州乘船回老家最為便捷,走白河、轉漢水、入長江,一路順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買棺材之用,還有一些餘錢,正好僱一條船。諸事妥當,范仲淹派了一個捕快,隨船護送孫通判的靈柩和他的遺孀孤兒。

范仲淹帶著幕僚把孫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揮手作別,那捕快卻又跳上岸來,向范仲淹說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說,忘了什麼?”

捕快快人快語:“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個州縣都設有關防,盤查過往船隻。隨便找個藉口,就要你拿錢打通關節。大人不備足‘通關’費用,只怕這船出了鄧州境地,就寸步難行了。”

范仲淹皺了皺眉頭,對各地關防假公濟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對於孫通判的後事,官府已經給了撫卹,同僚們也已經捐過了錢物,這“通關”的費用又從哪裡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陣,嘆著氣走進了本州設在岸邊的關防公署。官署裡紙筆都是現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揮筆寫道:

“一葉輕帆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涼天。關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范仲淹把詩寫成之後,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給押船的捕快,說:“若遇關防盤查,你就拿這個應付。”

就這四句詩,能當銀子使喚?捕快雖然有些疑慮,還是接了。

捕快的疑慮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關防的官員,誰不知道範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憐貧詩,誰還好意思敲詐這孤兒寡母?捕快一路暢通無阻,很順利地把孫通判的遺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寫詩助貧解困的故事也隨之傳開。

范仲淹故事 篇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在文學上也很有建樹。他為官時,更是嚴於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中有位沒有官職的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見百姓只能食野草為生,范仲淹心裡很焦急,馬上制定出方案,調糧救急。

有一天,糧食剛剛運到,還不曾發放,竟然被偷盜出兩擔。范仲淹極為惱怒,下令嚴查偷盜之人。後來,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漢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卻傳來哭喊聲。范仲淹將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婦人。

老婦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頭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兒,老奴情願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後來,范仲淹將偷糧之人責打了幾十板子便放了,老婦人連連叩謝。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員政績,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有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勾去名字罷免官職,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湧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面對哀號,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已任官職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於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青年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員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域,相當於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淚,讓後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范仲淹故事 篇3

北宋年間,范仲淹官居相位,由於權奸作祟,他被貶到延安任總兵。延安地處北宋與西夏的交界處,兩國連年交戰。延安終日黃沙滾滾,別說莊稼長不好,就連吃水都困難,何況還有敵人不斷騷擾。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時,隨身帶了四大行囊的菜種、豆種、筆墨紙硯和書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發動士兵開荒種地,將他帶去的種子播種在黃土裡。他一面率領將士苦練殺敵本領,一面將分散在山溝裡的農民聚攏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在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這一年,正是牛羊肥壯穀子黃的時候,西夏國主給范仲淹送來一封書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寶塔,信上特別提出,到時自帶乾糧,決不打擾百姓。對於西夏國主前來拜訪,范仲淹求之不得,正好藉此機會與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歡迎。客人進了城,果然連茶水也不喝一口。范仲淹到城外番營回訪,看見帳篷內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還有一種深綠色的青菜,他詢問後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愛吃的雪裡蕻。

范仲淹與西夏國主閒談時,講起自己最愛吃蠶豆,說蠶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種植了,青蠶豆鮮嫩味美,老蠶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糧都可以。西夏國主聽了要求看一看蠶豆是個什麼樣子。范仲淹當即叫手下人拿來一斗蠶豆瓣,笑著說:“大王愛吃雪裡蕻,本帥愛吃蠶豆,為了將你的愛好和我的愛好合為一好,何不將兩樣東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國主大喜:“蒙範大人不棄,敬請一試!”

范仲淹叫手下人用蠶豆瓣燒雪裡蕻,香味四溢。吃的時候,西夏國主大加稱讚:“妙極妙極,簡直可以稱作天下第一菜了!”范仲淹說:“如此好菜,乃漢番兩家合二為一所得,故而味道鮮美絕倫!”西夏國主聽了高興地說:“這便是兩好合一好,漢家番家只有和睦相處,才會有快活的日子呀!”如今江浙滬一帶農村,廣種蠶豆與雪裡蕻,人們吃著雪裡蕻豆瓣湯的時候,就會想起范仲淹。

范仲淹故事 篇4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脣,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覆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故事 篇5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為了使兒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長大後知道自己親生父親姓範,便想恢復自己原來的姓,可是繼父不同意,兩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因此,范仲淹便從家裡出來,住進了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裡,開始了刻苦讀書的生活。寺廟裡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當時范仲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又特別大,所以他經常吃飯時端起碗,幾口就扒得精光,還沒到下一頓時就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以至於看書時也無法集中精力。怎麼辦呢?他想出了辦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鍋稀粥,等冷凝結成粥塊以後,用刀在上面劃個十字,切成四塊,早晚飯各吃兩塊。而下飯的菜呢,更加簡單,僅切一點鹹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這樣在醴泉寺裡刻苦讀書,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長了不少知識。為了開闊眼界,增長更多的知識,他不遠千里來到應天府,進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南都學舍,拜著名學者戚同文為師。因為范仲淹很窮,經常吃不上飯,剛開始還能喝點稀粥,後來稀粥也沒了,每當太陽落山時,他才胡亂吃點東西,可是他從來沒有為吃飯這個問題而分心,而是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了。他為自己制訂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不完成計劃決不睡覺。在嚴寒的冬夜裡,每當他學習感到疲倦時, 他就用冷水洗臉,提提精神,學習環境雖然這樣艱苦,可是范仲淹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

范仲淹就這樣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十幾年如一日,勤奮學習,後來終於取得成就,成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貝蒂說:“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戰勝的。”溫塞特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蹟。”丁玲說:“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達賢者,無不經過困苦磨礪。而伴隨他們走過磨難的,就是他們心中的信念。事實證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沒有闖不過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

范仲淹故事 篇6

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沒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

他長大後,知道出身於世代為官的人家,感動地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刻苦學習,整整5年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發昏疲倦,就用冷水衝頭洗臉,經常連頓稠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於是就博通儒家經典的要領,慷慨有兼濟天下的抱負。

因此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范仲淹故事 篇7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致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是一位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范仲淹在範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雖然範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毅然出走"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後,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范仲淹故事 篇8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個“憂”字。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一連六個“憂”,借樓抒懷,道出了自己那鮮明的憂樂觀。本來,有喜有憂,屬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種平民百姓的“天下之樂”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憂自然也就遠多於樂了。難怪他在短短的《岳陽樓記》中就“憂”字連篇。

無論什麼人,也無論處於什麼時代,總會有憂愁,問題在於憂什麼、為誰憂。范仲淹的“憂其民”、“憂其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憂國憂民。一個“憂”字,既不為“物喜”,亦非為“己悲”,而完全表達的是他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負。他以憂國憂民之心,多次上書朝廷,直陳己見。他寫的《奏上時務書》、《上執政書》、《上時相議制舉書》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固邦本者,在乎舉縣令,擇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執政書》是在他居母喪期間寫的。舊時官員丁憂期間,通常是不必問國事的,但他為了“四海生靈長見太平”,還是“冒哀上書,言國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僅此一事,便可見其“憂”之一斑。

范仲淹的“憂”,歸根到底是為普通百姓而憂。他在任興化縣令時,發動當地民夫建成數百里讓“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譽稱為“范公堤”。他位高權重時,則極力為百姓選好官。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慶曆三年十月,朝廷為整頓吏治,決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區劃的名稱)選拔轉運使,對不稱職者皆行罷免。在審查名單時,范仲淹把那些庸碌無能的轉運使的名字,毫不客氣地一筆勾掉。與范仲淹一同稽核名單的富弼見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勸道:“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義無反顧地堅持將庸碌無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裡,“一家哭”與“一路哭”孰輕孰重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讓少數不肯幹事或幹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們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屢遭罷黜,憂國憂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對此曾提出過疑問,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則然,苟尚未遂棄,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錄)我的信念是不變的,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罷免我一百次,也不後悔。他的信念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故事 篇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在任為官時,更是嚴於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的人員中有個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只見民不聊生,范仲淹馬上調糧救急。可糧食剛到,竟然被偷了兩擔。范仲淹下令徹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傳來哭喊聲。

一老婦人上前不停地磕頭,嘴裡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可憐放了我兒,老奴情願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後來,范仲淹責打了幾棍偷糧人便放了。

後來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整頓吏治,嚴格考核官員,不稱職的官員都被罷免。有一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罷免,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湧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罷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於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之前那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而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任,那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對於清正廉明的范仲淹來說,他的眼淚不會輕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淚,讓後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值得後人學習。

范仲淹故事 篇10

范仲淹苦學成材的故事,這篇文章由成功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范仲淹苦學成材的故事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太宗祥符進士,由晏殊薦為祕閣校理。後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主張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因保守派反對而失敗。工於詩詞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來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五代時期,他的爺爺範贊時任吳越國祕書監。父親範墉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范仲淹就是範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可悲的是當范仲淹剛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隨著家境的衰落,他的母親謝氏不得不帶著他改嫁給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東)朱氏,更姓朱,名說,中進士後恢復本姓。范仲淹小時候很有志氣。他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因家庭貧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劃作四塊。早晚各兩塊,切一點薺菜,加一點鹽來吃,這樣苦學了三年。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難過,哭著辭別了母親,到南都(今屬商邱)學舍讀書。他這時學習更加刻苦,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五年沒有脫衣服睡過覺。由於范仲淹勤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范仲淹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抱負。當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後來他當了諫官,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受到貶謫處分。後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積極推行新政,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新政也就廢止了。

第二年,他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裡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多年來,這句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艱苦樸素,經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給鄉親,深得人民擁戴。他“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人民“哭之如父。”

標籤: 范仲淹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songdaishiren/fanzhongyan/rn9kl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