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範文(精選5篇)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範文(精選5篇)

指縫很寬,時間太瘦,悄悄從指縫間溜走,在過去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收穫不少,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教學總結了!那麼如何做出一份高質量的教學總結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1

這是則寓言故事,本文主要講了季樑的朋友要去楚國自恃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好,以為很快就能到楚國,但是認錯了方向,並且固執己見不聽勸,所以越走離楚國越遠。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把方向與目標搞清楚。

我覺得學習這篇寓言的亮點是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大致瞭解了課文內容後,在學習人物對話的時候,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人物的對話沒有提示語,為了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心理,引導學生加上提示語再進行表演讀。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學生在一次次的嘗試表演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表演的基礎上,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就水到渠成了。同學們對揭示寓意的最後一段話進行了理解,從“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永遠也達不到目的。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學生都踴躍的參與勸告中,有說不完的話,課堂氣氛濃厚,說明學生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內涵。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2

《南轅北轍》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課文,以前教學這個故事,我總是把故事情節分析得很透,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語言,去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寓意。

今次教學對於這個節課,我思考最多的是:像這麼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平實的,學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應該讓學生學習什麼?能不能通過更簡單的辦法讓學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寓言學習一般方法呢?我想對此進行嘗試,經過反覆思考,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給學生寓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寓意。

於是,我在課的開始就強調了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文體特點明確它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的一般方法。然後引導學生很快閱讀寓言“南轅北轍”,分析人物行為的與眾不同,分析事情結果產生的原因,並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雖然…但是…”有說清離楚國越來越遠的原因,從而總結出寓意。

但試教後,感覺得整節課有些倉促,有些乾癟,不夠豐滿。我又思考:方法真的不可取嗎?為什麼會有乾癟的感覺?這則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進行太多的語言感悟,不需要進行感情朗讀也能實現,能不能只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概括寓意,並引導學生意味深長地複述故事,同時補充閱讀其他寓言故事的閱讀。

通過反思發現,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時間來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學習這一則寓言時我還是進行了對話的朗讀練習,現在想來,索性也不要這個環節。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的那些人和南轅北轍中的那人相似,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務。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3

學習《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當我提出疑問:那個人錯在哪兒時?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他錯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國去,車子卻向北開,背道而馳,怎麼能達到呢?可以看出學生讀懂了課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揚了這些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當中,有一個學生喊了一聲:“我認為可以到。”雖然聲音不大,可我聽見了,我趕緊讓他起來說說自己的想法。他說:“因為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著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國嗎?”他還沒坐下去,就有同學說:“那要多少年啊?有那麼多盤纏嗎?”那位學生反駁道:“課文裡說了盤纏帶得多呢!”另一位學生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說:“我認為他不能到楚國。因為課文裡講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繞地球一圈是要改變方向的。”面對這些思維活躍的孩子,我覺得答案的對錯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這樣對他們說的:“這個故事發生的春秋戰國時代,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哥倫布,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還以為地球是一個方的平面。

現在通訊發達,都成為地球村了,因此同學們的眼界開闊,知識豐富,能對南轅北轍提出自己的疑問,這種敢想敢說的行為是很非常可貴的。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4

寓言顯著的特點就是運用一個故事情節的開展,從而揭示一個道理。在教學《南轅北轍》這一課時,因此必須讓學生充分的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出於這樣的考慮,我確立了兩個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語句撰寫劇本,能感悟人物的說話語氣,並能通過合理的想象給人物新增合理的動作及表情。

2、通過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一節課下來,由於學生對於編寫課本劇的極大興趣,促使我紮實的完成了本科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他們能夠充分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分析課文人物的形象。並能夠感受到這節課中我們要學習到的一個道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常思考: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它是一門語言類課程,想要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學好語文,那麼國小生就不能單一的進行語文學習,而是要將語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語文中學到的知識可以在生活交流中合理運用,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語文,感受語言的魅力。那麼課本劇表演就符合語文的教學模式及學習規律,也符合了國小生天生好動和喜歡錶演的個性,將課本劇邊沿運用到國小生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初始我首先讓學生通過字典弄清楚“轅”“轍”分別是什麼意思,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說說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弄清楚詞語意思後,學生對於本科的學習內同也有了初步理解,為後面編寫課本劇打下紮實的基礎。

要完成一個課本劇的表演,劇本人物,發生的故事情節必不可少。在此我緊接著讓學生默讀這則寓言,自己試著和小組同學進行歸納,課文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哪些人、誰南轅北轍了。學生興致高昂的討論的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我和學生一起弄明白後,《南轅北轍》課本劇的劇本框架也就能展現在學生眼前,對後面的學習更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當然要編寫課本劇僅憑課本上簡潔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舞臺的表演是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舞臺設計等綜合性展示。因此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繼續體會人物的形象。通過學生對重點語句、字詞的把握,和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想法。但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只是在分角色朗讀,離真正的表演還有一定差距,在此我就順勢請了一個小組上臺進行表演,表演後學生髮現單憑課文簡單的對話是不夠的,大家一起交流,學生最後總結出這個坐車人是一個自大、無知的人,和朋友對話時動作應顯得傲慢無禮。對於他的朋友,學生總結出是誠懇且無奈,表演時應有搖頭、嘆氣等動作。進行到這裡學生的思路一下子被開啟,想象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甚至有學生,能夠當場惟妙惟肖的表演起來。在學生的表演中揭示了《南轅北轍》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行動和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就會越遠的道理。

僅憑完整的故事情節對於課文的學習還是不夠的,因此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思考如何能把我們學到的這個道理融入課本劇當中?經過學生思考他們在課文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賣水果的攤販角色,再次勸說坐車的人,用來體現這個坐車人的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用攤販的自言自語來揭示本文道理。讓我很驚喜的是對於攤販的性格定位學生們認為應和坐車人的性格截然相反,這樣才會形成對比。讓看錶演的人更加能夠深刻的記住這個寓言。

一堂課有結束的時候,但孩子們的興趣卻沒有因為下課結束。就連我也被他們這麼豐富多彩的表演所感染,如果每節語文課都能夠這麼輕鬆愉快,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能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下插上想象翅膀,發揮表演才能,同時又對課文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樣的學習才能變得更加高效。

國小二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教學總結5

今天在教學寓言《南轅北轍》時,學生對車上的楚國人很感興趣。當教師質疑:“楚國人不聽朋友的勸告,執意要往北走,他能到達楚國嗎?”

學生都熟悉了楚國人與朋友的四次對話,明白楚國人堅持自己的理由有三點,即馬跑得快、車伕是個好把勢、帶的盤纏多,所以大部分學生都回答楚國人不會到楚國,他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這時,一位學生站了起來:“老師,楚國人也可以到楚國的,因為地球是圓的。”

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否定,但是卻委婉地做出了引導:“地球確實是圓的。但是,楚國人想通過往北的路線到達楚國卻要花費很多很多的時間。一輛馬車一天最多能走二百多公里,而地球的周長約四萬公里。撇開往北走的路線長這個因素,還要考慮路途中的因素,如河流、海洋等。”看看學生還有些不甘心,我笑了笑:“打個比方吧。現在我請你馬上去我的辦公室去一件東西,可你卻要從學校老校門出發,途經廣建廣場,再繞凱里,經過幾小時的奔波之後才進新校門,最後才到達辦公室取我想要的那件東西。試想一想,短時間就可以完成這件事,你卻花那麼多不該花的時間,你認為有必要嗎?”聽了我的解釋,這個小男孩嘿嘿地笑了。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特別強調“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這位學生對文字的感悟、體驗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字的。當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文字的價值取向發生偏移時,教師在尊重學生個人見解的同時,恰當地用生活事例對學生進行了點撥,對學生有悖於文字的價值取向給予引導,從而實現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統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7r49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