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話題作文選材:以話題為軸心拓展寫作空間(網友來稿)

話題作文選材:以話題為軸心拓展寫作空間(網友來稿)

胡其林   

話題作文選材:以話題為軸心拓展寫作空間(網友來稿)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佳作華章需要鮮活的材料來充實。材料的質量決定著作文的質量。大學聯考語文《考試說明》對作文的內容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內容充實”,“材料豐富”,“材料新鮮”。因此,根據表達主題需要、寫作意圖,從生活中文字中選擇充實的材料至關重要。而中學生學習緊張,課內外閱讀時間有限,閱讀面狹窄,閱讀量遠達不到《大綱》規定的150萬字。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在考場上難免會出現才思堵塞枯竭的現象。怎樣才能做到臨考不慌張,寫作有的放矢,有話可說?本文擬從話題本身出發,探究拓展寫作空間的問題。

一、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1、 知己――學生寫作選材上的誤區

綜合學生平日的寫作實際及近幾年大學聯考閱卷反饋的資訊看,學生在選材上打不開思維,缺乏創新意識,總體上趨於傳統、保守。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學生由於寫作水平差,寫作時選材總把思維拘於家庭、學校、班級等領域,定調於親情、友情、愛情等主題上。記敘平鋪直敘,沒有細節,沒有波瀾;描寫缺少修飾,形象不生動,意境不優美;抒情缺乏真實體驗,顯得乾癟、牽強;議論總是堆砌事例,觸及不到問題的本質。

②材料陳舊化 由於學生閱讀面狹窄,選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字和歷史的積累,喜歡列舉“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偉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時代氣息。

③材料單一化 800字左右的字數雖限制了學生自由發揮,仍還有一部分學生在選材時顯得很單一,緊緊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進行擴充,或以話題故事為原型杜撰,或對原材料就事論事,折騰不休。

④宿構現象嚴重 大學聯考作文是嚴禁抄襲的,但話題作文的“三自”原則又為極少數學生投機取巧提供了可能。於是寫作中偷工減料,把平時閱讀中遇見的類似文章進行剪貼,文章呈現出一種克隆或變相剋隆現象。

⑤選材雜亂,只為湊字數篇幅 一部分學生在選材時,全然不顧話題要求、寫作中心意圖,一味堆砌材料,只求湊成800多字。結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2、知彼――近五年來話題作文的特點及其給我們的啟示

大學聯考話題作文發軔1998年,形成1999年,從該年起話題作文命題方式正式引入大學聯考,且備受師生青睞。因此,研究近年來的話題作文的特點及發展趨勢對我們進行當前作文備考意義重大。

近五年話題作文命題特點及變化狀況:

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一個判斷,是一元思維。

2000年“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命題形式和思路與1999年同。

2001年“誠信”,命題形式是一個概念,是一元的。

2002年“心靈的選擇”,命題形式是一個短語,也是一元的。

2003年“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命題是一個並列式的短語,是二元化的概念組合。

2003年北京卷“轉折”和上海卷“雜”則是一個抽象的籠統的概念,思維是多元化的。

從上述話題和命題形式看,不難得出一些命題規律和啟示:

①大學聯考話題的命題方式幾乎每兩年更換一種形式。1999~2000年為一元判斷式的,2001~2002年為一元概念式的,而2003年則與前四年不同,向二元化過渡。2003年北京上海等單獨命題又呈現出寫作的自由度和開放性。

②大學聯考話題作文的命題思維由一元化向二元化、多元化過渡,命題難度越來越高。大學聯考話題作文現在還只是處於探索階段,為避老題、熱題,為避人為猜題、押題,為防止學生抄襲、宿構,於是話題作文命題向後話題作文演變,呈現多元化趨勢。

③在命題材料選擇上,儘管近幾年都選擇寓言形式或虛擬情景方式,但我們要從中管窺到今後的命題話料還會有更好更新穎的形式,如引言、歌詞、圖表甚至漫畫等。為了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和認知水平的考查,也可能會提供一段有爭議的材料,列舉截然不同的幾種見解,要求你深入思考,選擇立意來寫作,實際上這是一種辯論式話題作文。

④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在價值取向上趨向人性美、人文關懷、人生智慧、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等範疇。在後一階段作文訓練應把學生注意力引向有關“人”自身的方方面面。

⑤從2003年全國各地的話題 作文來看,寫作大多在辯證思維上設題,注重學生理性思維的考查。大學聯考命題人十分注重辯證的兩面性,把作文放在較為寬泛、自由的天地中,讓學生能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二、以“話題”為軸心,化虛為實,拓展選材空間

在古詩詞中,作者往往把鄉愁、離恨、閨怨等抽象的東西藉助一定的景物來表現,在寫作中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寓理、託物言志等技法,化抽象為具體,化遠為近,化大為小,化陌生為熟悉。這一切實際上都是化虛為實。

所謂化虛為實,簡言之就是把一個抽象、理性的話題、概念具體化,用現實生活、教材上的鮮活材料充實它。其具體方式有:化抽象為具體,化遠為近,化大為小,化陌生為熟悉。其化解角度有:走進人群(個體),走進自然,走進現實生活,走進歷史長廊,走進文化古典,走進名言警句等。

總之,以“話題”為軸心,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邏輯維度,心理維度上化虛為實,拓展選材的空間。

下面就以2003年上海卷大學聯考話題作文為例:

“雜”的含義很多,有褒有貶。請聯絡生活或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以“雜”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不要寫成詩歌)。

“雜”這個話題有極大的開放性,選材有很大的自由度。倘若無提示語,一般的考生可能無從下筆。要正確解讀這個話題的內涵,必須有效地利用話題引語中的規定性文字。“含義很多,有褒有貶”,告訴我們對“雜”解讀的情感態度有三種:褒,貶,褒貶結合。憑此你可以確定你的態度、感情傾向。“聯絡生活、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規定了我們選材有角度,運用排列組合的方法,至少有12種解構的角度。對這個漫無邊際的話題,我們不妨採用化虛為實的方法來選材,使之有章可循,有話可說。下面是化虛為實的示範:

① 京、滬、穗等大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雜居在一起。(民族雜居)

② 單位機構臃腫,人際關係複雜,不利團結。

③ 民工大量湧入城市,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

④ 當今社會上出現的多個家庭組合現象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

⑤ 高三學生大學聯考在即,不能有任何雜念。

① 立於世,與他人不可分,應保持一顆“雜”心(寬容之心)。

② 機構臃腫龐雜,辦事效率不高。

③ 世界經濟一體化,但政治文化多元化。

④ 國際上地區矛盾衝突日益複雜化。

(續上圖表)

① 非洲熱帶草原,南美洲熱帶雨林珍稀動植物和諧共存。

② 春回大地,百花齊放,百鳥和鳴。

③ 隨著太空技術的發展,太空不再純潔,太空垃圾增多。

①“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創作方針

②中國雜技藝術的命運探討。

③老北京胡同文化和現代歐式建築文化的融合。

④ 生物雜交技術的發展

⑤ 魯迅雜文與當代雜文研究。

① 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滿漢全席)

②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反面材料)

①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博覽群書)

                 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從上述示範圖表可知,化虛為實是作文多角度選材的一種有效方法,你可從現實生活中、文字中、想象中選擇包羅永珍的材料。在大學聯考中,採用這種方法,把話題分解,具體化,也是一種編寫寫作提綱的思維過程。你可以把頭腦中閃現的靈感先分類寫出來,再根據寫作意圖來選擇典型素材。

三、話題作文選材應遵循的原則

1、思想健康,力避禁區

每年語文大學聯考寫作中都出現了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極情形,思想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作文的質量。文以載道。文章一定要有一個激進的思想,能體現你的道德價值取向。在考場上,為求穩妥,最好不要涉獵思想禁區、道德禁區、戀愛禁區。

2、 新穎典型,力避陳腐。

現實生活是最豐富的,當今社會,新事物、新現象、新資訊、新問題層出不窮,先進人物、先進事蹟比比皆是。寫作時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來選材,要求新穎、典型。或挖掘歷史素材的時代內涵,或抒寫時代青年的風采,或展望美好未來前景等。千萬別把眼光盯在歷史有故紙堆上。圍繞中心選材是選材根本要求。但根據寫作意圖、話題指向來選擇具有代表性、有說服力、有感染力、有針對性的材料是很難的。因此寫作時要仔細審視現實生活,要認真甄別積累的知識素材。做到選材,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3、 貼近生活,避生就熟

中學生各自的背景、生活經歷、興趣愛好、閱讀面各不相同,寫作時對素材的把握不一樣。有些學生總是眼高手低,總覺得這個素材不夠典型,不夠新穎,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是浪費了時間,耗盡了真氣,仍覺無話可說。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如放下架子,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出發,寫自己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這樣文章才能體現出真善美,才有個性。

總之,大學聯考話題作文寫作審題並不難,關鍵怎樣選擇合適的素材來充實你的文章和觀點。其實從“話題”本身出發,採用化虛為實的方法,向生活文字輻射,材料得來全不費功夫,你也不會為寫作無計可施,無話可說而苦惱。試試,也許對你寫作有一絲啟迪。

作者聯絡:湖北巴東一中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tw/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oevkko.html
專題